百威亚太季度收入跌 改善业绩靠大型赛事
这家主打高端市场的啤酒企业,要改善业绩只能靠下半年的全球体育赛事 重点︰ 受去年高基数及极端天气影响,百威亚太首季收入及盈利分别同比下跌0.4%及3.4% 投资市场估计该公司下半年才复苏,除了基数降低外,还寄望于欧洲杯及巴黎奥运会等大型赛事 裴梓龙 去年一季度,中国正式从新冠疫情中“全面解封”,人们纷纷外出聚会,餐厅及酒吧的生意快速复苏,啤酒销量大增,不少品牌创下了销量新高。然而一年后,正是因为去年基数高的问题,各大品牌的啤酒销量表现都不太理想。 根据已公布业绩的酒企,青岛啤酒(0168.HK; 600600.SH)首季营收同比下跌5.2%,燕京啤酒(000729.SZ)营收增速只有1.7%,远低于去年同期的13.7%。到最近公布业绩的百威亚太控股有限公司(1876.HK),今年首季度收入同样比去年同期下跌0.4%至16.4亿美元,期内总啤酒销量减少4.8%至21.12亿公升。 更令投资者失望的是,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首季利润同比仍有所增长,但百威亚太就算将今年第一季的销售成本节省了4.4%,但整体纯利仍下跌3.4%至2.87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的销量及收入分别下跌6.2%及2.7%。 公司联席主席及首席执行官杨克(Jan Craps)解释,首季表现未如理想,主要受到中国及韩国销情温和影响,同时因为高基数效应,再加上中国广东等地3月受到大暴雨等极端天气侵袭,导致整体销量下跌。他在业绩会议上坚定押注中国高端市场,直言中长期而言,高端及超高端产品将是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内地消费者将更重视体验。 “公司去年11月已将高端及超高端产品轻微加价,但考虑到经济环境,其他层级的产品没有加价。虽然宏观经济环境受压,但人们仍想追求快乐并善待自己,公司将继续走高端化策略。”杨克说。 中国啤酒产量于2013年已经达到5,065万千升的高峰,其后产量逐年下降,到了2020年只有3,411万千升,2023年略为回升至3,789万千升,各大企业为追求利润,包括中国啤酒巨头青岛啤酒及华润啤酒(0291.HK)等纷纷转攻毛利率较高的高端市场,与百威亚太较劲,令整体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高端啤酒竞争激烈 以华润啤酒为例,去年推出雪花全麦纯生、无醇啤酒“喜力啤酒0.0”、中式谷物为原料的“秦始皇CPA”等高端产品,更有一款售价高达1,199元的烈性啤酒“醲醴”。根据华润啤酒去年业绩显示,公司次高档及以上的啤酒销量约250万千升,同比增长18.9%,不少主要产品的销量同比增长更达双位数,其中“喜力”的增长高达60%,中高档及以上产品的增长,成功带动华润啤酒去年盈利上涨18.6%。 华润啤酒主席侯孝海在2023年业绩记者会更扬言,今年或明年将达成次高端以上的中国啤酒销量第一的目标,提前一至两年完成“决胜高端”的战略目标,将会继续加强中高端产品的推广。 至于青岛啤酒,去年同样继续强化中高端市场,加强了白啤、纯生、1903及经典品牌,去年公司中高端以上产品销量同比增长了10.5%,达324万千升,中高端以上产品销量占比更提升了4.17个百分点,至40.5%。 青岛啤酒在今年4月回复投资者时直言,中国啤酒市场是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整个行业都在加强高端化产品,青岛啤酒将以一系列的营销策略取得竞争优势。连燕京啤酒、香港的生力啤(0236.HK)也持续推出高端产品,与各大巨头竞争。 不过,在目前中国消费降级的背景下,各大品牌都在高端市场竞争,能否成为新出路仍是未知之数。百威亚太的杨克称,公司倾向将中国消费者的态度及行为转变定为“理性消费”,而不是单纯的“消费降级”。“消费者的体验、仪式感对消费者的决策来说越来越重要。”杨克说。 大华继显(香港)策略师杨韵锐也同意消费降级对百威亚太的影响暂时不大,但最大问题在于公司的展望没有太大惊喜,“中国消费降级对公司的影响暂时不大,百威亚太的平均售价有所上升。但最大问题是竞争越来越大,我认为公司业绩最快要到下半年才会好转,寄望欧洲杯足球赛和巴黎奥运会,到时百威亚太的业绩或会复苏。” 他又称,目前百威亚太的预测市盈率达18倍左右,股息率只有3.65%,估值不算吸引,加上暂时未见利好消息,建议对该股感兴趣的投资者可先观望,到年中视乎股价表现才买入,并憧憬下半年业绩改善。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西方制裁俄罗斯 舒宝国际受惠赶上市
