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总失言百度失血 人性对狼性的反击?
百度公关副总裁璩静在社交平台的出格发言,让百度市值一度缩水120亿元。璩静的狼性发言被舆论痛批缺乏人性,但也有人认为反映了职场现实 重点: 璩静事件爆发后,百度港股美股双双大跌,市值缩水120亿元 在中国,得罪舆论没有好下场 李世达 通常公关的存在是为了化解危机,但离奇的是,中国搜寻引擎巨头百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9888.HK; BIDU.US)的头号公关负责人,却亲手制造了一场危机。 5月初以来,百度副总裁璩静在社交平台上连续发布多条短视频,以「网红」方式进行公关营销,内容形塑她个人强势的管理风格与女强人形象。她在视频中用带有个人情绪的语调,驳斥员工的抱怨,爆出「我不是你家婆,也不是你妈」,「和员工只是僱佣关系,为甚么要考虑员工的家庭」等「金句」。 例如在其中一段影片中,璩静批评一名下属,这名下属抱怨璩静深夜在工作群中发送讯息,提示音此起彼伏,吓得员工家里的孩子哇哇大哭。对此璩静直白地说:「你的孩子哇哇大哭关我甚么事」。 偏偏这些视频选在「劳动节」假期期间发出,自然引起网民众怒。有人称她「冷血、不近人情」,也有人说「可见百度是家甚么样的公司」。特别是璩静自称「百度公关一号位」,有网民形容这简直是「消防队长成了纵火犯」。 负面舆论排山倒海,百度股价应声大跌,其中港股单日下跌2.17%,市值蒸发超60亿港元(55亿元);同日美股收市亦跌2.47%,市值蒸发超9亿美元,两者合计损失超120亿元。 众怒犯不得 在中国,舆论对股价的影响似乎更加显著。 今年3月,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逝世,农夫山泉(9633.HK)突然被指控「忘恩负义」,连其红色系包装设计都被指是「媚日」,连累股价大跌三天,市值缩水320亿港元;去年8月,歌手李玟逝世,其生前参加歌唱节目《中国好声音》受到不公待遇的视频被爆出,节目母公司星空华文(6698.HK)股价两天累跌47%,市值缩水234亿港元;去年3月,因为车展上疑似只向外国人提供冰淇淋,BMW集团(BMW.DE)德国股价便下跌4.3%,市值蒸发30亿欧元,可以说没有一家公司能全身而退。. “996文化"忽视人性 璩静事件也引起官方媒体注意,《青年报》(Youth Daily)在评论中痛批企业冷酷的「狼性文化」,称这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临时性产物。社论称,璩静事件引起的轩然大波,是「人性对狼性文化的反击」。 中国科技业本就有「恶名昭彰」的「996文化」(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周六工作)。2019年马云赞扬「996」是「巨大的福报」曾引发众怒。在中国科技行业快速「内卷」(意指过度压榨自己,极度竞争以取得优势)的现状下,璩静某种程度上说出了大企业赤裸裸的职场现实。 对于许多背负生活压力的「80后」、「90后」而言,接受「996」是无可奈何的妥协。但对没有家庭包袱、注重实现自我的「00后」来说,生活与工作有更明确的边界,他们谢绝加班与「内卷」,更敢于与企业狼性文化切割。 「00后」是否真的能够「整顿职场」犹未可知,但已让璩静的言论更加不受欢迎。人们承认「内卷」或「996」的现实,但痛恨资方理直气壮的说出来。 魏则西事件 此外,百度在网民心中从来都不讨好。特别是2016年发生「魏则西事件」后。 当年仅有22岁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生魏则西,身受「滑膜肉瘤」病痛折磨,他透过百度搜索找到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花费将近20万元医药费后,才发现该院采用的疗法未经审批且无效。不久后魏则西即因病身亡。 魏则西的死引发公众对百度「竞价排名机制」的质疑。最终百度被国家网信办要求整改。 璩静事件让不少人联想到魏则西事件,今次公关一姐要黯然而退,事件才告一段落。百度是中国市占率最高搜寻引擎,却总在负面事件上跌倒。璩静刻薄的嘴脸与百度执行长李彦宏亲切将员工称为「同学」的反差,已让百度这些年在公关上的努力付诸东流。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雾芯科技曙光渐现 投资者取态仍审慎
这家中国领先的电子烟公司表示一季度收入增长近两倍,不过具体数字仍远低于2021年遭受监管打击前的水平 重点: 随着从监管打击中恢复过来,雾芯科技一季度收入增长两倍,公司恢复盈利 寻求在本土市场外实现多元化发展的雾芯科技表示,近期国际扩张“进展顺利” 阳歌 随着国内监管环境变得明朗,差点因政府监管阴云而窒息的电子烟公司雾芯科技有限公司(RLX.US),显露了新生的迹象。 公司报告今年第一季度的收入和利润均同比大幅增长,同时还开启了国际扩张,以规避过度依赖中国市场的风险,并寻求新的增长机会。其最新收入还未达到受监管打击前的三分之一。但是,嘿,你总得重新开始。 “尽管各地区的监管变革带来了挑战,但我们将继续寻找机会,并利用自身的核心优势审慎进入潜在市场。” 雾芯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汪莹(英文名Kate)表示。“在国内,我们对中国最近对非法产品的监管打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感到鼓舞,但仍需取得更多进展。” 投资者似乎同意汪莹的观点,认为该公司需要取得更多进展。最新报告发布后,雾芯科技的股价在周五下跌5.1%。更重要的是,该股较1月底的低点仅上涨18%,远远落后于中国ETF-iShares MSCI(MCHI.US)同期超过30%的涨幅。 与同业相比,雾芯科技的股价被严重低估,当前市盈率仅为11倍。相比下,国内竞争对手斯摩尔国际(6969.HK)和华宝国际(0336.HK; 300741.SZ)的市盈率要高得多,分别为28倍和34倍。雾芯科技对中国电子烟市场的严重依赖,可能是其估值低的部分原因——该公司正在通过新的全球化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去年11月,公司终止了与分销网络Relx Inc.的非竞争条款,为全球扩张铺平了道路。公司在最新财报和电话会议中多次提到全球市场的潜力,但除了说自己已进入北亚和东南亚的新市场外,拒绝给出任何具体细节。 去年,公司还获得了国际认证机构,欧洲技术颁发的检测设施证书,暗示了未来在欧洲市场的抱负。 “我们在东南亚和北亚的业务运行顺利,国际扩张进展理想,”汪莹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我们计划扩展到更多地区……我们最近在东南亚新推出的电子液体产品备受好评,有望初见成果。” 在中国2021年出台新规,对当时的大部分现有产品发出禁令后,雾芯科技及其同行险些覆灭。与中国烟草垄断关系密切的行业监管机构,将从明年开始对电子烟产品加收36%的消费税。最重要的是,它还禁止销售深受年轻用户喜欢的调味电子烟,迫使电子烟制造商只能生产烟草口味的产品。 取缔非法产品 最后同样重要的,雾芯科技和其他遵守新规的企业,面临大量无视新规的非法产品涌入市场。雾芯科技的管理层表示,随着政府取缔非法产品,这一问题已开始有所缓解,他们具体指的是浙江和甘肃两省取缔非法经营的行动。 “我们对中国有关部门在3月宣布,对非法产品展开新一轮专项打击行动感到鼓舞,”汪莹说。“我们很高兴看到中国的监管机构,正在解决这些严重问题,尽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接下来,我们仔细看看雾芯科技的最新财务数据,它们显示了公司自监管打击以来取得的进展,但从中也能看到,它的业务要恢复到之前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雾芯科技最近的股价仅为2.04美元,远低于2021年IPO时的12美元,也远不及电子烟在中国和全球风靡时30美元的历史高点,该公司面临的艰难由此可见一斑。 公司公布的一季度营收为5.52亿元,几乎是去年同期1.89亿元的两倍,但不到打击行动前2021年一季度17.1亿元的三分之一。 该公司似乎在成本管理方面做得不错,运营成本从一年前的4.19亿元降至1.94亿元,其中销售费用减少了38%,研发费用下降了50%以上,以及由于员工股权激励薪酬成本降低,带来总务与行政开支大幅度降低。 新规,尤其是新增的消费税,对雾芯科技的利润率造成了很大影响,这可能是自从公司业务开始复苏以来,投资者尚未全面接纳该股票的原因之一。最新季度毛利率为25.9%,较一年前的24.2%有所改善,但仅为规管前近50%的一半左右。 最重要的是,雾芯科技一季度实现净利润1.33亿元,扭转了去年同期亏损5,630万元的局面。 尽管股票买家仍未对雾芯科技的复苏表示信服,但分析机构的看法却更加积极。公司仍受到美国和中国一些顶级经纪机构的关注,花旗银行、中金和中信证券的分析师都参加了财报电话会议。雅虎财经调查的四家分析机构中,全部将该公司评为“买入”或“强烈买入”。 然而,它们预计在本年度剩余的时间里,雾芯科技增速会有所放缓,而且都预测它的全年收入将增长67%。 归根结底,鉴于公司已经稳定下来,并且利润和收入都恢复增长,即便利润率不大可能恢复到被打压前的水平,其股价看起来也确实有点被低估了。毫无疑问,观察人士会关注其全球化行动在今年的进展情况。这方面若是进展强劲,可能会为该股带来一些上涨空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LX.US
赌枱大减卫星场结业 澳博前景难寄厚望
