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走在破产边缘 绿城反成胜利者

绿城中国首四月的销售成绩虽有下跌,但销售金额仍远远抛离多家开发商,成为仅有几家单月销售仍能过百亿的房企 重点: 绿城今年首四个月销售达525亿元,超越龙湖成为民营房企销售一哥 集团能避开内房市场下沉的一劫,全因痛改昔日疯狂借贷发展的作风      刘智恒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正当民营房企负债累累,在疲弱楼市叫苦连天的时候,绿城中国控股有限公司(3900.HK)近年表现一枝独秀,这家曾两度频临破产边缘的房地产开发商,早年吃尽高负债的苦头后,痛定思痛一改高杠杆策略,今天非但能成为幸存者,更跑赢一众民营房企,让人始料不及。 绿城刚公布的四月份销售金额达145亿元(20.1亿美元),按年下跌26%,今年1至4月累计销售525亿元,按年亦下跌24.5%。虽然销售较去年跌逾两成,但跌幅相对其它民营房企要低,累计或单月销售亦远高于行业对手。 首季销售民企称王 今年内地房产市场能单月销售过百亿元的开发商寥寥可数,碧桂园(2007.HK)4月销售仅有38.5亿元,保利置业(0119.HK)亦只有56亿元,即使强如龙湖集团(0960.HK),首四个月的销售也是324亿元,同比只是绿城的一半。单计销售金额,绿城暂居民营房企之冠。 近年民企开发商的业绩每况愈下,绿城收入却节节上升, 2021至2023年分别是1,002亿元、1,272亿元及1,314亿元,去年股东应占溢利31.2亿元,按年升13%。 财务情况也远较同业健康,截至去年底止,包括抵押银行存款,集团银行存款及现金达734.5亿元,总借贷1,461.4亿元,净资产负债率只是63.8%,一年内到期的净借贷余额为325.5亿元。 是什么原因,当内地民企开发商都被债务压得抖不过气来,绿城的财务仍然游刃有余,还能在疲弱的楼市获取利润? 两次侥幸逃出生天 箇中原因其实是早历风险,反能及早调整策略,最终避过大难。今天能够傲视同侪的绿城,曾两次走在破产边缘,集团2006年在香港上市后,借助这个金融平台,不断融资疯狂买地扩展,岂料2008年金融海啸,中国经济放缓,绿城面临资金链断裂,那时有传只差一步就将控股权售予中国海外(0688.HK),却获幸运之神眷顾,政府为刺激经济进行4万亿救市方案,银行借贷立时松动,绿城得以逃过一劫。 危机过去后绿城并未汲取教训,续以高杠杆发展,期间公司确能急速壮大,但亦站在风口浪尖,销售稍不如意,随时有翻车之危。到2011年时,内地楼市放缓,绿城问题渐渐浮现,公司负债360亿元,负债比率高达163%。当时市场不时传出绿城破产的声音,时任董事长宋卫平频频在网上解话,问题不断发酵。 直至2012年,宋卫平无奈接受香港蓝筹企业九龙仓(0004.HK)的策略性入股,九龙仓共注资51亿港元,绿城才得以渡过难关。2014年中交建集团购入宋卫平手上24%股权,翌年再增持4.6%权益,至此宋卫平将大股东地位拱手相让。 经一事未必长一智,但经二事就真的不能不引以为戒,绿城不断出售项目,除减省开发资金,亦可套现偿还债项。引入投资者后,过往的急进发展受到制约,特别九龙仓起了一个监控作用,根据双方协议,绿城的净负债比率超过100%时,当有重大投资,若九仓认为对整个财务有影响,可否决掉这一决定。 汲取教训审慎而行 绿城一改勇进作风下,集团的负债急速减低,亦不再以高杠杆发展,因而能在今次内房危机中,有充裕能力去应对。 除了审慎理财外,集团近年亦将发展策略改变,由在全国遍地开花式发展改为集中于优质城市。集团董事长张亚东表示,过去五年,他们只聚焦一二线城市,包括长三角区及北京、上海、杭州等。由于只专注于优质区而放弃三四线城市,代价是在楼市兴旺时未能受惠,影响集团收入。同时,优质地区的拿地成本也相对高,令集团物业销售毛利率由2022年的16.3%,跌至去年的11.3%。 不过亦因为集中一二线优质区,供应量远较小城市来得紧绌,于是楼价得以企得较稳;同时大城市的居民收入相对高,物业销售所受的影响也较低。在目前楼市不景气下,对集团的销售提供了一定保障。 另外,绿城财务稳健,毋需政府协助保交楼或提供借贷,市场对其兴建的项目信心就较大,有意置业的人,会倾向选择绿城的楼盘,因烂尾风险低,不怕最终收不到楼,于是有助其项目的销售。 绿城虽能成为逆市奇葩,但要注意内地楼市供应量仍然庞大,去库存需要一定时间。在大环境不济下,开发商纵有天大本领也难独善其身,但只要能在逆境中生存下来,未来就有机会做大做强。 正如绿城首席运营官李骏早前所言:“最重要是活下去。”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Beleaguered Country Garden gets some temporary relief from domestic creditors