这家一次性纸尿裤制造商的大部分产品都用于出口,销往俄罗斯的产品数量超过了在中国本土市场的销量 重点: 舒宝国际已申请在香港上市,它将其核心的纸尿裤产品系列归类为“人道主义”产品,以规避西方对俄罗斯的贸易制裁 公司对俄罗斯销售额占2023年收入的58%,高于2022年的50% 谭英 总部位于福建的舒宝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上周提交IPO上市文件,这可能开创了先河,它找到了一个将旗下核心产品线纸尿裤与国际制裁相提并论的办法。 这家一次性纸尿裤,以及女性卫生用品和成人失禁用品制造商近年一直在快速增长,2021年至2023 年间,收入和毛利润平均每年分别增长58%和86%。具体的数字其实并不是很高,去年的收入达到6.55亿元,毛利润为1.97亿元。但增长速度可能足以让投资者惊叹不已,去年5,890万元的利润也一样,是2021年的五倍。 那么,这家公司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呢?鉴于中国出生率不断下降,而舒宝国际2023年的收入中71.4%依赖纸尿裤,公司的故事很可能是萎缩而不是强劲的增长。公司上市文件中引用的研究显示,2021年至2023年间,中国婴儿纸尿裤销售总额持平或下降,去年的销售额估计为505亿元。 不同之处在于俄罗斯。虽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纸尿裤出口国,但俄罗斯历史上并不是此类产品的主要市场。直到去年,中国的一次性卫生用品出口额突然增加一倍多,达到14亿元。上市文件中的研究显示,2018年至2022年间,中国对俄罗斯的纸尿裤出口每年增长36.8%。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舒宝国际推动的,公司于2015年进入俄罗斯市场,并在2022年成为中国出口俄罗斯的第二大婴童护理一次性卫生用品出口商。 舒宝国际对俄罗斯销量激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制裁所推动,这正是全球地缘政治的一个怪象。制裁导致很多国际纸尿裤品牌争相退出该市场,舒宝国际及其中国同行则竞相填补它们留下的空白。 对舒宝国际来说,这已转化为一个重大商机。2021年,有一个俄罗斯客户贡献了舒宝国际11.8%的收入。但去年,这个比例飙升至48.7%,即3.18亿元,是舒宝国际最大的客户。这种情况现在对企业来说是件好事,但如果西方制裁最终解除,这个客户能找到其他非中国供应商,它就可能会成为一个软肋。 上市文件显示,舒宝国际的顶级客户是俄罗斯最大的儿童用品零售商,在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经营着 1,100多家门店,2021年的年收入为18亿美元。舒宝国际是该客户的合同制造商,通过一份有效期至 2030年的合同,为其日本风格的品牌供应纸尿裤。这一合作占舒宝国际2023年对俄罗斯总销售额的84%。 “人道主义”产品 舒宝国际以“人道主义”归类其产品,显然使其规避了西方的制裁。这分类现在或许可以行得通,但如果西方领导人不认可这种划分,未来也有可能出问题的,尤其是如果舒宝国际想增加西方市场的销售。 舒宝国际表示:“与我们产品的人道主义性质一致,我们通过将合同生产解决方案,扩展到俄罗斯全国领先的零售商,抓住了俄罗斯对自有品牌需求激增的增长机会。” 2021年至2023年期间,公司的自有品牌合同代工业务年均增长62%,去年总收入达4.48亿元,约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二。其中大部分销往俄罗斯。 与此同时,舒宝国际去年的国内销售额(包括女性护理和成人失禁用品)仅为2.06亿元,占总销售额的30.1%。其他主要市场包括东南亚和哈萨克斯坦,前者占去年销售额的5.3%,后者占1%。 那么,舒宝国际究竟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在中国,它更为人所知的名字是婴舒宝,旗下有三大品牌,分别是纸尿裤品牌婴舒宝、卫生巾品牌五月私语、成人纸尿裤品牌康舒宝。婴儿纸尿裤系列有六个不同的类别,从纸尿裤到湿巾,共有140种不同的产品。其女性护理用品有20种,成人失禁用品有15种。 公司婴童用品的生产设施利用率为84%,意味着如果来自俄罗斯或其他市场的需求持续扩大,它还有增长空间。女性护理用品的需求强劲,2023年生产设施的利用率为138.3%。成人失禁用品是薄弱环节,生产设施的利用率只有14.7%。 舒宝国际计划利用上市所得资金扩建工厂,新增年产3.2亿件婴儿护理用品的产能,同时新建一条年产8,000万件女性护理用品的生产线。公司的生产基地位于福建沿海城市晋江,到2023年底总产能为每年10亿件,共有16条生产线。 舒宝国际以提供家庭用品为本,它自身也是一家相当典型的家族企业。创始人兼董事长颜培坤拥有90%的股份,女儿颜嘉玮是他的私人助手、公司副总裁。生产部总监周家豪是颜培坤的女婿,采购部总监高跃是他的表侄。 那么,投资者该如何看待这家公司?今年2月申请在香港上市的上一家纸尿裤生产商新世好集团也有类似的增长指标,但其首次公开募股尚未获批。舒宝国际上市的独家保荐人是另一家族企业日进资本,其前身是TD Capital。这种家族控制和对地缘政治及单一客户的严重依赖,可以说风险集中和治理薄弱,可能让投资者望而却步。但从好的一面来看,舒宝银国际如今的增长势头是其他公司所没有的。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华芢生物争取港上市 核心产品研发逾十年