澳博今年首季业绩大幅改善,但仍未能扭亏为盈,表现落后于一众博企 重点: 集团首季亏损收窄逾九成,蚀7,400万港元 投资银行对澳博前景看法一般,大摩给予"减持"评级 刘智恒 已故赌王何鸿燊曾雄霸澳门赌业40年,今天家族成员在博彩业上仍具影响力,但旗舰澳门博彩控股有限公司(0880.HK)的市占率已大不如前,市场大半被外来者瓜分,昔日主宰澳门赌业的时代一去不返。 相对于其它博企,澳博在疫后复苏较缓慢,刚公布的首季业绩仍亏损7,400万港元(947万美元),虽远较去年同期亏损8.69亿港元理想,但始终未有盈利可言。期内净收益升73%至69.2亿港元,经调整EBITDA(息、税、折旧及摊销前盈利)为8.64亿港元,按年增长近27倍。 新葡京总收益19.58亿港元,经调整物业EBITDA为5.35亿港元,按年升2.4倍。上葡京综合渡假村总收益大幅改善,大升近两倍至14.2亿港元,经调整物业EBITDA为8,800万港元,去年同期亏损2.3亿港元。至于卫星赌场,经调整物业EBITDA仍录得亏损5,200万港元。业绩公布后,翌日澳博股价微升0.35%报2.87港元。 投行态度保留 即使发布一份大有改善的成绩表,投资市场对于澳博仍甚有保留,摩根士丹利指出,澳博的首季业绩与该行大致符合,续给予澳博“减持”评级,目标价2.15港元。中金则维持“中性”评级,只微升今年EBITDA预测1%至42.1亿港元,维持2025年为48.22亿港元,目标价3.3港元。汇丰上调集团今明两年的EBITDA预测5至6%,并将目标价由2.6港元上调至3港元,维持“持有”评级。 事实上,澳博迟迟未获盈利,其中很大程度是上葡京的业务尚在发展期,收入仍然未赶上新葡京。虽然今年首季已有较大改善,代价是要大手投入资源,进行持续的推广。 2023年的市场推广及宣传开支达38.25亿港元,较2022年大升7.3倍,拉低了去年整体业绩表现。预计澳博为推动上葡京的旅客量,推广费用会持续加码,至于能否同时大幅提升上葡京的收益,相信还需要一段时间。 赌枱大减三成 另外,澳博的一大问题是集团整体赌枱数量被澳门政府大幅削减。2022年博彩牌照竞投中,澳门政府根据标书得分来分配赌枱数量,美高梅中国(2208.HK)获批750张,较之前上升近36%,金沙(1928.HK)与银河娱乐(0027.HK)所获分配数量跟过去相若,永利(1128.HK)减少10.7%至570张,新濠(0200.HK)旗下的新濠博亚(MLCO.US)减少17.8%至750张,澳博成为大输家,赌枱数量大减29.2%至1,250张。 赌枱数量大减,暂时或许未有太大影响,但随着赌客量慢慢上升,澳博能再提升收入的空间会受到赌枱量的制肘,直接影响收入。此亦所以投资市场对澳博未来发展有一定戒心,毕竟集团业务纵使做得好,也受到赌枱数量的限制而难扩大收益。 瑞信指出,今天澳门的博彩生态出现大变化,由以往贵宾厅主导,转而向中场及休闲玩家为主,赌枱数量至关重要,政府的赌枱安排,对澳博控股和新濠国际未来发展有负面影响。 卫星赌场关门 另外,新的博彩法例修改了规则,赌厅的运营模式改变,过去中介人向博企承包赌厅,双方再而分成的时代一去不返。新法例下赌厅不再外包,中介人只能收取佣金却不能摊分盈利,令原先赌厅中介人的积极性大大减低;加上现时内地禁止北上拉客,贵宾厅的营运变得艰难,而卫星赌场很依赖VIP客户,业务自然受到影响,收入亦难复旧观。 卫星赌场眼见盈利大不如前,甚至有亏损风险,许多经营者意兴阑珊。澳门2022年修订博彩法及新赌牌落实后,期间已有7间卫星赌场结业。现时尚有11间继续营运,银河娱乐及新濠博亚各占1间,余下9间属于澳博。由于澳博是云云博企中,拥有最多卫星赌场,自然受影响最大。2019年高峰时澳博有16家卫星赌场,现只余下9家,可想而知在此次新赌牌竞投中,受到了一定重创。 今年首四个月,澳门博彩收入达758.7亿澳门元,按年升54%,预计全年的赌收可逾两千亿澳门元。在大环境不断改善下,博企的收益将陆续增加,澳博也可受惠;然而在赌枱及卫星赌场数量减少,上葡京的业务提升未能一蹴而就,预期澳博今年的股价只能较去年略佳,整体上升空间受到局限。正如投行给予的目标价每股介乎3至3.3港元,较上周五收市的3.1元差距不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0880.HK
速卖通为消费者提供“Choice” 服务 推动阿里国际收入增长
该电子商务巨头的国际业务最新季度收入增长 45%,连续第七个季度实现强劲增长 重点: 阿里国际上,“Choice”服务占速卖通B2C平台整体订单量超过70%,成为主要增长动力 首席执行官蒋凡表示,快速增长的关键是商业模式的升级、供应链布局、产品创新和持续投入 余特莉 阳歌 亚马逊 Prime要留神了。随着推出一年的速卖通Choice 服务成为阿里国际数字商业(简称阿里国际)的主要新增长动力,阿里国际正在全球电子商务领域迅速获得关注。 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集团 (BABA.US; 9988.HK) 的国际子业务的业绩报告显示,其在截至 3 月的最新季度增长快速,连续第七个季度实现强劲增长。该业务已成为母公司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 根据阿里巴巴集团周二发布的最新季度业绩,阿里国际截至 3 月份季度收入,同比增长 45%至 38 亿美元。主要得益于速卖通的稳健订单和收入增长。速卖通是阿里国际的国际零售平台,主要以跨境模式向全球众多市场销售产品。本季度,阿里国际旗下主要平台的总订单量同比增长 20%。 截至 3 月的财年,阿里国际业务的年收入同比增长 46%,达到创纪录的 142 亿美元,占阿里巴巴集团总收入的10% 以上。除了速卖通,阿里国际其他主要资产还包括专注于东南亚的 Lazada,以及专注于欧洲和中东市场的土耳其电商平台 Trendyol。 阿里国际首席执行官蒋凡表示:“阿里国际能够实现快速、高质量的增长,得益于我们注重升级商业模式和供应链布局、产品创新以及对重点市场的持续投入。” 公司表示,将增加对重点市场的投资,以改善客户体验、扩大客户群并巩固市场地位。 在众多资产中,速卖通已成为公司最触目的业务之一。阿里巴巴于 2010 年推出了这个B2C电商平台,其服务目前覆盖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通过收购获得的 Lazada 和 Trendyol 之外,公司还运营专注于南亚的 Daraz。 除了这些 B2C 平台外,阿里国际还运营着 B2B 电商平台 Alibaba.com,这是阿里巴巴 于1999 年成立时开展的首个业务。 去年 3 月,总部位于杭州的阿里巴巴宣布重组为六个独立业务集团,即中国国内电商、国际电商、云计算、物流、大文娱以及本地服务。此后,阿里国际组建了自己的管理团队和董事会,让其能够制定自己的战略,以期在国际电商领域获得更大的份额,并与 Temu 和 Shein 等本土同行展开竞争。 速卖通成耀目之星 在最新一个季度,阿里国际旗下各 B2C 零售平台的收入同比增长 56%,达到 30.9 亿美元,占该部门总收入的81% 以上。公司没有对不同平台的收入进行细分,但强调速卖通是表现最亮眼的,其 Choice 服务近期取得了显著增长。 Choice于去年 3 月推出,为买家从众多类别中挑选实惠的产品,不需要会员资格。公司表示,Choice在提升整体客户体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其迅速扩大速卖通的客户群和购物频率。推出仅一年后,截至 4 月Choice 的订单占速卖通总订单达 70% 以上。 带有 Choice 标签的商品可享受一系列优惠,在覆盖的 50 多个市场中,大多数地区也可获免费送货服务。截至2023 年 12 月,Choice 还在 20 多个国家或地区提供免费退货服务,其中 23 个提供送货保证,在比利时、荷兰、西班牙和英国等一些国家或地区,订单最快可在五天内完成。Choice 还为部分商品提供更高的折扣。 本季度,速卖通加强与阿里巴巴集团物流业务菜鸟的合作,利用包机和菜鸟的海外仓库,提供更快的配送服务。基于这个优势,速卖通的5 至 10 天内送达的订单数量,较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 抓住最新的发展机遇,速卖通加大了营销投入,利用不同方法来加大品牌的知名度,其中包括邀请网红参与其在英国的新直播社群,以及任命名人担任中东和韩国的形象大使。 平台还成为将于德国举行的2024 年欧洲杯的独家电商平台赞助商,在 6 月 14 日开始、为期一个月的赛事期间,会投放数百万欧元用于提供折扣优惠和加大客户的粘度。 在阿里国际的其他平台中,Trendyol 继续实现双位数的订单增长,并进一步拓展其在海湾地区的跨境业务,目前已成为该区下载量最高的电商应用程序。本季度,Trendyol 还进行了额外投资,以扩大其商品类别并改善配送服务。 Lazada 继续致力于提高运营效率。由于变现增加和运营优化,平台本季度的单笔亏损大幅收窄。 由于跨境增值服务的增长,阿里巴巴国际站本季度的营收增长 11%,至 7.16 亿美元。 阿里国际本季度经调整后的息税摊销前利润 (EBITA) ,从去年同期的 3 亿美元亏损扩大至 5.66 亿美元亏损,主要是公司在本季度进一步加大对Choice的投入并支持 Trendyol 的扩张。 蒋凡在阿里巴巴集团财报电话会议上补充:“阿里国际的业务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我们会努力通过提供完善、更好的商品供给和服务,获取有质量的增长。同时,我们会专注于经营效率提升,包括部分业务持续的亏损收敛,以更高效的投入,继续在全球各个市场积极拓展。” 去年 11 月,阿里巴巴集团对其分拆计划作出了改变,搁置分拆云业务,并不再为盒马生鲜作出上市安排。鉴于目前的市场情绪,而近期境外上市的中国股票出现反弹,阿里国际是否会继续自己的融资计划仍然有待观察。母公司阿里巴巴集团还刚宣布,正积极准备在 8 月底前,将香港上市地位升级为主要上市地位,让中国投资者更容易投资其股票,从而提高其流动性。…
9988.HK
BABA.US
百威亚太季度收入跌 改善业绩靠大型赛事
这家主打高端市场的啤酒企业,要改善业绩只能靠下半年的全球体育赛事 重点︰ 受去年高基数及极端天气影响,百威亚太首季收入及盈利分别同比下跌0.4%及3.4% 投资市场估计该公司下半年才复苏,除了基数降低外,还寄望于欧洲杯及巴黎奥运会等大型赛事 裴梓龙 去年一季度,中国正式从新冠疫情中“全面解封”,人们纷纷外出聚会,餐厅及酒吧的生意快速复苏,啤酒销量大增,不少品牌创下了销量新高。然而一年后,正是因为去年基数高的问题,各大品牌的啤酒销量表现都不太理想。 根据已公布业绩的酒企,青岛啤酒(0168.HK; 600600.SH)首季营收同比下跌5.2%,燕京啤酒(000729.SZ)营收增速只有1.7%,远低于去年同期的13.7%。到最近公布业绩的百威亚太控股有限公司(1876.HK),今年首季度收入同样比去年同期下跌0.4%至16.4亿美元,期内总啤酒销量减少4.8%至21.12亿公升。 更令投资者失望的是,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首季利润同比仍有所增长,但百威亚太就算将今年第一季的销售成本节省了4.4%,但整体纯利仍下跌3.4%至2.87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的销量及收入分别下跌6.2%及2.7%。 公司联席主席及首席执行官杨克(Jan Craps)解释,首季表现未如理想,主要受到中国及韩国销情温和影响,同时因为高基数效应,再加上中国广东等地3月受到大暴雨等极端天气侵袭,导致整体销量下跌。他在业绩会议上坚定押注中国高端市场,直言中长期而言,高端及超高端产品将是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内地消费者将更重视体验。 “公司去年11月已将高端及超高端产品轻微加价,但考虑到经济环境,其他层级的产品没有加价。虽然宏观经济环境受压,但人们仍想追求快乐并善待自己,公司将继续走高端化策略。”杨克说。 中国啤酒产量于2013年已经达到5,065万千升的高峰,其后产量逐年下降,到了2020年只有3,411万千升,2023年略为回升至3,789万千升,各大企业为追求利润,包括中国啤酒巨头青岛啤酒及华润啤酒(0291.HK)等纷纷转攻毛利率较高的高端市场,与百威亚太较劲,令整体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高端啤酒竞争激烈 以华润啤酒为例,去年推出雪花全麦纯生、无醇啤酒“喜力啤酒0.0”、中式谷物为原料的“秦始皇CPA”等高端产品,更有一款售价高达1,199元的烈性啤酒“醲醴”。