碧桂园陷水深火热 外债未还内债又到

碧桂园的外债仍在重组中,境内债务又迫在眉睫,可幸近日三笔境内债得以顺利展期 重点: 碧桂园首季销售情况恶化,按年大跌81% 集团在马来西亚的森林城市,传闻当地国政府有意开展博彩业   刘智恒 十年前,碧桂园创办人杨国强的事业如日方中,写下一篇壮志豪言的小文章《我梦想中的碧桂园》,内里包含十二句话,其中一句是这样:“这里是为社会创造幸福生活的公司。” 今天,幸福暂时见不到,烦恼确实一大堆。 中国地产龙头,内地的示范企业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2007.HK)近年也逃不过房地产市场逆转的打击,去年上半年已亏损数百亿元,欠债超过千亿元,发展的超级项目四处爆雷,惠州的十里银滩变“十里烂滩”,马来西亚的森林城市被戏称“森林鬼城”。 公司在外债缠身要进行重整而忙个不停时,国内又开始有债主临门敲门讨债,去年碧桂园获准将8至9笔境内债券展期;至近日,市场报道有三笔债券部分未能还款付息,经过与债权人会议商讨,再获延期至今年9月。 债主临门浪接浪 虽能暂时喘一口气,现实情况却不甚乐观,公司至今未能公布去年全年业绩,以致股票要暂停在联交所买卖。另外,拖欠建滔集团(0148.HK)的16亿港元债务迟迟未能偿还,公司已被建滔申请清盘,于本月17日在香港高院开庭聆訉。 外债的重组进展上,暂时仍未商讨出一个方案,上月的公告只表示正致力与债权人及其顾问沟通。市场则有传,今年六月碧桂园会向一组债券持有人提交初步重组方案。 整体债务方面,由于公司仍未发布2023业绩,若以去年中报的资料看,截至6月底止集团有现金1,011亿元,另外受限制现金约294.5亿元。债务方面,有息负债包括银行借款、优先票据,可换股债券及公司债券,合共高达2,579亿元,净借贷比率50.1%。当时集团手上现金好像还算充裕,但其后多项债务未还本付息,相信下半年的实际情况已大大恶化。 近日有消息,马来西亚政府或容许在森林城市经营博彩业,从而带动项目重生。不过,政府后来作出否认,而且即使办赌,也未必可以短期刺激森林城市的销售,况且碧桂园的问题,又岂止一个森林城市。 物业销售直跳水 碧桂园要度过危机,相信只能看两方面,一是物业销售,另外是国家有否政策扶持。作为房地产企业,物业销售是企业的命脉,关乎资金能否回笼,但在内地楼市日趋疲弱下,碧桂园今年销售情况差强人意,首季的销售金额只有135亿元,按年劲跌81%。 年内楼市能否好转实在也不乐观,内地楼价持续下滑,开发商为套现纷纷减价求售,面对楼盘供应大增,市民置业态度大大改变,他们担忧今天看似能低价买入,明年回首或许是高价入货。 加上多家开发商深陷债务危机,倘若项目烂尾买家就血本无归,人们都纷纷观望为上。估计楼市要经过一轮去库存,再加上开发商重组债务成功,市场才可慢慢复苏,但肯定不是一年半载能达到。 政策治标未治本 那么政府会否续推政策支持开发商,我们相信是肯定,然而并非无选择性去提供帮助,外债政府不会管,内债就看情况及企业,如碧桂园此类属龙头及较负责任的公司,政府在若干程度愿意作出扶持,包括透过内银将债务延期,以及按项目提供借贷予房企“保交楼”。 不过也别太乐观,内房企业负债太惊人,按目前的援助方法,只能纾缓一时,暂时我们看不到或想不到政府有什么政策,可以彻底解决问题。最近内地上市的金科地产(000656.SZ),最终被颁令破产重组,说不定是许多内房的最终下场。 去年底碧桂园董事杨惠妍大拍胸膛,扬言杨家会“砸锅卖铁支持公司,探索出一条尽快恢复正常经营的有效路径”。 不光如此,杨惠妍为首的四位董事,主动提出大幅削减薪酬,一律调至年薪12万元,当中总裁莫斌减幅最大,之前年薪达300万元。 坦白说,相对于逾千亿的债项,董事的减薪只属杯水车薪,杨家卖家当支持公司,估计可提供的助力亦有限。杨惠妍的说话与行动,相信是摆摆姿态,展现承担的责任,中国恒大(3333.HK)董事局前主席许家印的下场,许多房企老板都引此为鉴,别以为企业真的可以大到不能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himao Group was put into liquidation by CCB