华芢生物重点开发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药物,核心产品Pro-101-2预计2027年第三季度启动3期临床试验 重点: 华芢生物过去两年亏损近两亿元,行政开支甚至高于研发开支,研发团队仅有33人 总裁为创始人之子,加入公司前的工作履历集中在智能驾驶系统、无人驾驶系统领域 莫莉 最近港股气氛炽热,恒指连续十日上涨,带动新股市场回暖。自4月19日起,至少有16家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主要来自医疗、金融、人工智能、消费等行业。上周一,专注于生物大分子药物研发的华芢生物科技(青岛)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递表,但这间已成立12年的企业,至今尚无成功上市的产品。 华芢生物的主攻方向是发现、开发和商业化伤口愈合的多功能疗法,目前重点开发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药物,核心产品为重组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rhPDGF–BB)药物Pro-101-1及Pro-101-2,现正分别进行2b期和2期临床试验。早在2013年8月,华芢生物就与军科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开始Pro-101-2的临床前研究,直到2021年,Pro-101-2启动了针对糖尿病足溃疡治疗的临床试验,从临床前研究至今,研发时间已超过10年,公司预计2027年第三季度启动3期临床试验。 PDGF是血小板在损伤后分泌的生长因子之一,能促进新血管的生成、调节炎症并刺激细胞增殖和迁移,加速伤口的愈合,常用于慢性伤口、糖尿病溃疡。虽然研究已经证明PDGF的有效性,但是中国至今尚无一款获批上市的PDGF药物,各大药企的在研药物中也没有其他竞争对手。中药企业天士力医药(600535.SH)曾经开发过一款PDGF-BB候选药物,2014年就已进入3期临床试验,但至今没有进展。 而在美国市场,至今仅有一款施乐辉(SNN.US)旗下的PDGF药物Regranex由FDA在1997年批准上市用于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但治疗该疾病的新一代产品速必一已于2023年底在中国获批上市。 从行业来看,PDGF所属的生长因子药物的市场规模并不算大。根据招股文件引述的研究,在2017年至2020年期间,中国生长因子药物市场呈下降趋势,但是受需求增加、适应症范围扩大及家庭消费能力提升的推动,预计该市场将进一步增至2026年的86亿元。 长远来看,这个市场的增长速度仍然有限,该研究预计,2026年至203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5.3%。不过,华芢生物的10款在研管线中的7款PDGF候选产品,覆盖了多种适应症,除了烧伤和糖尿病足溃疡外,还涉及痔疮和放射性溃疡等适应症。 研发团队仅33人 由于暂无上市产品,在2022年和2023年,华芢生物分别录得8,593万元及1.05亿元亏损。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亏损由行政开支占主导,而非研发开支。公司2023 年的行政开支和研发开支分别为4,212万元和3,992万元,行政开支主要包括行政人员的薪金、花红以及其他雇员福利、招待及差旅费用、与融资活动及招聘咨询服务有关的服务费等。 从雇员人数来看,作为一间生物医药公司,华芢生物的研发团队人数仅有33人,行政人员的人数却有44人,2023年研发人员的人均福利开支为31.9万元,甚至不如行政人员的人均福利开支32.3万元。 从华芢生物的高级管理团队成员履历来看,他们在医药研发领域的经验似乎尚有不足。公司创始人及董事会主席为现年55岁的贾丽加,她曾在北京的多间医药企业担任过销售经理、副总经理,主要负责医药的销售及运营管理。公司的董事会副主席、执行董事以及总裁王轲珑是贾丽加之子,年仅33岁,在加入华芢生物之前,王轲珑的主要经历集中在智能驾驶系统、无人驾驶系统领域。 华芢生物负责产品研发和技术的执行董事翟俊辉于2019年加入公司,他拥有预防医学的博士学位,曾经担任过微生物学的副研究员;另一位负责领导公司临床前研发工作的首席研发官赵兴卉,则拥有遗传学博士学位,曾在多间研究所和医院担任副研究员。这两位研发核心人员都曾在军科院工作,而华芢生物的核心产品Pro-101-1及Pro-101-2都是与军科院合作研发。 从2012年成立以来,华芢生物直到2021年5月才拿到第一笔外部融资,Pre-A轮的投后估值为8亿元。