根据华润啤酒去年业绩显示,公司次高档及以上的啤酒销量约250万千升,同比增长18.9%,不少主要产品的销量同比增长更达双位数,其中“喜力”的增长高达60%,中高档及以上产品的增长,成功带动华润啤酒去年盈利上涨18.6%。 华润啤酒主席侯孝海在2023年业绩记者会更扬言,今年或明年将达成次高端以上的中国啤酒销量第一的目标,提前一至两年完成“决胜高端”的战略目标,将会继续加强中高端产品的推广。 至于青岛啤酒,去年同样继续强化中高端市场,加强了白啤、纯生、1903及经典品牌,去年公司中高端以上产品销量同比增长了10.5%,达324万千升,中高端以上产品销量占比更提升了4.17个百分点,至40.5%。 青岛啤酒在今年4月回复投资者时直言,中国啤酒市场是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整个行业都在加强高端化产品,青岛啤酒将以一系列的营销策略取得竞争优势。连燕京啤酒、香港的生力啤(0236.HK)也持续推出高端产品,与各大巨头竞争。 不过,在目前中国消费降级的背景下,各大品牌都在高端市场竞争,能否成为新出路仍是未知之数。百威亚太的杨克称,公司倾向将中国消费者的态度及行为转变定为“理性消费”,而不是单纯的“消费降级”。“消费者的体验、仪式感对消费者的决策来说越来越重要。”杨克说。 大华继显(香港)策略师杨韵锐也同意消费降级对百威亚太的影响暂时不大,但最大问题在于公司的展望没有太大惊喜,“中国消费降级对公司的影响暂时不大,百威亚太的平均售价有所上升。但最大问题是竞争越来越大,我认为公司业绩最快要到下半年才会好转,寄望欧洲杯足球赛和巴黎奥运会,到时百威亚太的业绩或会复苏。” 他又称,目前百威亚太的预测市盈率达18倍左右,股息率只有3.65%,估值不算吸引,加上暂时未见利好消息,建议对该股感兴趣的投资者可先观望,到年中视乎股价表现才买入,并憧憬下半年业绩改善。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西方制裁俄罗斯 舒宝国际受惠赶上市
这家一次性纸尿裤制造商的大部分产品都用于出口,销往俄罗斯的产品数量超过了在中国本土市场的销量 重点: 舒宝国际已申请在香港上市,它将其核心的纸尿裤产品系列归类为“人道主义”产品,以规避西方对俄罗斯的贸易制裁 公司对俄罗斯销售额占2023年收入的58%,高于2022年的50% 谭英 总部位于福建的舒宝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上周提交IPO上市文件,这可能开创了先河,它找到了一个将旗下核心产品线纸尿裤与国际制裁相提并论的办法。 这家一次性纸尿裤,以及女性卫生用品和成人失禁用品制造商近年一直在快速增长,2021年至2023 年间,收入和毛利润平均每年分别增长58%和86%。具体的数字其实并不是很高,去年的收入达到6.55亿元,毛利润为1.97亿元。但增长速度可能足以让投资者惊叹不已,去年5,890万元的利润也一样,是2021年的五倍。 那么,这家公司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呢?鉴于中国出生率不断下降,而舒宝国际2023年的收入中71.4%依赖纸尿裤,公司的故事很可能是萎缩而不是强劲的增长。公司上市文件中引用的研究显示,2021年至2023年间,中国婴儿纸尿裤销售总额持平或下降,去年的销售额估计为505亿元。 不同之处在于俄罗斯。虽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纸尿裤出口国,但俄罗斯历史上并不是此类产品的主要市场。直到去年,中国的一次性卫生用品出口额突然增加一倍多,达到14亿元。上市文件中的研究显示,2018年至2022年间,中国对俄罗斯的纸尿裤出口每年增长36.8%。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舒宝国际推动的,公司于2015年进入俄罗斯市场,并在2022年成为中国出口俄罗斯的第二大婴童护理一次性卫生用品出口商。 舒宝国际对俄罗斯销量激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制裁所推动,这正是全球地缘政治的一个怪象。制裁导致很多国际纸尿裤品牌争相退出该市场,舒宝国际及其中国同行则竞相填补它们留下的空白。 对舒宝国际来说,这已转化为一个重大商机。2021年,有一个俄罗斯客户贡献了舒宝国际11.8%的收入。但去年,这个比例飙升至48.7%,即3.18亿元,是舒宝国际最大的客户。这种情况现在对企业来说是件好事,但如果西方制裁最终解除,这个客户能找到其他非中国供应商,它就可能会成为一个软肋。 上市文件显示,舒宝国际的顶级客户是俄罗斯最大的儿童用品零售商,在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经营着 1,100多家门店,2021年的年收入为18亿美元。舒宝国际是该客户的合同制造商,通过一份有效期至 2030年的合同,为其日本风格的品牌供应纸尿裤。这一合作占舒宝国际2023年对俄罗斯总销售额的84%。 “人道主义”产品 舒宝国际以“人道主义”归类其产品,显然使其规避了西方的制裁。这分类现在或许可以行得通,但如果西方领导人不认可这种划分,未来也有可能出问题的,尤其是如果舒宝国际想增加西方市场的销售。 舒宝国际表示:“与我们产品的人道主义性质一致,我们通过将合同生产解决方案,扩展到俄罗斯全国领先的零售商,抓住了俄罗斯对自有品牌需求激增的增长机会。” 2021年至2023年期间,公司的自有品牌合同代工业务年均增长62%,去年总收入达4.48亿元,约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二。其中大部分销往俄罗斯。 与此同时,舒宝国际去年的国内销售额(包括女性护理和成人失禁用品)仅为2.06亿元,占总销售额的30.1%。其他主要市场包括东南亚和哈萨克斯坦,前者占去年销售额的5.3%,后者占1%。 那么,舒宝国际究竟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在中国,它更为人所知的名字是婴舒宝,旗下有三大品牌,分别是纸尿裤品牌婴舒宝、卫生巾品牌五月私语、成人纸尿裤品牌康舒宝。婴儿纸尿裤系列有六个不同的类别,从纸尿裤到湿巾,共有140种不同的产品。其女性护理用品有20种,成人失禁用品有15种。 公司婴童用品的生产设施利用率为84%,意味着如果来自俄罗斯或其他市场的需求持续扩大,它还有增长空间。女性护理用品的需求强劲,2023年生产设施的利用率为138.3%。成人失禁用品是薄弱环节,生产设施的利用率只有14.7%。 舒宝国际计划利用上市所得资金扩建工厂,新增年产3.2亿件婴儿护理用品的产能,同时新建一条年产8,000万件女性护理用品的生产线。公司的生产基地位于福建沿海城市晋江,到2023年底总产能为每年10亿件,共有16条生产线。 舒宝国际以提供家庭用品为本,它自身也是一家相当典型的家族企业。创始人兼董事长颜培坤拥有90%的股份,女儿颜嘉玮是他的私人助手、公司副总裁。生产部总监周家豪是颜培坤的女婿,采购部总监高跃是他的表侄。 那么,投资者该如何看待这家公司?今年2月申请在香港上市的上一家纸尿裤生产商新世好集团也有类似的增长指标,但其首次公开募股尚未获批。舒宝国际上市的独家保荐人是另一家族企业日进资本,其前身是TD Capital。这种家族控制和对地缘政治及单一客户的严重依赖,可以说风险集中和治理薄弱,可能让投资者望而却步。但从好的一面来看,舒宝银国际如今的增长势头是其他公司所没有的。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掌握中概股最新动态,订阅我们的新闻邮件
新股
百威亚太季度收入跌 改善业绩靠大型赛事
这家主打高端市场的啤酒企业,要改善业绩只能靠下半年的全球体育赛事 重点︰ 受去年高基数及极端天气影响,百威亚太首季收入及盈利分别同比下跌0.4%及3.4% 投资市场估计该公司下半年才复苏,除了基数降低外,还寄望于欧洲杯及巴黎奥运会等大型赛事 裴梓龙 去年一季度,中国正式从新冠疫情中“全面解封”,人们纷纷外出聚会,餐厅及酒吧的生意快速复苏,啤酒销量大增,不少品牌创下了销量新高。然而一年后,正是因为去年基数高的问题,各大品牌的啤酒销量表现都不太理想。 根据已公布业绩的酒企,青岛啤酒(0168.HK; 600600.SH)首季营收同比下跌5.2%,燕京啤酒(000729.SZ)营收增速只有1.7%,远低于去年同期的13.7%。到最近公布业绩的百威亚太控股有限公司(1876.HK),今年首季度收入同样比去年同期下跌0.4%至16.4亿美元,期内总啤酒销量减少4.8%至21.12亿公升。 更令投资者失望的是,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首季利润同比仍有所增长,但百威亚太就算将今年第一季的销售成本节省了4.4%,但整体纯利仍下跌3.4%至2.87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的销量及收入分别下跌6.2%及2.7%。 公司联席主席及首席执行官杨克(Jan Craps)解释,首季表现未如理想,主要受到中国及韩国销情温和影响,同时因为高基数效应,再加上中国广东等地3月受到大暴雨等极端天气侵袭,导致整体销量下跌。他在业绩会议上坚定押注中国高端市场,直言中长期而言,高端及超高端产品将是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内地消费者将更重视体验。 “公司去年11月已将高端及超高端产品轻微加价,但考虑到经济环境,其他层级的产品没有加价。虽然宏观经济环境受压,但人们仍想追求快乐并善待自己,公司将继续走高端化策略。”杨克说。 中国啤酒产量于2013年已经达到5,065万千升的高峰,其后产量逐年下降,到了2020年只有3,411万千升,2023年略为回升至3,789万千升,各大企业为追求利润,包括中国啤酒巨头青岛啤酒及华润啤酒(0291.HK)等纷纷转攻毛利率较高的高端市场,与百威亚太较劲,令整体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高端啤酒竞争激烈 以华润啤酒为例,去年推出雪花全麦纯生、无醇啤酒“喜力啤酒0.0”、中式谷物为原料的“秦始皇CPA”等高端产品,更有一款售价高达1,199元的烈性啤酒“醲醴”。根据华润啤酒去年业绩显示,公司次高档及以上的啤酒销量约250万千升,同比增长18.9%,不少主要产品的销量同比增长更达双位数,其中“喜力”的增长高达60%,中高档及以上产品的增长,成功带动华润啤酒去年盈利上涨18.6%。 华润啤酒主席侯孝海在2023年业绩记者会更扬言,今年或明年将达成次高端以上的中国啤酒销量第一的目标,提前一至两年完成“决胜高端”的战略目标,将会继续加强中高端产品的推广。 至于青岛啤酒,去年同样继续强化中高端市场,加强了白啤、纯生、1903及经典品牌,去年公司中高端以上产品销量同比增长了10.5%,达324万千升,中高端以上产品销量占比更提升了4.17个百分点,至40.5%。 青岛啤酒在今年4月回复投资者时直言,中国啤酒市场是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整个行业都在加强高端化产品,青岛啤酒将以一系列的营销策略取得竞争优势。连燕京啤酒、香港的生力啤(0236.HK)也持续推出高端产品,与各大巨头竞争。 不过,在目前中国消费降级的背景下,各大品牌都在高端市场竞争,能否成为新出路仍是未知之数。百威亚太的杨克称,公司倾向将中国消费者的态度及行为转变定为“理性消费”,而不是单纯的“消费降级”。“消费者的体验、仪式感对消费者的决策来说越来越重要。”杨克说。 大华继显(香港)策略师杨韵锐也同意消费降级对百威亚太的影响暂时不大,但最大问题在于公司的展望没有太大惊喜,“中国消费降级对公司的影响暂时不大,百威亚太的平均售价有所上升。但最大问题是竞争越来越大,我认为公司业绩最快要到下半年才会好转,寄望欧洲杯足球赛和巴黎奥运会,到时百威亚太的业绩或会复苏。” 他又称,目前百威亚太的预测市盈率达18倍左右,股息率只有3.65%,估值不算吸引,加上暂时未见利好消息,建议对该股感兴趣的投资者可先观望,到年中视乎股价表现才买入,并憧憬下半年业绩改善。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西方制裁俄罗斯 舒宝国际受惠赶上市