建行入禀清盘世茂 中资行开展房企追债潮

中国房地产开发商世茂遭国有银行入禀清盘。国有银行对本国房企采取法律行动,或许意味着这波房地产调整期已进入新阶段 重点: 截至去年底,世茂净负债率高达473.2% 建行亚洲今年已对三家香港上市的中国地产商采取法律行动       李世达 中国房地产市场已进入深度调整阶段,自今年1月中国恒大(3333.HK)遭香港法院颁布强制清盘令后,陆续有中国房企债权人拿起法律武器,向法院提出清盘呈请。其中,中国国有银行也加入这个行列。国有银行一方面透过白名单给予项目融资支持,一方面似乎也正以法律手段收回资金。 曾在中国房地产企业名列前茅的世茂集团控股有限公司(0813.HK)近日公布,债权人中国建设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建行亚洲,中国建设银行全资附属公司)已向法院提交清盘呈请,涉及债务金额达15.8亿港元(14.6亿元)。公告一出,世茂股价当天实时狂泻18.7%,写下历史最低的0.37港元。 世茂表示,公司将在稍后阶段结合其境外重组的进度,考虑是否需要向高等法院申请“认可令”。 对于遭国有银行兴讼,世茂表示将”极力反对这项呈请,并持续推进境外债务重组,为其利益相关方创造最大价值。”世茂认为,这项清盘呈请”并不代表公司境外债权人及其他相关方的共同利益”。 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拥有写字楼、住宅楼、酒店、商场的世茂,是自2021年中国监管机构收紧房企监管后,众多出现境外债务违约的公司之一。2022年7月,世茂未能支付10亿美元的境外债券利息和本金,至今累计已有高达117亿美元债务违约。 建行续起诉房企 经历18个月的谈判,世茂于2023年12月向债权人提交了离岸债务重组条款。世茂今年3月在其拟议的境外债务重组条款中,为债权人提供了多种选择,包括将债务转换为六年或九年期的票据或贷款,或零息强制可转换债券等。 其中可转债方案年期为一年,按每股8.5港元的转股价将其持有债券转换为公司股份。不过,该转股价是目前世茂股价的20多倍,债权人认为条件较差。持有该公司25%以上未偿海外债券的主要债权人团体表示,这些条款”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漫长的协商过程,难以令人满意的条件,都让债权人渐渐失去耐心。债权人之一的德意志银行,就曾表示方案不可接受,预告准备在香港采取法律行动,没想到被建行亚洲抢先。 事实上,这不是近期建行亚洲第一次对中国房企采取法律行动。今年2月26日,建行亚洲对大发地产(6111.HK)就3.6亿美元未偿还债务向法院提出清盘呈请;不到一个月的3月20日,建行亚洲又对德信中国(2019.HK)提出清盘呈请,涉及2022年12月到期的9.95%优先票据及应计利息共3.5亿美元。加上4月的世茂,建行亚洲三个月内已将三间本国房企告上法院。 世茂16项目入白名单 中国监管机构今年1月推出项目融资“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俗称“白名单”)措施,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1398.HK;601398.SH)、中国农业银行(1288.HK;601288.SH)、中国银行(3988.HK;601988.SH)、中国建设银行(0939.HK;601939.SH)与交通银行(3328.HK;601328.SH)。预计将承接逾8,200个住宅项目,贷款总额将高达3.2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白名单”措施关注的是“保交楼”,而非“救房企”。即使国有银行对房企旗下项目发放贷款,也不代表放弃对其债务采取法律行动。例如世茂在“白名单”试点城市就申报了40个房地产项目,有16个获得入围,其中对接的银行团中就包括了建设银行。 一手借钱给你保交楼,另一手入禀法院,即使是国有银行也没得商量。 随着近年房地产下行严重不景气,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快速增加。