同年10月及2023年5月,公司分别完成A轮和B轮融资,最后一轮融资的投后估值高达33亿元,两年来估值增长三倍。 华芢生物的外部投资者包括专注于私募股权投资的鼎晖投资,以及由青岛市崂山区财政局控股的政府产业基金青岛高科,在拿到后者的投资后,华芢生物在2023年6月将公司注册地址从北京迁到青岛。 虽说华芢生物暂未公布招股详情,亦无收入和利润,但是在若以最后一轮融资的估值来看,港股市场上有不少未盈利生物医药公司的市值远低于33亿元。例如专注于罕见病治疗领域的北海康成(1228.HK),市值仅约1.5亿元。对于研发进展较为缓慢、研发投入不高的华芢生物,投资者或许难以给出太多热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获新浪百度青睐 智慧树母企港股拼上市
拥有27,000门在线高教课程的卓越睿新,是内地最大高教网课内容制作商,期望通过港股上市增强研发能力,争取高教数字化领先地位 重点: 公司去年营收6.5亿元,按年增长62% 公司在全国高教数字化内容制作市场收入排名第一 李世达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数字化的脚步也越来越快,旗下拥有“知到APP”、“智慧树”两个知名在线教育平台的上海卓越睿新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农银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对于许多中国大学生来说,他们熟悉的“智慧树”有两类,一是小时候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会播放动画片的幼教节目《智慧树》,另一则是需要上课交作业的网课平台“智慧树”,无论哪一种都让他们印象深刻。如今,越来越多学校将在线教育平台课程列作选修课程,学生必须完成这些课程才能获得学分。 2008年于上海成立的卓越睿新,透过“智慧树”网上平台与“知到APP”,提供数字化教学内容及数字化教学场景。简单来说,公司一方面为高教机构提供教育场景数字化服务,另一方面也提供在线教学课程内容供学生学习。这两项都是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重点业务。 百度新浪持股超10% 教育数字化的大旗,吸引了互联网公司与投资机构布局。根据申请文件,在2015年到2020年间,卓越睿新先后完成五轮融资,吸引到新浪(SINA.US)与百度(9888.HK;BIDU.US)等机构投资者青睐。以最新一轮融资结果估算,公司估值超过23亿元。 截至递表前,新浪是卓越睿新最大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为17.9%,百度为第二大,持股比例为10.1%。其余股东还包括达泰资本、联创资本、澄迈新日等。 依靠多年深耕,卓越睿新在教育数字化市场上占据靠前位置。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3年卓越睿新在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市场所有公司中,收入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3.4%;而在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教学内容制作市场所有公司中收入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6.2%。 申请文件显示,卓越睿新上线的数字化课程超过27,000门,涵盖教育部认可的12个学科门类及92个专业。其中有513门课程获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并获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遴选中评为“金课”,在中国高教教学数字化市场按收入计的前五大参与者中排名第一。 毛利率超过60% 从业绩来看,尽管近年营收出现波动,去年仍实现了大幅增长。2021年至2023年,卓越睿新的营收分别为4.2亿元、4亿元和 6.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5.2%。毛利分别为2.1亿元、1.8亿元和3.9亿元,对应毛利率为51.1%、44.1%和60.7%。 股东应占盈亏方面,在2022年录得亏损5,910万元后,去年实现8,142万元溢利,成功扭亏为盈。 对于毛利率的提升,公司表示是由于优化项目管理流程,使交付效率得以提高,业务规模扩大产生的规模经济,以及推出高利润率的新产品。 客户涵盖多家重点院校 卓越睿新的客户主要是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大学、学院、职业学校,截至2023年底,公司在92个城市设有236个客户服务和支持中心,覆盖中国绝大部分省、市及自治区。 