这家一次性纸尿裤制造商的大部分产品都用于出口,销往俄罗斯的产品数量超过了在中国本土市场的销量 重点: 舒宝国际已申请在香港上市,它将其核心的纸尿裤产品系列归类为“人道主义”产品,以规避西方对俄罗斯的贸易制裁 公司对俄罗斯销售额占2023年收入的58%,高于2022年的50% 谭英 总部位于福建的舒宝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上周提交IPO上市文件,这可能开创了先河,它找到了一个将旗下核心产品线纸尿裤与国际制裁相提并论的办法。 这家一次性纸尿裤,以及女性卫生用品和成人失禁用品制造商近年一直在快速增长,2021年至2023 年间,收入和毛利润平均每年分别增长58%和86%。具体的数字其实并不是很高,去年的收入达到6.55亿元,毛利润为1.97亿元。但增长速度可能足以让投资者惊叹不已,去年5,890万元的利润也一样,是2021年的五倍。 那么,这家公司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呢?鉴于中国出生率不断下降,而舒宝国际2023年的收入中71.4%依赖纸尿裤,公司的故事很可能是萎缩而不是强劲的增长。公司上市文件中引用的研究显示,2021年至2023年间,中国婴儿纸尿裤销售总额持平或下降,去年的销售额估计为505亿元。 不同之处在于俄罗斯。虽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纸尿裤出口国,但俄罗斯历史上并不是此类产品的主要市场。直到去年,中国的一次性卫生用品出口额突然增加一倍多,达到14亿元。上市文件中的研究显示,2018年至2022年间,中国对俄罗斯的纸尿裤出口每年增长36.8%。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舒宝国际推动的,公司于2015年进入俄罗斯市场,并在2022年成为中国出口俄罗斯的第二大婴童护理一次性卫生用品出口商。 舒宝国际对俄罗斯销量激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制裁所推动,这正是全球地缘政治的一个怪象。制裁导致很多国际纸尿裤品牌争相退出该市场,舒宝国际及其中国同行则竞相填补它们留下的空白。 对舒宝国际来说,这已转化为一个重大商机。2021年,有一个俄罗斯客户贡献了舒宝国际11.8%的收入。但去年,这个比例飙升至48.7%,即3.18亿元,是舒宝国际最大的客户。这种情况现在对企业来说是件好事,但如果西方制裁最终解除,这个客户能找到其他非中国供应商,它就可能会成为一个软肋。 上市文件显示,舒宝国际的顶级客户是俄罗斯最大的儿童用品零售商,在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经营着 1,100多家门店,2021年的年收入为18亿美元。舒宝国际是该客户的合同制造商,通过一份有效期至 2030年的合同,为其日本风格的品牌供应纸尿裤。这一合作占舒宝国际2023年对俄罗斯总销售额的84%。 “人道主义”产品 舒宝国际以“人道主义”归类其产品,显然使其规避了西方的制裁。这分类现在或许可以行得通,但如果西方领导人不认可这种划分,未来也有可能出问题的,尤其是如果舒宝国际想增加西方市场的销售。 舒宝国际表示:“与我们产品的人道主义性质一致,我们通过将合同生产解决方案,扩展到俄罗斯全国领先的零售商,抓住了俄罗斯对自有品牌需求激增的增长机会。” 2021年至2023年期间,公司的自有品牌合同代工业务年均增长62%,去年总收入达4.48亿元,约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二。其中大部分销往俄罗斯。 与此同时,舒宝国际去年的国内销售额(包括女性护理和成人失禁用品)仅为2.06亿元,占总销售额的30.1%。其他主要市场包括东南亚和哈萨克斯坦,前者占去年销售额的5.3%,后者占1%。 那么,舒宝国际究竟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在中国,它更为人所知的名字是婴舒宝,旗下有三大品牌,分别是纸尿裤品牌婴舒宝、卫生巾品牌五月私语、成人纸尿裤品牌康舒宝。婴儿纸尿裤系列有六个不同的类别,从纸尿裤到湿巾,共有140种不同的产品。其女性护理用品有20种,成人失禁用品有15种。 公司婴童用品的生产设施利用率为84%,意味着如果来自俄罗斯或其他市场的需求持续扩大,它还有增长空间。女性护理用品的需求强劲,2023年生产设施的利用率为138.3%。成人失禁用品是薄弱环节,生产设施的利用率只有14.7%。 舒宝国际计划利用上市所得资金扩建工厂,新增年产3.2亿件婴儿护理用品的产能,同时新建一条年产8,000万件女性护理用品的生产线。公司的生产基地位于福建沿海城市晋江,到2023年底总产能为每年10亿件,共有16条生产线。 舒宝国际以提供家庭用品为本,它自身也是一家相当典型的家族企业。创始人兼董事长颜培坤拥有90%的股份,女儿颜嘉玮是他的私人助手、公司副总裁。生产部总监周家豪是颜培坤的女婿,采购部总监高跃是他的表侄。 那么,投资者该如何看待这家公司?今年2月申请在香港上市的上一家纸尿裤生产商新世好集团也有类似的增长指标,但其首次公开募股尚未获批。舒宝国际上市的独家保荐人是另一家族企业日进资本,其前身是TD Capital。这种家族控制和对地缘政治及单一客户的严重依赖,可以说风险集中和治理薄弱,可能让投资者望而却步。但从好的一面来看,舒宝银国际如今的增长势头是其他公司所没有的。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华芢生物争取港上市 核心产品研发逾十年
华芢生物重点开发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药物,核心产品Pro-101-2预计2027年第三季度启动3期临床试验 重点: 华芢生物过去两年亏损近两亿元,行政开支甚至高于研发开支,研发团队仅有33人 总裁为创始人之子,加入公司前的工作履历集中在智能驾驶系统、无人驾驶系统领域 莫莉 最近港股气氛炽热,恒指连续十日上涨,带动新股市场回暖。自4月19日起,至少有16家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主要来自医疗、金融、人工智能、消费等行业。上周一,专注于生物大分子药物研发的华芢生物科技(青岛)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递表,但这间已成立12年的企业,至今尚无成功上市的产品。 华芢生物的主攻方向是发现、开发和商业化伤口愈合的多功能疗法,目前重点开发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药物,核心产品为重组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rhPDGF–BB)药物Pro-101-1及Pro-101-2,现正分别进行2b期和2期临床试验。早在2013年8月,华芢生物就与军科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开始Pro-101-2的临床前研究,直到2021年,Pro-101-2启动了针对糖尿病足溃疡治疗的临床试验,从临床前研究至今,研发时间已超过10年,公司预计2027年第三季度启动3期临床试验。 PDGF是血小板在损伤后分泌的生长因子之一,能促进新血管的生成、调节炎症并刺激细胞增殖和迁移,加速伤口的愈合,常用于慢性伤口、糖尿病溃疡。虽然研究已经证明PDGF的有效性,但是中国至今尚无一款获批上市的PDGF药物,各大药企的在研药物中也没有其他竞争对手。中药企业天士力医药(600535.SH)曾经开发过一款PDGF-BB候选药物,2014年就已进入3期临床试验,但至今没有进展。 而在美国市场,至今仅有一款施乐辉(SNN.US)旗下的PDGF药物Regranex由FDA在1997年批准上市用于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但治疗该疾病的新一代产品速必一已于2023年底在中国获批上市。 从行业来看,PDGF所属的生长因子药物的市场规模并不算大。根据招股文件引述的研究,在2017年至2020年期间,中国生长因子药物市场呈下降趋势,但是受需求增加、适应症范围扩大及家庭消费能力提升的推动,预计该市场将进一步增至2026年的86亿元。 长远来看,这个市场的增长速度仍然有限,该研究预计,2026年至203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5.3%。不过,华芢生物的10款在研管线中的7款PDGF候选产品,覆盖了多种适应症,除了烧伤和糖尿病足溃疡外,还涉及痔疮和放射性溃疡等适应症。 研发团队仅33人 由于暂无上市产品,在2022年和2023年,华芢生物分别录得8,593万元及1.05亿元亏损。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亏损由行政开支占主导,而非研发开支。公司2023 年的行政开支和研发开支分别为4,212万元和3,992万元,行政开支主要包括行政人员的薪金、花红以及其他雇员福利、招待及差旅费用、与融资活动及招聘咨询服务有关的服务费等。 从雇员人数来看,作为一间生物医药公司,华芢生物的研发团队人数仅有33人,行政人员的人数却有44人,2023年研发人员的人均福利开支为31.9万元,甚至不如行政人员的人均福利开支32.3万元。 从华芢生物的高级管理团队成员履历来看,他们在医药研发领域的经验似乎尚有不足。公司创始人及董事会主席为现年55岁的贾丽加,她曾在北京的多间医药企业担任过销售经理、副总经理,主要负责医药的销售及运营管理。公司的董事会副主席、执行董事以及总裁王轲珑是贾丽加之子,年仅33岁,在加入华芢生物之前,王轲珑的主要经历集中在智能驾驶系统、无人驾驶系统领域。 华芢生物负责产品研发和技术的执行董事翟俊辉于2019年加入公司,他拥有预防医学的博士学位,曾经担任过微生物学的副研究员;另一位负责领导公司临床前研发工作的首席研发官赵兴卉,则拥有遗传学博士学位,曾在多间研究所和医院担任副研究员。这两位研发核心人员都曾在军科院工作,而华芢生物的核心产品Pro-101-1及Pro-101-2都是与军科院合作研发。 从2012年成立以来,华芢生物直到2021年5月才拿到第一笔外部融资,Pre-A轮的投后估值为8亿元。同年10月及2023年5月,公司分别完成A轮和B轮融资,最后一轮融资的投后估值高达33亿元,两年来估值增长三倍。 华芢生物的外部投资者包括专注于私募股权投资的鼎晖投资,以及由青岛市崂山区财政局控股的政府产业基金青岛高科,在拿到后者的投资后,华芢生物在2023年6月将公司注册地址从北京迁到青岛。 虽说华芢生物暂未公布招股详情,亦无收入和利润,但是在若以最后一轮融资的估值来看,港股市场上有不少未盈利生物医药公司的市值远低于33亿元。例如专注于罕见病治疗领域的北海康成(1228.HK),市值仅约1.5亿元。对于研发进展较为缓慢、研发投入不高的华芢生物,投资者或许难以给出太多热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获新浪百度青睐 智慧树母企港股拼上市