根据日经新闻统计27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大型银行财报发现,去年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总额按年上升了27%。而在四大国有银行中,房地产不良贷款增幅最大的,就是建设银行。 根据建设银行3月底公布的年报,2023房地产相关不良贷款为482亿元,较2022年的336亿元大增43%,增幅在四大国有银行中居冠。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也从4.4%增加到5.6%。 核数师无法表示意见 所谓天助自助者,陷入债务危机的房企,唯有积极自救才能抓住一线生机。世茂除进行债务重组外,也在甩卖优质资产、提升销售以尽快回笼资金,但这条路并不顺遂。 据世茂去年财报,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594.6亿元,同比下降5.7%;股东应占亏损约为210.3亿元,与2022年相若。截至2023年末,世茂总资产5,432.5亿元,总负债4,919.9亿元,资产负债率约为88.7%,净负债率则从2022年的302.2%升至473.2%。 值得一提的是,核数师审核业绩公告披露,对于财报“无法表示意见”,原因是公司“可能无法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和偿债”。 随着政策逐渐明朗,各个房企的命运似乎也一一揭晓,各家银行也开始维护自身权益,相信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房企遭入禀清盘。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调整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hangri-la ushering in rebirth as the tourism industry surges back

香格里拉在旅游风口下重生

去年全球旅游业从疫后急速反弹,酒店业实时受惠,香格里拉亦扭转亏损三年的劣势,重回盈利之路 重点: 去年盈利1.84亿美元,并派息每股15港仙 集团预期今年中国人出境游成为下一个增长催化剂       刘智恒 去年全球经济在疫后复苏未如预期,但旅游业出乎意料地火爆,香格里拉(亚洲)有限公司(0069.HK)迎来一份亮丽的成绩表。可此前几年,集团却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说到香格里拉酒店,不得不提香格里拉,原来竟是一处虚构的地方,出于上世纪30年代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失落的地平线》,该地与世隔绝,居民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有点近似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的世外桃园。那为何又会被用作酒店集团的名称? 时间回到1971年,大马糖王郭鹤年在新加坡兴建一家顶级酒店,开业前与法国朋友谈到酒店名字,法国人一听郭老说出酒店名后,立时嗤之以鼻地说”idiot”(笨蛋),跟着就抛出香格里拉几个字。 财务官频频换人 之后的事情不用说,香格里拉成为世界顶级酒店集团,发展一帆风顺,直至2019年。那年新冠疫情大爆发,集团业绩连续三年亏损,祸不单行,期间高管如走马灯般频频换人,先后三换首席财务官,外人看来,总觉事情并不寻常。 正当市场对香格里拉的前景极度怀疑时,去年旅游市场的复苏,为酒店业送来春风,站在风口的香格里拉,亏损问题迎刃而解。2023年业绩扭亏为盈,收入21.4亿美元,按年升46.5%,赚1.84亿美元;2020至2022年三年分别亏损4,600万美元、2,900万美元及1.59亿美元。集团更恢复派息,末期息每股15港仙。 集团旗下主要业务包括酒店营运管理,以及物业投资。酒店有四个品牌,包括香格里拉、嘉里、JEN及盛茂饭店,合共有103间酒店,客房41,800个,当中83间酒店是自家拥有,20间负责管理。集团又持有一个共243万平方米的投资组合,分别有写字楼、商用物业及服务式公寓。 