尤其是获国家评选为“双一流计划”(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和“双高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学校,更是其重点客户(称为“灯塔客户“)。2023年卓越睿新共有231名“灯塔客户”,占所有“双一流“、“双高“计划学校的75.9%。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这些重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支出,是一般学校的二至四倍。 透过不断向客户销售新产品,不断加大客户的平均消费力度及留存率,是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2023年,不同业务的重叠客户达到346名。平均每位重叠客户的收入从2021年的76万元增长到101万元。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教育数字化市场是个快速增长的市场。按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市场收入计,前五大公司合计仅占12.6%的市场份额,显示市场竞争相当激烈。 面对较大的竞争压力,公司坦言可能需要降低服务及产品的价格以保持竞争力,而客户也可能要求更大的价格优惠,对于公司的收入、盈利能力与财务状况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拥有大量课程内容是卓越睿新的优势,但作为一家教育数字化的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是拓展市场份额与维持话语权的关键。然而去年公司研发费用达1亿元,仍低于销售开支的1.7亿元,似乎更看重销售。公司表示,上市筹得资金将用于研发及客户服务。未来是否能够持续推出高利润的新产品,提高用户体验与满意度,将是杀出重围的关键。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曹操出行成败全系聚合平台
为抗衡网约车市场“一家独大”格局,曹操出行借力其他平台增加下单量,有抱团取暖的用意,但必须小心“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重点: 过去三年,曹操出行收入虽呈增长趋势,但仍未录得利润,去年度亏损及经调整亏损分別为19.81亿元及9.66亿元 由之前的超过一半订单來自自营管道,转变为超过七成收入來自于第三方聚合平台 罗小芹 中国网约车三甲选手曹操出行有限公司刚于4月底递表申请来港上市。这个总部位于苏州的网约车平台,背后有吉利集团做靠山,近年借力第三方聚合平台,在竞争失衡的共享出行市场,希望闯出一片天,成为继滴滴出行(DIDIY.US)后,同一赛道上最瞩目的IPO。 曹操出行成立于2015年,大股东李书福通过吉利控股和浙江济底持股达83.87%,主要经营网约车出行服务,业务覆盖全国51个城市。有别于同行普遍使用私家车作为网约车运营车服务,该公司近年布局专为用于共享出行而设计的定制车和车服解决方案,截至2023年底,在24个城市拥有一支约31,000辆车的定制车车队,为全国最大。 行业排名第三 根据初步招股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平台交易总额(GTV)计,曹操出行过去三年均跻身中国前三大网约车平台。以2023年为例,GTV约122.1亿元,按年增长37.5%,市占率为4.78%,排行第三;当中定制车贡献GTV约24.58亿元,占比由2022年的5.3%,大幅上升至20.1%。同年,市场最大参与者滴滴出行的GTV为1,924亿元,市占率达75.4%。 收入方面,于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分别为71.53亿元、76.31亿元及106.7亿元;在扣除出行服务的司机收入及补贴、折旧费用及车服成本等后,年度亏损为30.1亿元、20.1亿元及19.8亿元,若按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过去三年经调整亏损分别为29.6亿元、16.5亿元及9.7亿元。期内毛利率则由2021年的负24.4%,提升至2023财年的正5.8%。 曹操出行解释,收入于2022年按年仅增长6.68%,主要是受新冠疫情拖累;而2023年按年大幅增长39.8%,除了受益于后疫情时代共享出行快速复苏,公司采取新策略,从第三方聚合平台获得更多用户流量,并凭借扩大定制车车队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两者均有很大贡献。 