拥有27,000门在线高教课程的卓越睿新,是内地最大高教网课内容制作商,期望通过港股上市增强研发能力,争取高教数字化领先地位 重点: 公司去年营收6.5亿元,按年增长62% 公司在全国高教数字化内容制作市场收入排名第一 李世达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数字化的脚步也越来越快,旗下拥有“知到APP”、“智慧树”两个知名在线教育平台的上海卓越睿新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农银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对于许多中国大学生来说,他们熟悉的“智慧树”有两类,一是小时候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会播放动画片的幼教节目《智慧树》,另一则是需要上课交作业的网课平台“智慧树”,无论哪一种都让他们印象深刻。如今,越来越多学校将在线教育平台课程列作选修课程,学生必须完成这些课程才能获得学分。 2008年于上海成立的卓越睿新,透过“智慧树”网上平台与“知到APP”,提供数字化教学内容及数字化教学场景。简单来说,公司一方面为高教机构提供教育场景数字化服务,另一方面也提供在线教学课程内容供学生学习。这两项都是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重点业务。 百度新浪持股超10% 教育数字化的大旗,吸引了互联网公司与投资机构布局。根据申请文件,在2015年到2020年间,卓越睿新先后完成五轮融资,吸引到新浪(SINA.US)与百度(9888.HK;BIDU.US)等机构投资者青睐。以最新一轮融资结果估算,公司估值超过23亿元。 截至递表前,新浪是卓越睿新最大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为17.9%,百度为第二大,持股比例为10.1%。其余股东还包括达泰资本、联创资本、澄迈新日等。 依靠多年深耕,卓越睿新在教育数字化市场上占据靠前位置。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3年卓越睿新在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市场所有公司中,收入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3.4%;而在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教学内容制作市场所有公司中收入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6.2%。 申请文件显示,卓越睿新上线的数字化课程超过27,000门,涵盖教育部认可的12个学科门类及92个专业。其中有513门课程获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并获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遴选中评为“金课”,在中国高教教学数字化市场按收入计的前五大参与者中排名第一。 毛利率超过60% 从业绩来看,尽管近年营收出现波动,去年仍实现了大幅增长。2021年至2023年,卓越睿新的营收分别为4.2亿元、4亿元和 6.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5.2%。毛利分别为2.1亿元、1.8亿元和3.9亿元,对应毛利率为51.1%、44.1%和60.7%。 股东应占盈亏方面,在2022年录得亏损5,910万元后,去年实现8,142万元溢利,成功扭亏为盈。 对于毛利率的提升,公司表示是由于优化项目管理流程,使交付效率得以提高,业务规模扩大产生的规模经济,以及推出高利润率的新产品。 客户涵盖多家重点院校 卓越睿新的客户主要是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大学、学院、职业学校,截至2023年底,公司在92个城市设有236个客户服务和支持中心,覆盖中国绝大部分省、市及自治区。 尤其是获国家评选为“双一流计划”(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和“双高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学校,更是其重点客户(称为“灯塔客户“)。2023年卓越睿新共有231名“灯塔客户”,占所有“双一流“、“双高“计划学校的75.9%。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这些重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支出,是一般学校的二至四倍。 透过不断向客户销售新产品,不断加大客户的平均消费力度及留存率,是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2023年,不同业务的重叠客户达到346名。平均每位重叠客户的收入从2021年的76万元增长到101万元。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教育数字化市场是个快速增长的市场。按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市场收入计,前五大公司合计仅占12.6%的市场份额,显示市场竞争相当激烈。 面对较大的竞争压力,公司坦言可能需要降低服务及产品的价格以保持竞争力,而客户也可能要求更大的价格优惠,对于公司的收入、盈利能力与财务状况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拥有大量课程内容是卓越睿新的优势,但作为一家教育数字化的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是拓展市场份额与维持话语权的关键。然而去年公司研发费用达1亿元,仍低于销售开支的1.7亿元,似乎更看重销售。公司表示,上市筹得资金将用于研发及客户服务。未来是否能够持续推出高利润的新产品,提高用户体验与满意度,将是杀出重围的关键。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能源
认股权证计划带动 路特斯科技爆升四成
英国豪车品牌路特斯的电动汽车部门股价在过去两周上涨超过40%,但目前仍远低于2月的发行价 重点: 路特斯科技表示,如果认股权证持有人行使认购权,以每股11.50美元购买股票,其支持者最高可筹集1.73亿美元 该股目前的交易价远低于行权价,但过去两周已上涨40%以上,显示有人认为该公司被低估 阳歌 自今年2月完成借壳上市以来,踌躇满志的豪华电动汽车(EV)制造商路特斯科技公司(LOT.US)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2月22日,也就是与一家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完成合并的当天,该公司冲进上市大门并收于13.51美元,之后的两个月公司股价基本处于下跌趋势,跌幅超过一半,最低见5.64美元。 但过去两周情况有所好转,公司透露正在推进一项计划,如果先前获发认股权证的持有人选择行使权利,其支持者将可筹集高达1.73亿美元的资金。它上周公布了该计划的最新进展,但也指出,认股权证持有人极有可能选择不行使购买股票的权利。 这是因为认股权证的行权价格为每股美国存托股票(ADS)11.5美元,仍远高于该股的最新收盘价。但似乎有一些股票买家认为认股权证持有人仍可能购买股票,因为该股在过去两周内上涨了40%以上,周四收于8.01美元。 归根结底,其实取决于你认为这家公司值多少钱,对路特斯科技公司这样一家年轻公司来说,是件棘手的事情。该公司是英国标志性豪华汽车品牌路特斯的电动汽车部门,路特斯现在由吉利控股,后者于2017年收购了51%的股份。 此后,为了重振路特斯品牌,吉利向其注入30亿美元的资金,其中包括在武汉建厂的13亿美元。路特斯是吉利覆盖广泛的电动汽车品牌计划中的豪华品牌,定位于8万美元以上的汽车市场。吉利还在发展一个价格略低一些,但仍属高端的品牌极氪,后者也计划在纽约上市。 在食物链的更下游,吉利2010年从福特手中收购的沃尔沃,正在研发电动汽车,它自家的吉利品牌也在制造更主流的电动汽车。 但我们再回到路特斯和它寻求获得投资者更多尊重的努力上吧。根据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最新文件中引用的第三方研究,2021年至2031年,预计全球8万美元以上电动汽车市场,将以平均每年35%的速度增长。到2031年,每年需求量将达到近190万辆。研究指出,目前全球范围内处于这个价格区间的电动汽车只有10款,相比之下,同一价格区间内使用传统内燃机的汽车超过100款。因此,路特斯认为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是此类豪华电动汽车市场的先行者。 增加收入 经过几年的准备,公司于去年开始报告第一笔可观的收入。去年全年销售额为6.79亿美元,交付了6,970辆汽车,较2022年的960万美元收入大幅增长。 过去三年,它的研发费用实际上一直在下降,从2021年的5.11亿美元降至去年的3.69亿美元,之前研发费较高,可能是由于研发首款电动车的大量支出。虽然研发支出一直在下降,但销售和营销成本却恰恰相反,从2021年的3,800万美元升至去年的3.29亿美元,全因扩大销售网络、推广产品所致。 值得注意是,政府的支持也在减少。在世界各地,政府支持都很重要,但在中国尤为要紧。由政府补助中获得的收入,从2021年的4.91亿美元降至去年仅400万美元。最重要的是,该公司的运营费用从2021年的1.13亿美元,增长到去年的7.36亿美元,随着业务的增长,这一数字可能会继续增长。 它的毛利润为1.02亿美元,毛利率约为15.5%,不过公司表示,它的目标是到2025年,将毛利率提高到21%至23%。行业巨头特斯拉(TSLA.US)在2022年底和2023年初,曾处于这一范围内,但由于竞争激烈,今年第一季度其毛利润率跌至15.2%。路特斯科技或许能够避免一些压力,因为它所处的市场竞争要小得多,但这个市场也比特斯拉的市场要小得多。 路特斯科技去年录得7.5亿美元的净亏损,略高于2022年的7.25亿美元,但对于一家在新业务上投入巨资的公司来说,还算不错。公司去年在首次公开募股前筹集了约10亿美元,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如果我们之前提到的11.50美元认股权证的持有人行使认购权,它将不会获得新增的1.73亿美元收益。 尽管去年获得了10亿美元的现金注入,但截至2023年底,它的现金总额从一年前的7.4亿美元下降近一半,至4.27亿美元。意味如果继续以同样的速度消耗现金,公司几乎肯定会在今年晚些时候需要筹集更多资金。 综上所述,我们不禁要问,这家公司到底值多少钱?它目前的涨势是否反映了投资者对其股票的“重新发现”?它目前的市销率为8.6倍,高于特斯拉的6.4倍,也比全球电动汽车领军企业比亚迪(1211.HK; 002594.SZ)的1倍高出不少。虽然路特斯科技的市销率很高,但如果公司今年能实现大幅增长,这一数字可能会有所下降。 鉴于它跟本地龙头品牌吉利的联系,加上在2023年录得强劲的第一年销售额,以及所处的细分市场竞争相对较小,如果能够保持强劲的销售增长,公司看上去确实前途光明。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LOT.US