去年来自酒店的收入20.3亿美元,按年增长49.3%,投资物业收入增长8.6%至1.08亿美元。 趁市淡减省成本 能够重踏盈利之路,主要是大环境使然。联合国旅游组织发布的《世界旅游晴雨表》指出,2023年国际旅游已恢复至疫前的88%,国际游客达13亿人次,估计收入1.4万亿美元,相当于2019年的93%。 作为优质的酒店集团,香格里拉当然能受惠。集团也表示,中国内地及香港于去年初解封后,酒店的需求急升,而世界多个地区的旅行需求亦继续上升,带动集团在各地的酒店业务。 除了市场升势配合外,香格里拉在疫情期间的策略调度得宜亦可记一功。其中是把握疫情时市况淡静的时机,改善了成本和提升运营效率。此外,许多企业在疫情时大幅裁减员工以节省开支,但疫后就出现人手不足之景况。香格里拉即使在疫情期间,亦尽可能留住前线员工,于是在疫后酒店业迅即复苏下,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去提供服务,省却招聘及培训的时间。 然而,市场有声音,认为酒店及旅游业是疫后出现报复式反弹,加上2022年的基数较低,才会让香格里拉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的业绩,今年能否延续增长态势,暂属未知之数。 有望提升入住率 要探讨香格里拉的前景,我们先看看其酒店的入住率,去年平均为62%,较2022年的42%上升20个百分点。至于每房收入 (入住率乘以每房租金)为108美元,按年上升69%。以去年底的入住率看,香格里拉仍有空间去提升入住率,大前提是今年旅游业能持续向好,酒店业就有机会同步向上。 据市场的估计,今年旅游业走向仍然乐观。联合国旅游组织的旅游信心指数调查中,有67%受访的旅游专业人认为,今年的前景将会较2023年更好或好得多。香格里拉亦估计,随着国际旅行及中国国内旅游恢复正常,以及更多市场继续推出优惠政策和促销活动,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泰国政府对中国游客实行免签,集团预期中国出境游成为下一个增长催化剂。 香格里拉目前的估值并不高,按市盈率计算约12倍,大酒店(0045.HK)是66倍、华住酒店(1179.HK)是21倍。若以香格里拉的资产净值看,截至去年底止,集团旗下酒店及物业的公平值近110亿美元,每股资产净值为1.47美元,相较上周四收市价4.9港元,即是大幅折让57%。 香格里拉基本因素及业务前景属理想水平,然而本地股票市场一直对于酒店股兴趣不大,业绩公布后股价不升反跌。加上香港整体股市气氛薄弱,在内地经济放缓及中美争拗下,机构投资持续将将资金调走,以致即使好股票的市场估值也受到一定局限,令到香格里拉业务升而股价未必跟得上。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From good to great, can Shell do it?

从优秀到伟大 贝壳可否做得到?

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房地产中介贝壳,在内地疲弱的楼市下,派出一张亮丽的成绩单 重点: 贝壳去年扭亏为盈,赚58.9亿元 公司更豪派末期股息每股0.117美元      刘智恒 当行业好景时,从事相关业务的企业大多可受惠,但到市况不景时,能穿越寒冬,跨过高山低谷仍屹立不倒,甚至可以迈步向前的,才有机会成为伟大企业。 近两年内地楼市极度疲弱,民营房企十家有九家濒临破产,影响所及,房地产中介亦受牵连,强如易居(2048.HK)也因开发商拖佣而要重组债务。然而,面对楼市价量齐跌的环境,贝壳控股有限公司(2423.HK; BEKE.US)仍能逆市做好,公司展现出强大的能力。 贝壳刚公布2023年业绩扭亏为盈,收入778亿元(108亿美元),按年增长28.2%,赚58.9亿元,2022年亏损13.97亿元。集团继中期派特别现金股息每股0.057美元后,末期再派股息每股0.117美元,反映集团的现金仍然充裕。 过去一年贝壳推行的“一体三翼”策略取得成功,一体即指存量房和新房交易业务,三翼包括家居装修、房屋租赁管理,以及仍在摸索中的“贝好家”业务。 市占率扩大 贝壳最主要的业务是房地产中介,2023年内地楼市价量齐跌,但贝壳在存量房的总交易额为20,280亿元,新房为10,030亿元,按年分别上升28.6%及16.7%。