与滴滴出行于2021年下架整改前“一家独大”的格局不同,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近年通过地图、导航及本地服务等各种软件应用,作为聚合平台引流的网约车订单,占网约车总订单比例,由2018年的3.5%增至2023年的30%,以往尝过烧钱抢市场的曹操出行,也顺势接入了高德、滴滴、美团、腾讯等多家聚合平台。 三年间,来自聚合平台的订单的GTV,分别为39亿元、44亿元及89亿元,占同期总GTV的43.8%、49.9%及73.2%;总获客成本占总GTV的百分比则由2021年的23.6%下降至18.1%。 曹操出行由之前的超过一半订单来自自营管道,转变为超过七成收入来自于第三方聚合平台。成功藉战略同盟获取更多高性价比流量,并减少在推广、广告及客户推荐补贴方面的投入。但凡事有利必有弊,期内支付予第三方聚合平台的佣金,也由2021年的2.77亿元,飙升逾1.4倍至2023年的6.67亿元,占销售及营销开支百分比,由54.7%上升至79.7%。 网约车量近饱和 与吉利汽车(0175.HK)的密切关系,让曹操出行可深度参与定制车的设计过程,按照乘客及司机需求度身定制,如提高车辆的耐用性、可维修性及采用创新的换电架构,并设置智能座舱功能等。吉利生态系统中不断扩大的换电站以及汽车维修店网络,也为平台司机提供了一套强大的车辆服务解决方案,间接优化车辆的总拥有成本(TCO)。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曹操出行已推出的两款定制车枫叶80V及曹操60,预计TCO分别为每公里0.53元及0.47元,与具有电池更换功能的典型纯电动车相比,分别减少了32%至40%。 然而,值得留意的是中国共享出行服务市场规模,在去年已增至2,821亿元。近两年由于经济增长放缓,网约车用户规模已基本趋于稳定;但网约车司机数量却持续增长,去年多个城市发出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提醒网约车数量已饱和,行业景气情况逼近警戒红线,更有城市暂停受理网约车经营许可及车辆运输证核发业务。 此外,由于聚合平台增加了交易环节,造成订单被层层转卖,实际抽成比例大幅增加,影响到网约车司机的平均收入。2023年4月,交通运输部出台了新政策,要求平台方保障从业人员合理劳动报酬水平;降低平台过高的抽成比例或者会员费上限。新政策出台后 ,大部分自营平台和聚合平台均降低佣金,恐怕会进一步削弱平台盈利能力,带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风险。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小马智行赶美上市 双战略加速商业化
这家以自动驾驶出租车闻名的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批准在纽约上市,它降低了野心以更快增加收入 重点: 小马智行已获准赴美上市,截至目前该公司已通过九轮融资筹集资金逾11亿美元,2022年初估值达到85亿美元 公司主要专注于全自动驾驶,在最近转向L2级驾驶员辅助系统,以便加快商业化速度 陈竹 上月末,汽车界的焦点都集中在北京,因为有中国首屈一指的年度车展。在展出的诸多豪车中,来自小马智行的第七代丰田bZ4X Robotaxi 概念车备受瞩目。这款车展示的不仅是公司与一家大型车企的合作关系,还有它对全自动驾驶汽车的承诺——尽管它的很多竞争对手都着眼于技术含量较低的辅助驾驶技术,因可以更快实现商业化。 北京车展前夕,中国证券监管机构批准小马智行在美国上市的计划,公司在财务方面得到了显著提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4月22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小马智行拟发行不超过9,800万股普通股,并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或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批准小马智行赴美上市,是中国监管机构放松对赴境外上市科技公司的最新信号之一,此前两年,只有少量大型上市获批。境外上市放缓可追溯到2021年初,当时网约车巨头滴滴在美国进行了备受争议的IPO,最终却在上市几个月后就退市。 中国监管机构的一个主要担忧是数据安全,因为滴滴甚至是小马智行这样的小公司,都收集了大量数据,涉及从个人用户到中国道路网络状况的各种数据。监管机构担心在纽约上市后,美国官员可能会获取这些信息,不过随着新的数据安全审查监管框架的出台,这些担忧正在缓解。 小马智行只是越来越多试图上市的自动驾驶公司中的最新一家,前不久纵目科技也申请在香港上市。任何一家能成功上市,都能提振市场信心。这些公司商业化步伐缓慢,且多年持续未兑现承诺,导致私募股权和风险资本投资者越来越没有耐心。 