小马智行赶美上市 双战略加速商业化
这家以自动驾驶出租车闻名的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批准在纽约上市,它降低了野心以更快增加收入 重点: 小马智行已获准赴美上市,截至目前该公司已通过九轮融资筹集资金逾11亿美元,2022年初估值达到85亿美元 公司主要专注于全自动驾驶,在最近转向L2级驾驶员辅助系统,以便加快商业化速度 陈竹 上月末,汽车界的焦点都集中在北京,因为有中国首屈一指的年度车展。在展出的诸多豪车中,来自小马智行的第七代丰田bZ4X Robotaxi 概念车备受瞩目。这款车展示的不仅是公司与一家大型车企的合作关系,还有它对全自动驾驶汽车的承诺——尽管它的很多竞争对手都着眼于技术含量较低的辅助驾驶技术,因可以更快实现商业化。 北京车展前夕,中国证券监管机构批准小马智行在美国上市的计划,公司在财务方面得到了显著提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4月22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小马智行拟发行不超过9,800万股普通股,并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或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批准小马智行赴美上市,是中国监管机构放松对赴境外上市科技公司的最新信号之一,此前两年,只有少量大型上市获批。境外上市放缓可追溯到2021年初,当时网约车巨头滴滴在美国进行了备受争议的IPO,最终却在上市几个月后就退市。 中国监管机构的一个主要担忧是数据安全,因为滴滴甚至是小马智行这样的小公司,都收集了大量数据,涉及从个人用户到中国道路网络状况的各种数据。监管机构担心在纽约上市后,美国官员可能会获取这些信息,不过随着新的数据安全审查监管框架的出台,这些担忧正在缓解。 小马智行只是越来越多试图上市的自动驾驶公司中的最新一家,前不久纵目科技也申请在香港上市。任何一家能成功上市,都能提振市场信心。这些公司商业化步伐缓慢,且多年持续未兑现承诺,导致私募股权和风险资本投资者越来越没有耐心。 成立于2016年的小马智行,在吸引投资方面相对成功,包括在去年10月的上一轮融资中,从沙特阿拉伯的NEOM及其附属投资基金获得了1亿美元资金。据天眼查网站的数据显示,该公司已通过九轮融资筹集了超过11亿美元。2022年初D轮融资结束后,其估值达到85亿美元,巩固了它作为高科技“独角兽”的地位。 投资者看好公司部分是因为创始人彭军和楼天城的背景,他们都曾在百度(BIDU.US;9888.HK)的自动驾驶部门工作过,那里被认为是中国自动驾驶的前沿。 投资者可能还喜欢公司的愿景,主要关注L4及以上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通常是指在大多数情况下,无需人工干预即可运行的完全自动驾驶车辆。这使其有别于很多同行,后者专注于复杂程度较低的L2级驾驶辅助系统,不是完全自动,但更容易商业化。 商业化计划 小马智行是首批获准在中国运营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公司之一。该公司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个中国一线城市拥有车内无安全员的自动驾驶车队,并在其中三个城市推出了商业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公司向通过其PonyPilot+应用程序预订乘车的人,收取按里程计算的费用。但它的收入相对较小,因为自动驾驶出租车可以运营的区域,仍然严格限定在人口较少的指定区域。比如,在北京,目前其自动驾驶出租车仅限于亦庄一个区域,这里远离主城区。 2018年,小马智行成立卡车事业部,建立了自动驾驶卡车业务线,随后在2020年注册了一家名为小马智卡的独立公司。 但该业务成立一年后却毫无进展。 2021年底,小马智行合并了自动驾驶卡车和乘用车研发团队,据报道,由于美国研发中心几乎全部解散,卡车业务团队缩减至仅10人左右。 自动驾驶卡车的商业化困难重重,原因有很多,包括监管准备不足和技术不成熟。虽然自动驾驶在高速公路上比在城市道路上看起来简单,但现实要复杂得多。一众专注于自动驾驶卡车的公司都在最近遇到了困难,包括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图森未来(TSPH.US),该公司早前凭借自动驾驶技术赢得喝彩,但最近宣布退出美国市场。 由于L4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在商业化上面临多重障碍,小马智行开始追随越来越多的同行,采取更务实的策略,专注于技术含量较低的L2级别。一年前,小马智行进行战略转型,公司创始人、CEO彭军宣布,作为整个商业化努力的一部分,公司将全面发力“乘用车智能驾驶业务”。 不过,小马智行并不是第一个尝试L2驾驶辅助的公司。据中国媒体雪豹财经社报道,比亚迪(1211.HK;002594.SZ)、广汽埃安、小鹏汽车(XPEV.US;9868.HK)等国内主要车企都已经选定了该技术的首选供应商,这意味小马智行可能很难为这项技术找到主要合作伙伴。 尽管如此,此举对小马智行在短期内开始产生更可观的收入来说,恐怕是必要的。灼识咨询的数据显示,尽管竞争激烈,但中国的辅助驾驶市场规模庞大且增长迅速,2018年为93亿元,2022年达到了413亿元。 由于多年来在L4甚至更高级的自动驾驶方面积累了尖端技术优势,小马智行可能比纵目科技等更具优势。尽管如此,在北京车展期间对旗下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大力宣传似乎表明,公司仍将L4级别的技术视为长期目标。现在,它需要想办法在提交美国上市文件时,能激起投资者对其双重战略的兴趣。 当然,要实现L4级自动驾驶的目标,需要持续的大笔研发支出,意味小马智行可能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持续亏损。它可能很快就会知道,投资者对这类故事的看法,包括他们对小马智行的估值是否和2022年的85亿美元一样高。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高瓴资本正将重心转向全球市场 公司被调查后需再增持隆基股份
这家私募股权公司在没有披露下出售了隆基的股份,应中国证券监管机构要求,高瓴资本需要回购这些股份。 重点: 高瓴因信息披露违规被证监会调查后,已将隆基绿能股份的持股比例恢复至5% 尽管高瓴力图转型全球并刻意摆脱与中国的关联,但它向中国监管机构承诺,将继续在中国投资并增加在当地的资产配置 余特莉 阳歌 在中国庞大的私募股权界这个复杂的行业中,即使是最熟练的操盘手也偶尔百密一疏。高瓴资本就是这种情况。高瓴是一家中国私募股权公司,目前正将自己重新定位为一家更加全球化的基金,但公司近期因违规减持太阳能公司隆基而受到监管部门的严厉批评。 根据隆基上周五提交给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文件,高瓴最近回购了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01012.SH) 的股份,将其持股比例从之前的 4.85% 提高至 5%。高瓴此举是回应中国证监会去年 11 月对其“间接减持”隆基股份但未进行适当披露的立案调查。 像高瓴这样经验丰富的投资者,犯下这样的错误并不常见,或许可以解释监管机构为何展开调查。尤其是在当前中国股市疲软的情况下,任何此类可疑的操作都可能被视为对一家公司缺乏信心的表现。 一家植根中国的基金在当前环境下向全球转型 高瓴由张磊于2005年创立,因投资了一批消费、医疗保健和科技领域的中国公司而知名,例如已成为中国顶级游戏公司的腾讯控股 (0700.HK) 和与阿里巴巴 (BABA.US; 9988.HK) 竞争的中国电子商务公司拼多多 (PDD.US)。已申请在香港上市的百丽时尚以及抗癌药物制造商百济神州 (BGNE.US; 6160.HK; 688235.SH) 也在其投资组合中。 高瓴的失误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尤其是该基金正谋求从中国本土转向成为立足亚洲区域的基金管理公司,并向全球其它市场扩张,以此对冲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带来的不确定性。这种转型对高瓴而言尤其重要,特别是其拥有庞大的美国LP基础,其中大部分是养老基金、捐赠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他们对中国投资环境的担忧正日益增加。 高瓴的网站目前几乎没有提及其在中国的成功投资案例,而只是强调其在美国、新加坡、韩国、加拿大、日本和欧洲等地已有布局。…
601012.SHG
会员内容
消费
雾芯科技曙光渐现 投资者取态仍审慎