净收入方面,存量房是279.5亿元,新房是305.8亿元,分别上升15.9%及6.7%。 能逆市取得更高收入,明显是贝壳成功击败对手,抢占了别人的市场,提升了市占率,才能在楼市收缩的环境下仍创佳续。 事实贝壳在楼市不景气下,去年底门店数量仍按年增长8.1%至43,817家,经纪人数亦按年增8.5%至427,656名。门店及经纪数量不跌反升,足见集团在逆市仍能愈做愈大。 另一方面,地产中介最担心的事情就是生意做成了,佣金却迟迟未到口袋,特别是开发商的佣金,易居就是被开发商拖佣而被拖垮。贝壳在新房销售方面,将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由2022年的105天减少至2023年第三季的55天。去年第四季更缩短至43天。贝壳在新房上采用“快佣”模式收取,而“快佣”占新房的净收入比例,亦由2022年的44%提升至去年第四季的53%。 收数时间快了,但并没有影响新房的生意额,去年新房净收入还有上升,那就代表贝壳与开发商在洽商时,有强劲的议价能力,没有因要加快收佣而生意做少了。佣金能提早收取,就减低坏账出现的风险。 两翼业务起飞 至于中介以外的业务,虽然占比较低,但去年的表现也相当理想。家居装修方面,将其纳入房产交易服务的流程,为该业务增加了客源,同时透过丰富的套餐产品,及提升交付能力,令收入按年增长146%至133亿元。 租赁住房管理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其主打租务托管的"省心租"业务,由2022年管理规模70,000套,提升至去年底的200,000套,入住率亦提升6个百分点至95.1%。 业务以外,贝壳在资金运用上亦作出配合,截至去年底止资产负债率为40%,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196.3亿元,由于一直现金充裕,去年集团斥资约7.19亿美元,回购4,670万股美国存托股份,占回购启动前的总股数3.7%。另一方面,集团亦将闲置资金,投放在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以收取一定回报,如去年9月斥资20亿元认购光大理财产品,年化回报率由2.9至3.1厘。 贝壳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彭永东在业绩中自豪地说:“现在有非常好的基础,有一起打过仗的团队,我们相互信任及团结,越来越像一支攻无不破的队伍。” 忧楼市愈走愈弱 贝壳是否真的能攻无不克我们暂时不敢说,但投资市场似乎暂不买账,业绩发布后在美国市场下跌2.5%,翌日港股续下跌,收报36.9港元,下跌近3%。 市场有声音指贝壳全年业务虽做好,但第四季度似有放缓趋势,特别是在新房的交易总额为2,380亿元,按年下跌9.7%,收入则按年跌8.5%至76亿元。投资者担心,即使贝壳在行业中能成功突围,远远超前对手,但整体房地产市场似正每况愈下,内房去库存并非一年半载可解决,若房市续不理想,在下行趋势中,你纵有天大能耐,也难持续在逆市做出亮丽成绩。 斯坦福大学教授Jim Collins的著作《From Good to Great》响誉全球,众多企业家推崇备至。贝壳今天也算是一家优秀企业,但能否如Jim Collins所说,最终成为伟大企业,就看在这次房地产的超级危机中,可否穿越周期,并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E-House’s restructuring hits a snag again

供股功亏一篑 易居重组有机触礁

内地房产代理商易居的重组计划进展如火如荼之际,供股集资突被叫停,令重组添上重大变数 重点: 易居重组方案中要注入“克而瑞”,但银行不容许易居解除后者的担保 截至去年中期,集团付息的流动债务超过50亿元   刘智恒 上月底易居(中国)企业控股有限公司(2048.HK)突然叫停供股,筹组多时的集资大计在临门一脚告吹,筹不到资金事小,影响整家公司重组事大,倘若重组不成,随时步中国恒大(3333.HK)后尘。 为何这次供股如此举足轻重,我们先说说易居目前的财务困境。自2021至2022年,易居分别亏损116亿元(16.1亿美元)及39亿元,去年中期亏损7.26亿元。公司年内要偿还的银行及其它借款,加上可换股票据达到55.8亿元,但受限制银行存款及现金只有11.8亿元。