成立于2016年的小马智行,在吸引投资方面相对成功,包括在去年10月的上一轮融资中,从沙特阿拉伯的NEOM及其附属投资基金获得了1亿美元资金。据天眼查网站的数据显示,该公司已通过九轮融资筹集了超过11亿美元。2022年初D轮融资结束后,其估值达到85亿美元,巩固了它作为高科技“独角兽”的地位。 投资者看好公司部分是因为创始人彭军和楼天城的背景,他们都曾在百度(BIDU.US;9888.HK)的自动驾驶部门工作过,那里被认为是中国自动驾驶的前沿。 投资者可能还喜欢公司的愿景,主要关注L4及以上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通常是指在大多数情况下,无需人工干预即可运行的完全自动驾驶车辆。这使其有别于很多同行,后者专注于复杂程度较低的L2级驾驶辅助系统,不是完全自动,但更容易商业化。 商业化计划 小马智行是首批获准在中国运营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公司之一。该公司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个中国一线城市拥有车内无安全员的自动驾驶车队,并在其中三个城市推出了商业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公司向通过其PonyPilot+应用程序预订乘车的人,收取按里程计算的费用。但它的收入相对较小,因为自动驾驶出租车可以运营的区域,仍然严格限定在人口较少的指定区域。比如,在北京,目前其自动驾驶出租车仅限于亦庄一个区域,这里远离主城区。 2018年,小马智行成立卡车事业部,建立了自动驾驶卡车业务线,随后在2020年注册了一家名为小马智卡的独立公司。 但该业务成立一年后却毫无进展。 2021年底,小马智行合并了自动驾驶卡车和乘用车研发团队,据报道,由于美国研发中心几乎全部解散,卡车业务团队缩减至仅10人左右。 自动驾驶卡车的商业化困难重重,原因有很多,包括监管准备不足和技术不成熟。虽然自动驾驶在高速公路上比在城市道路上看起来简单,但现实要复杂得多。一众专注于自动驾驶卡车的公司都在最近遇到了困难,包括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图森未来(TSPH.US),该公司早前凭借自动驾驶技术赢得喝彩,但最近宣布退出美国市场。 由于L4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在商业化上面临多重障碍,小马智行开始追随越来越多的同行,采取更务实的策略,专注于技术含量较低的L2级别。一年前,小马智行进行战略转型,公司创始人、CEO彭军宣布,作为整个商业化努力的一部分,公司将全面发力“乘用车智能驾驶业务”。 不过,小马智行并不是第一个尝试L2驾驶辅助的公司。据中国媒体雪豹财经社报道,比亚迪(1211.HK;002594.SZ)、广汽埃安、小鹏汽车(XPEV.US;9868.HK)等国内主要车企都已经选定了该技术的首选供应商,这意味小马智行可能很难为这项技术找到主要合作伙伴。 尽管如此,此举对小马智行在短期内开始产生更可观的收入来说,恐怕是必要的。灼识咨询的数据显示,尽管竞争激烈,但中国的辅助驾驶市场规模庞大且增长迅速,2018年为93亿元,2022年达到了413亿元。 由于多年来在L4甚至更高级的自动驾驶方面积累了尖端技术优势,小马智行可能比纵目科技等更具优势。尽管如此,在北京车展期间对旗下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大力宣传似乎表明,公司仍将L4级别的技术视为长期目标。现在,它需要想办法在提交美国上市文件时,能激起投资者对其双重战略的兴趣。 当然,要实现L4级自动驾驶的目标,需要持续的大笔研发支出,意味小马智行可能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持续亏损。它可能很快就会知道,投资者对这类故事的看法,包括他们对小马智行的估值是否和2022年的85亿美元一样高。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特海国际申美上市 集资提速海外扩张
火锅巨头海底捞的国际业务部门去年收入增长23%,并首次实现盈利,集团希望借此吸引投资者的兴趣 重点: 总部位于新加坡的特海国际报告去年收入增长23%,并首度实现盈利,公司目前在香港挂牌,并已申请赴纽约二次上市 作为在香港上市的知名火锅公司海底捞的附属国际业务公司,特海国际在全球经营着 115 家餐厅,其中约一半位于东南亚 谭英 特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9658.HK)4月26日提交赴纽约二次上市的招股说明书后,公司在香港挂牌交易的股票次日上涨5%。曾经的母公司海底捞(6862.HK)的股价涨幅更大,因为投资者笃信,海底捞的这家国际子公司,可能受益于新资金的注入,为全球扩张提速。 特海国际和海底捞是一家家族企业,由创始人张勇及其妻子舒萍掌控。