这家中国领先的电子烟公司表示一季度收入增长近两倍,不过具体数字仍远低于2021年遭受监管打击前的水平 重点: 随着从监管打击中恢复过来,雾芯科技一季度收入增长两倍,公司恢复盈利 寻求在本土市场外实现多元化发展的雾芯科技表示,近期国际扩张“进展顺利” 阳歌 随着国内监管环境变得明朗,差点因政府监管阴云而窒息的电子烟公司雾芯科技有限公司(RLX.US),显露了新生的迹象。 公司报告今年第一季度的收入和利润均同比大幅增长,同时还开启了国际扩张,以规避过度依赖中国市场的风险,并寻求新的增长机会。其最新收入还未达到受监管打击前的三分之一。但是,嘿,你总得重新开始。 “尽管各地区的监管变革带来了挑战,但我们将继续寻找机会,并利用自身的核心优势审慎进入潜在市场。” 雾芯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汪莹(英文名Kate)表示。“在国内,我们对中国最近对非法产品的监管打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感到鼓舞,但仍需取得更多进展。” 投资者似乎同意汪莹的观点,认为该公司需要取得更多进展。最新报告发布后,雾芯科技的股价在周五下跌5.1%。更重要的是,该股较1月底的低点仅上涨18%,远远落后于中国ETF-iShares MSCI(MCHI.US)同期超过30%的涨幅。 与同业相比,雾芯科技的股价被严重低估,当前市盈率仅为11倍。相比下,国内竞争对手斯摩尔国际(6969.HK)和华宝国际(0336.HK; 300741.SZ)的市盈率要高得多,分别为28倍和34倍。雾芯科技对中国电子烟市场的严重依赖,可能是其估值低的部分原因——该公司正在通过新的全球化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去年11月,公司终止了与分销网络Relx Inc.的非竞争条款,为全球扩张铺平了道路。公司在最新财报和电话会议中多次提到全球市场的潜力,但除了说自己已进入北亚和东南亚的新市场外,拒绝给出任何具体细节。 去年,公司还获得了国际认证机构,欧洲技术颁发的检测设施证书,暗示了未来在欧洲市场的抱负。 “我们在东南亚和北亚的业务运行顺利,国际扩张进展理想,”汪莹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我们计划扩展到更多地区……我们最近在东南亚新推出的电子液体产品备受好评,有望初见成果。” 在中国2021年出台新规,对当时的大部分现有产品发出禁令后,雾芯科技及其同行险些覆灭。与中国烟草垄断关系密切的行业监管机构,将从明年开始对电子烟产品加收36%的消费税。最重要的是,它还禁止销售深受年轻用户喜欢的调味电子烟,迫使电子烟制造商只能生产烟草口味的产品。 取缔非法产品 最后同样重要的,雾芯科技和其他遵守新规的企业,面临大量无视新规的非法产品涌入市场。雾芯科技的管理层表示,随着政府取缔非法产品,这一问题已开始有所缓解,他们具体指的是浙江和甘肃两省取缔非法经营的行动。 “我们对中国有关部门在3月宣布,对非法产品展开新一轮专项打击行动感到鼓舞,”汪莹说。“我们很高兴看到中国的监管机构,正在解决这些严重问题,尽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接下来,我们仔细看看雾芯科技的最新财务数据,它们显示了公司自监管打击以来取得的进展,但从中也能看到,它的业务要恢复到之前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雾芯科技最近的股价仅为2.04美元,远低于2021年IPO时的12美元,也远不及电子烟在中国和全球风靡时30美元的历史高点,该公司面临的艰难由此可见一斑。 公司公布的一季度营收为5.52亿元,几乎是去年同期1.89亿元的两倍,但不到打击行动前2021年一季度17.1亿元的三分之一。 该公司似乎在成本管理方面做得不错,运营成本从一年前的4.19亿元降至1.94亿元,其中销售费用减少了38%,研发费用下降了50%以上,以及由于员工股权激励薪酬成本降低,带来总务与行政开支大幅度降低。 新规,尤其是新增的消费税,对雾芯科技的利润率造成了很大影响,这可能是自从公司业务开始复苏以来,投资者尚未全面接纳该股票的原因之一。最新季度毛利率为25.9%,较一年前的24.2%有所改善,但仅为规管前近50%的一半左右。 最重要的是,雾芯科技一季度实现净利润1.33亿元,扭转了去年同期亏损5,630万元的局面。 尽管股票买家仍未对雾芯科技的复苏表示信服,但分析机构的看法却更加积极。公司仍受到美国和中国一些顶级经纪机构的关注,花旗银行、中金和中信证券的分析师都参加了财报电话会议。雅虎财经调查的四家分析机构中,全部将该公司评为“买入”或“强烈买入”。 然而,它们预计在本年度剩余的时间里,雾芯科技增速会有所放缓,而且都预测它的全年收入将增长67%。 归根结底,鉴于公司已经稳定下来,并且利润和收入都恢复增长,即便利润率不大可能恢复到被打压前的水平,其股价看起来也确实有点被低估了。毫无疑问,观察人士会关注其全球化行动在今年的进展情况。这方面若是进展强劲,可能会为该股带来一些上涨空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LX.US
百威亚太季度收入跌 改善业绩靠大型赛事
这家主打高端市场的啤酒企业,要改善业绩只能靠下半年的全球体育赛事 重点︰ 受去年高基数及极端天气影响,百威亚太首季收入及盈利分别同比下跌0.4%及3.4% 投资市场估计该公司下半年才复苏,除了基数降低外,还寄望于欧洲杯及巴黎奥运会等大型赛事 裴梓龙 去年一季度,中国正式从新冠疫情中“全面解封”,人们纷纷外出聚会,餐厅及酒吧的生意快速复苏,啤酒销量大增,不少品牌创下了销量新高。然而一年后,正是因为去年基数高的问题,各大品牌的啤酒销量表现都不太理想。 根据已公布业绩的酒企,青岛啤酒(0168.HK; 600600.SH)首季营收同比下跌5.2%,燕京啤酒(000729.SZ)营收增速只有1.7%,远低于去年同期的13.7%。到最近公布业绩的百威亚太控股有限公司(1876.HK),今年首季度收入同样比去年同期下跌0.4%至16.4亿美元,期内总啤酒销量减少4.8%至21.12亿公升。 更令投资者失望的是,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首季利润同比仍有所增长,但百威亚太就算将今年第一季的销售成本节省了4.4%,但整体纯利仍下跌3.4%至2.87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的销量及收入分别下跌6.2%及2.7%。 公司联席主席及首席执行官杨克(Jan Craps)解释,首季表现未如理想,主要受到中国及韩国销情温和影响,同时因为高基数效应,再加上中国广东等地3月受到大暴雨等极端天气侵袭,导致整体销量下跌。他在业绩会议上坚定押注中国高端市场,直言中长期而言,高端及超高端产品将是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内地消费者将更重视体验。 “公司去年11月已将高端及超高端产品轻微加价,但考虑到经济环境,其他层级的产品没有加价。虽然宏观经济环境受压,但人们仍想追求快乐并善待自己,公司将继续走高端化策略。”杨克说。 中国啤酒产量于2013年已经达到5,065万千升的高峰,其后产量逐年下降,到了2020年只有3,411万千升,2023年略为回升至3,789万千升,各大企业为追求利润,包括中国啤酒巨头青岛啤酒及华润啤酒(0291.HK)等纷纷转攻毛利率较高的高端市场,与百威亚太较劲,令整体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高端啤酒竞争激烈 以华润啤酒为例,去年推出雪花全麦纯生、无醇啤酒“喜力啤酒0.0”、中式谷物为原料的“秦始皇CPA”等高端产品,更有一款售价高达1,199元的烈性啤酒“醲醴”。根据华润啤酒去年业绩显示,公司次高档及以上的啤酒销量约250万千升,同比增长18.9%,不少主要产品的销量同比增长更达双位数,其中“喜力”的增长高达60%,中高档及以上产品的增长,成功带动华润啤酒去年盈利上涨18.6%。 华润啤酒主席侯孝海在2023年业绩记者会更扬言,今年或明年将达成次高端以上的中国啤酒销量第一的目标,提前一至两年完成“决胜高端”的战略目标,将会继续加强中高端产品的推广。 至于青岛啤酒,去年同样继续强化中高端市场,加强了白啤、纯生、1903及经典品牌,去年公司中高端以上产品销量同比增长了10.5%,达324万千升,中高端以上产品销量占比更提升了4.17个百分点,至40.5%。 青岛啤酒在今年4月回复投资者时直言,中国啤酒市场是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整个行业都在加强高端化产品,青岛啤酒将以一系列的营销策略取得竞争优势。连燕京啤酒、香港的生力啤(0236.HK)也持续推出高端产品,与各大巨头竞争。 不过,在目前中国消费降级的背景下,各大品牌都在高端市场竞争,能否成为新出路仍是未知之数。百威亚太的杨克称,公司倾向将中国消费者的态度及行为转变定为“理性消费”,而不是单纯的“消费降级”。“消费者的体验、仪式感对消费者的决策来说越来越重要。”杨克说。 大华继显(香港)策略师杨韵锐也同意消费降级对百威亚太的影响暂时不大,但最大问题在于公司的展望没有太大惊喜,“中国消费降级对公司的影响暂时不大,百威亚太的平均售价有所上升。但最大问题是竞争越来越大,我认为公司业绩最快要到下半年才会好转,寄望欧洲杯足球赛和巴黎奥运会,到时百威亚太的业绩或会复苏。” 他又称,目前百威亚太的预测市盈率达18倍左右,股息率只有3.65%,估值不算吸引,加上暂时未见利好消息,建议对该股感兴趣的投资者可先观望,到年中视乎股价表现才买入,并憧憬下半年业绩改善。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西方制裁俄罗斯 舒宝国际受惠赶上市
这家一次性纸尿裤制造商的大部分产品都用于出口,销往俄罗斯的产品数量超过了在中国本土市场的销量 重点: 舒宝国际已申请在香港上市,它将其核心的纸尿裤产品系列归类为“人道主义”产品,以规避西方对俄罗斯的贸易制裁 公司对俄罗斯销售额占2023年收入的58%,高于2022年的50% 谭英 总部位于福建的舒宝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上周提交IPO上市文件,这可能开创了先河,它找到了一个将旗下核心产品线纸尿裤与国际制裁相提并论的办法。 这家一次性纸尿裤,以及女性卫生用品和成人失禁用品制造商近年一直在快速增长,2021年至2023 年间,收入和毛利润平均每年分别增长58%和86%。具体的数字其实并不是很高,去年的收入达到6.55亿元,毛利润为1.97亿元。但增长速度可能足以让投资者惊叹不已,去年5,890万元的利润也一样,是2021年的五倍。 那么,这家公司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呢?鉴于中国出生率不断下降,而舒宝国际2023年的收入中71.4%依赖纸尿裤,公司的故事很可能是萎缩而不是强劲的增长。公司上市文件中引用的研究显示,2021年至2023年间,中国婴儿纸尿裤销售总额持平或下降,去年的销售额估计为505亿元。 不同之处在于俄罗斯。虽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纸尿裤出口国,但俄罗斯历史上并不是此类产品的主要市场。直到去年,中国的一次性卫生用品出口额突然增加一倍多,达到14亿元。上市文件中的研究显示,2018年至2022年间,中国对俄罗斯的纸尿裤出口每年增长36.8%。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舒宝国际推动的,公司于2015年进入俄罗斯市场,并在2022年成为中国出口俄罗斯的第二大婴童护理一次性卫生用品出口商。 