另外,账目中原有应收账达67.2亿元,但收回成疑,预期的损失约62.8亿元。 易居的经营状况,可以用独立核数师两句说话概括:“存在多项不确定因素,对集团持续经营能力构成重大疑问”。 公司亏损严重的原因,亦是其赖以成功的要素。时间返回2018年,易居申港上市成功,集团主席兼执行董事周忻发挥其富豪朋友圈的威力,说服了20多家开发商成为投资者,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当中投资最高的四家巨企,包括恒大、碧桂园(2007.HK)、万科(2022.HK; 200002.SZ)及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星光熠熠的企业大亨,既是他的老板,也是他朋友,齐齐捧场下,周忻轻易筹得46亿港元。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周忻的如意算盘是,开发商成为易居的投资者,公司要获取一手楼盘代理权,不就更方便及顺理成章;另一方面,既然开发商都成为易居半个老板,大家利益与共,那他们在支付给易居一手物业销售佣金时,理应更手爽,拖数的机会变得更低。 没错,易居主要的收入是为开发商销售一手住宅,市况好时,生意根本不成问题,轻轻松松已赚个盆满钵满;相反近两年内地楼市疲弱,开发商又负债累累,应对上千亿债务已经自顾不暇,又哪有余力去支付予中介的佣金。 开发商拖欠一手佣金,易居大笔应收账变坏账,收不到钱之余,公司自然无力偿还本身的债务,甚至连利息也付不出来,迫不得已要走上重组之路。 去年4月3日,易居公布重组方案,内容包括将发行现金与TM Home的新股。现金方面是申索人每持有1,000美元,可取回60美元。至于发行新股,重组完成后,债权人组成的SPV(特殊目的公司)将持有TM Home约54.2%股权,可换股债券股东及阿里巴巴共同持有约10.8%的股份,余下35%的股份将由易居及其联属公司持有,当中的15%将转让予TM Home高级管理层成员。 TM Home原是2021年易居跟阿里巴巴联手成立的公司,主要运营房地产网“天猫好房”。重组计划下,易居会将房地产数据与咨询服务公司“克而瑞”,以及在线房地产营销业务,一并注入TM Home。阿里巴巴更授予易居对于天猫房产行业独家招商权、商业定价权、商户运营权,有效期至今年8月31日。 现金方面,是透过供股融资,每持10股供12股,每股0.23港元,预计可筹集资金4.83亿港元。由于重组要将克而瑞业务注入TM Home,但易居之前以克而瑞作担保,以取得内地银行贷款,是次银行不同意解除担保,令注入克而瑞的方案未能推进,包销亦只好告吹。 关键解除银行担保 供股戛然而止,易居未能集资,就不能应对重组计划的现金部分。而且银行不愿意解除克而瑞的担保,亦影响整个重组方案。重组落实日期在本月31日,已经迫在眉睫,易居能否在仅余的二十天里找出办法? 首要一环相信是取得银行同意,愿意解除克而瑞的担保。易居透露,之前与该银行进行商讨时,得到的意见是十分正面,银行愿意以信贷方式去代替担保,并表示会达成协议。岂料事情急转直下,银行最终不愿让易居解除担保。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银行忽然转变意向,若然能解决此一问题,情况并非没有转机。 事实上,易居所欠银行的贷款是4.36亿元,其中2亿元是以克而瑞作担保,若能拿出两亿元,或许银行愿意放易居一马,到时易居再推供股集资,又或以其它方法去筹集资金,问题不就能迎刃而解。 再讲,供股集资的金额只是4亿多元,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数目,当时承诺包销的是大股东周忻本人,意味周忻口袋里仍有一定资金,所以易居即使供股不成,也并非万劫不复。姑勿论如何,目前距到期日时间甚短,相信要延期去处理问题。…
Evergrande liquidation, the end of a wild era

恒大清盘 一个野蛮时代的终结