舒萍于2022年12月将特海国际从海底捞分拆出来,现在负责两家公司的经营。张勇和舒萍拥有特海国际逾50%的股份。特海国际的总部位于新加坡,舒萍在管理家族企业的同时,也和儿子生活在那里。 据媒体报道,特海国际计划通过在纽约上市集资1亿美元,不过IPO定价尚未公布。此次上市将是张勇名下公司的第5个IPO。 火锅在中国很受欢迎,张勇正试图将这种吃法输出往世界其他地方。 尽管如此,与市值近2,000亿美元的麦当劳(MCD.US)等国际餐饮巨头或百胜中国(YUMC.US)相比,市值95亿港元的特海国际仍微不足道。 特海国际的市销率和市盈率分别为1.48倍和36.5倍,与一些同行相比看起来相当不错。这可能部分是由于海底捞享有很高的知名度,30位雅虎财经分析师对海底捞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海底捞的估值被低估了高达50%。 特海国际的市值不到前母公司的十分之一,名气也没有那么大。关注最新上市申请情况的Seeking Alpha撰稿人多诺万·琼斯(Donovan Jones)表示,要获得类似的地位,特海国际可能面临诸多艰难。“中餐厅市场仍然高度分散,”他写道。“由于在地域上缺乏重点,于个别地区或缺乏当地知识,公司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特海国际拥有115家餐厅,其中大部分位于亚洲和美国西海岸,不过公司最近开始涉足中东市场,在迪拜开设了一家门店。自2019年以来,它的收入稳步增长,除了疫情的第一年,即2020年下降5%外,去年增长更达23%至6.86亿美元。 同样重要的是,公司去年实现净利润2,520万美元,这是自海底捞2019年开始公布海外业务数据以来的首次盈利。与此同时,其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从2021年的区区430万美元,增至去年的1.14亿美元。 海底捞2012年在新加坡开设第一家餐厅,开始向中国境外扩张,一年后在洛杉矶开了第二家店。它在美国的主要目标客戶是熟悉火锅就餐风格的海外华人,在美国的13家餐厅中有10家位于加州。 东南亚基地 特海国际的主要市场在东南亚,那里有51家门店,占其门店总数近一半。它在日本和韩国还有13家门店,在加拿大有3家,在英国、澳大利亚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有5家。2022年,该公司重组为一家开曼群岛公司,以便在香港上市。 根据招股说明书中引用的第三方市场数据,以2022年5.58亿美元的收入计算,特海国际是全球第三大中国餐饮连锁品牌,也是中国最大的中餐厅品牌。招股说明书指出,国际火锅市场在2022年规模达到了343亿美元,占整个国际中式餐饮市场3,061亿美元的十分之一以上。 特海国际指出,像它这样的大型全球中餐馆运营商还不多见,因连锁品牌的市场一般局限在个别国家。截至2022年底,在国际市场拥有10家以上餐厅的中餐品牌仅占总数的13.1%,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经营的更是稀少,仅占总数的5%。 特海国际在管理如此分散的资产方面能取得成功,来自于它跟海底捞的联系,或者更准确地说,得益于其创始人的本事,他们打造了中国最成功的本土连锁品牌之一。虽然在知名度上仍落后于母公司海底捞,但差距不大,因为海底捞报告整体翻台率每天为3.8次,而特海国际为3.5次。 海底捞在中国的主导地位部分归因于其标准化食材的能力。品牌也以确保顾客满意而闻名,从建立每位顾客个人特征的数据库,到顾客等位时为他们提供擦鞋和免费的美甲、洗头等服务。特海国际开设的餐厅提供的类似特色服务,包括在餐桌旁制作手工面条。 海底捞紧跟国内外同行的最近趋势,在3月宣布推出加盟特许经营模式,对它的1,374家自营店(去年底的数据)形成补充,采用许多连锁品牌都会用的战略,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快的增长。特许经营在中国也越来越受到餐饮品牌的欢迎,它们希望打入中国的中小城市,那里的消费者对价格更为敏感。 1994年,张勇辞去了在四川简阳一家国营工厂的电焊工作,开始火锅店生意,信奉“服务会影响顾客的味觉”。他要求员工孝敬父母,体现了中国敬老的价值观。 据彭博新闻社报道,张勇为员工提供住房等福利,这令员工流失率很低。他利用品牌的知名度筹集资金,并创建了一系列相关公司。其他早期分拆上市的公司包括生产火锅调料的颐海国际(1579.HK)和曾在北京上市的北京优鼎优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这些上市公司之间的相互联系,或许可以解释海底捞在中国本土市场取得成功的原因:颐海国际让海底捞对供应链有了更大的控制权,同时还能为自己筹集资金,减少对母公司的依赖。但在海外建立类似的网络可能更具挑战性,因为特海国际的业务分布在广泛地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