全球负债最高的房地产开发商中国恒大集团终于获颁清盘,但国际投资者能从清盘程序取回多少资金,却无人寄与厚望 重点: 国际投资者以百亿美元计的投资,最终能从恒大的清盘案中收回多少,将取决于内地政府和法院的态度 中国恒大的9成资产均位于内地,没有内地法院的认可,香港法院清盘令很难执行      罗小芹 自2022年中国恒大集团(3333.HK)开始遭债权人Top Shine Global Limited申请清盘,前后延期7次,至1月29日香港法院已按捺不住,法官陈静芬正式颁令清盘,恒大在过去二十年在内地房地产市场野蛮生长,终于划上句号,亦可谓代表一个时代的终结。 中国恒大于1月29日开市前停牌,停牌前报0.163港元,市值21.5亿港元(19.6亿元),公司高峰期的市值超过4,000亿港元。集团还持有电动车公司恒大汽车(0708.HK)和物管服务商恒大物业(6666.HK)的权益,这些资产将被清盘人接管。 根据清盘令,法院委任安迈顾问Edward Simon Middleton及黄咏诗为中国恒大的共同及各别清盘人。 中国恒大通过内地主体恒大地产经营几乎所有房地产开发业务,而大部分债权也在内地欠下,包括物料供应、建筑施工等应付帐和金融机构欠款。 据公司2023年中期财报显示,期内负债总额为23,882亿元(约3,362亿美元),剔除其中的合约负债6,039.8亿元后负债规模为17,842.2亿元,现金总额仅133.8亿元。中国恒大在其债务重组方案上列出17只违约的美元债,涉及款项超过190亿美元。 集团执行总裁肖恩就清盘回应内地传媒时表示,香港法院颁布的是境外清盘令,涉及主体是在香港上市的中国恒大,集团会尽一切可能保障内地恒大地产的业务稳定,稳步推进保交楼等重点工作。另外,又会积极与清盘人沟通,依法配合清盘人履行相关程序,根据国际惯例、市场规则推进债务化解的工作。 重组方案难落地 目前恒大地产已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以主席许家印为首的管理层因涉嫌违法犯罪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无法参与境外债务重组,以致重组方案最终难以落地。 自2021年底中国恒大两笔美元债务违约事件开始,公司向债权人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以致投资者难以详细了解该公司面对的困难。究竟中国恒大香港实体的清盘程序如何进行,国际投资者以百亿美元计的投资能从恒大清盘案中收回多少,首先取决于中国大陆跨境当局和法院的态度。 2021年中港法院达成相互认可和协助破产程序的安排,香港清盘人可以向上海、深圳或厦门三个试点城市的法院申请批准,但内地法院仍有酌情权,可以不予认可或协助执行,所以没有内地法院的许可,清盘程序是很难执行。 香港律政司林定国去年11月在回应英国《金融时报》的书面查询时承认,在某些情况下,内地法院可能会拒绝承认香港的清盘令。2021年深圳法院在森信纸业案中承认了香港法院指定的清算人的权力,但业内人士称这类成功的实际个案很少。 就算内地法院下达清算令,执行过程仍需与其他债权人合作,由于外资股权和债权的追索优先次序将低于国内贷款的债权人,令境外债权人更难取回投资。 中国恒大的清盘令为其他处于债务危机的内房企业敲响警钟,早前有传媒传出碧桂园(2007.HK)的债权人将申请清盘,有香港银行将接管公司在港抵押资产,但《每日经济新闻》引述碧桂园消息人士指传闻不属实,目前公司经营一切正常。然而,消息未澄清传闻哪部分不确,在中国恒大步入正式清盘程序前,公司几乎对所有不利的传闻均予以否认。 保交楼的困难 面对内地烂尾楼危机,中国政府要求内房企业必须交付已售出的房屋单位,即履行保交楼的社会责任,但企业需要投入更多资金完成,而内地楼市销情亦成为开发商资金回笼的关键,若楼市销情未见改善,直接影响债权人取回投资的比例。 香港思睿投资(Grow)合伙人兼首席经济学家洪灏指出,无论清算程序能否继续进行,中国恒大就像即将破产一样,其债券的交易价格不到面值的两成。 根据内地房地产研究机构中指研究院报告指,1月全国100个城市二手住宅平均价格按月跌0.56%,已连续21个月下跌,各地以价换量现象明显。报告指,继广州、上海放松限购政策后,其余一线城市亦有望优化相关政策,为了抢占内地置业者的购买力,二线城市或全面取消住房限购;核心一、二线城市首套及二套房首付比例有望进一步降低。 龙州经讯中国研究部副总监CHRIS Beddor接受路透访问时表示,在很多方面恒大都是一个独特的案例,它凸显出房地产开发商在近几个月以来经营情况都没有明显改善,影响了购房者情绪,从数据显示,有意置业的人士不愿意从陷入困境的开发商买入预售房,令后者情况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