舒宝国际对俄罗斯销量激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制裁所推动,这正是全球地缘政治的一个怪象。制裁导致很多国际纸尿裤品牌争相退出该市场,舒宝国际及其中国同行则竞相填补它们留下的空白。 对舒宝国际来说,这已转化为一个重大商机。2021年,有一个俄罗斯客户贡献了舒宝国际11.8%的收入。但去年,这个比例飙升至48.7%,即3.18亿元,是舒宝国际最大的客户。这种情况现在对企业来说是件好事,但如果西方制裁最终解除,这个客户能找到其他非中国供应商,它就可能会成为一个软肋。 上市文件显示,舒宝国际的顶级客户是俄罗斯最大的儿童用品零售商,在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经营着 1,100多家门店,2021年的年收入为18亿美元。舒宝国际是该客户的合同制造商,通过一份有效期至 2030年的合同,为其日本风格的品牌供应纸尿裤。这一合作占舒宝国际2023年对俄罗斯总销售额的84%。 “人道主义”产品 舒宝国际以“人道主义”归类其产品,显然使其规避了西方的制裁。这分类现在或许可以行得通,但如果西方领导人不认可这种划分,未来也有可能出问题的,尤其是如果舒宝国际想增加西方市场的销售。 舒宝国际表示:“与我们产品的人道主义性质一致,我们通过将合同生产解决方案,扩展到俄罗斯全国领先的零售商,抓住了俄罗斯对自有品牌需求激增的增长机会。” 2021年至2023年期间,公司的自有品牌合同代工业务年均增长62%,去年总收入达4.48亿元,约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二。其中大部分销往俄罗斯。 与此同时,舒宝国际去年的国内销售额(包括女性护理和成人失禁用品)仅为2.06亿元,占总销售额的30.1%。其他主要市场包括东南亚和哈萨克斯坦,前者占去年销售额的5.3%,后者占1%。 那么,舒宝国际究竟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在中国,它更为人所知的名字是婴舒宝,旗下有三大品牌,分别是纸尿裤品牌婴舒宝、卫生巾品牌五月私语、成人纸尿裤品牌康舒宝。婴儿纸尿裤系列有六个不同的类别,从纸尿裤到湿巾,共有140种不同的产品。其女性护理用品有20种,成人失禁用品有15种。 公司婴童用品的生产设施利用率为84%,意味着如果来自俄罗斯或其他市场的需求持续扩大,它还有增长空间。女性护理用品的需求强劲,2023年生产设施的利用率为138.3%。成人失禁用品是薄弱环节,生产设施的利用率只有14.7%。 舒宝国际计划利用上市所得资金扩建工厂,新增年产3.2亿件婴儿护理用品的产能,同时新建一条年产8,000万件女性护理用品的生产线。公司的生产基地位于福建沿海城市晋江,到2023年底总产能为每年10亿件,共有16条生产线。 舒宝国际以提供家庭用品为本,它自身也是一家相当典型的家族企业。创始人兼董事长颜培坤拥有90%的股份,女儿颜嘉玮是他的私人助手、公司副总裁。生产部总监周家豪是颜培坤的女婿,采购部总监高跃是他的表侄。 那么,投资者该如何看待这家公司?今年2月申请在香港上市的上一家纸尿裤生产商新世好集团也有类似的增长指标,但其首次公开募股尚未获批。舒宝国际上市的独家保荐人是另一家族企业日进资本,其前身是TD Capital。这种家族控制和对地缘政治及单一客户的严重依赖,可以说风险集中和治理薄弱,可能让投资者望而却步。但从好的一面来看,舒宝银国际如今的增长势头是其他公司所没有的。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叮咚买菜弃小攻大 再录季度盈利
退出小市场,专注大城市后,这家中国领先的生鲜电商在第一季度恢复增长 重点: 一季度叮咚买菜的收入小幅增长,结束了一年多的萎缩状态 公司录得上市以来第二个季度净利润,并表示预计今年收入和利润都将“同比大幅增长” 阳歌 是生鲜故事还是科技公司? 说到中国领先的生鲜电商叮咚(开曼)有限公司(DDL.US)时,投资者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公司周一发布财报称,在经历了一年的收缩后,今年一季度收入恢复增长,并实现自2021年上市以来的第二次GAAP的盈利。尽管如此,公司的股价在业绩公布后还是下跌16%,显示投资者的期待远不止于此。 我们应指出,即使经历了这一轮抛售,在近期海外上市中概股普遍上涨的带动下,该股今年迄今仍上涨21%,较1月的低点上涨了67%。尽管如此,叮咚买菜18倍的远期市盈率,跟体量更大的美国生鲜巨头克罗格(KR.US)一样,但落后于沃尔玛(WMT.US)的25倍。 关键是,叮咚买菜是一家生鲜杂货销售商,由于难以在竞争对手之间做到产品差异化,因此这一行的利润微薄且竞争激烈。叮咚买菜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指出,降低配送成本存在困难,这是它主要的支出之一,而它正在取得一些进展的一个领域是,削减供应链中大量环节涉及的中间商。 叮咚买菜也承认最好把重点放在更大、更富裕的城市,那里的消费者不那么注重成本。该公司从去年开始退出亏损巨大的小市场,导致全年收入萎缩。 随着从小市场撤出的影响逐渐减弱,公司表示预计今年将重返增长轨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梁昌霖在公司的业绩公告中表示:“我们上调了对净利润和规模的预期,预计二季度和今年都将同比大幅增长。”梁昌霖没有细说“规模”的意思,不过他指的可能是收入。 叮咚买菜还一直在尝试通过增加自有品牌来提高利润率,这些产品的利润率往往更高,是它能够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少许领域之一。但在最新业绩中它几乎没有提及这些努力,首席财务官王松仅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指出,“积极致力于提高我们的自有品牌产品开发能力”。 那么,这家公司在投资者眼中处于什么位置呢? 尽管最近市场普遍看好在美国上市的中国股票,但分析机构对叮咚买菜的看法明显还是好坏参半。雅虎财经调查的九家机构中,只有五家给出了“买入”或“强力买入”的评级,其他四家给出的评级为“持有”或“表现不佳”。但它们给出的平均目标价为2.65美元,意味该股较最新收盘价1.82美元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言归正传,我们来仔细看看该公司显得相对稳健的最新财务数据。首先,商品交易总额(GMV)增长1.4%,达到55.3亿元,而一季度同店GMV更是同比增长4.4%。公司提到2023年前两个月仍受疫情影响,并指出今年3月GMV同比增长6.5%,3月是一年前消费模式恢复正常后,更适合作为参照对象的第一个月。 收入增长 随着GMV的提升,叮咚买菜在一季度实现了营收从上年同期的50亿元小幅增长至50.2亿元。在此之前,公司上一次报告类似的同比收入增长是在2022年第四季度,当时它还没有开始“瘦身”。 总部位于上海的叮咚买菜在华东地区(包括上海以及临近的浙江、江苏两省)实现了盈利。公司指出,三月份这三个地方每个站点的订单量都出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同时也指出,在南方城市广州和深圳,以及北京市场,亏损都在“快速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市场,前竞争对手每日优鲜(MFLTY.US)倒闭,它因而受益,每日优鲜曾在首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这里也是它的总部所在地。叮当买菜也面临着来自领先的外卖配送公司美团(3690.HK)和电商巨头拼多多(PDD.US)的竞争,不过这两家公司都更专注于三四线城市的市场。 叮咚买菜表示,最近一个季度的运营成本和支出基本持平,为50.5亿元,上年同期为50.4亿元。公司在该季度的履约开支同比下降3.9%,占总收入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23.9%降至22.8%,主要得益于订单规模的扩大。不过,销售和营销及一般和行政费用增长超过20%,抵消了履约开支的下降。 重要的是,公司连续第六个季度实现非GAAP(不包括与员工股票薪酬相关的成本)盈利。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还公布了自2021年上市以来的第二次GAAP的盈利1,230万元,扭转了去年亏损5,240万元的局面。 公司还表示财务状况相当稳健,指出一季度实现了现金流为正数,这是它连续第三个季度实现运营现金净流入。 公司此前曾表示,预计“二季度和今年”在“规模”和净利润方面都将实现可观的同比增长”,对此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接受雅虎财经调查的分析机构,对此并未抱持太大期望,至少在营收增长方面是如此。它们预测二季度的营收增幅仅为2%,全年为4.3%。 在未来几周,这些预测很可能会有上调,甚至评级也会上调。总言之,叮咚买菜似乎正在集中精力,专注于能够盈利的大城市,并通过更直接地控制供应链来提高效率。归根结底,它始终是一家生鲜运营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能成为庞大的中国生鲜市场的领导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DDL.US
大家乐的神州梦仍然遥远
香港快餐龙头大家乐发盈喜,预告将迎来一份亮丽业绩 重点: 大家乐预告2024财年盈利3.3亿港元,较上财年上升两倍 大湾区业务表现理想,同店销售增长强劲 刘智恒 香港经济疲弱,自由行的旅客质及量均大不如前,港人又持续北上消费,本地饮食业叫苦连天,频频呼吁政府出手振兴旅业。想不到在此困境下,本地快餐店龙头一哥大家乐集团有限公司(0341.HK)却在近日发出盈喜,展现出优秀企业穿越周期的能力。 大家乐的公告预示截至3月底止的2024财年股东应占溢利约3.3亿港元(3.06亿元),2023财年为1.1亿港元,那时更有政府的4,090万港元疫情资助,足见集团上一财年的复苏力度强劲。盈喜发出后,两天股价急升10%至8.93港元。 集团表示,香港及内地业务均取得理想成绩,本地业务因加强品牌推广及营销活动而受惠,加上成本控制得宜及生产力提升,赋以数码化与自动化,利润率得到改善。 北上发展遇挫折 大家乐指出,中国内地业务的表现特别理想,同店销售增长强劲、利润率亦稳健,期内新开门店数量创新高,并已在大湾区建立稳固的基础。 集团未具体透露内地增长情况,相信要待下月发布的业绩才可深入了解。不过,中期业绩已披露了一点蛛丝马迹,上半财年内地业务收入增加13%至7.75亿港元,当中华南区的快餐业务更增长21%至6.88亿港元,同店销售增幅达到11%。 毫无疑问,大家乐在香港的发展已达或接近饱和,要进一步拓展,北望神州是不二之选,业务能否再上一层楼,中国内地市场至为关键,毕竟香港市场只有区区七百万人口。 中国内地市场虽大,饮食业却是一片杀戮战场,即使去年大家乐在内地发展有一定增长,亦未必代表未来可持续理想。早在三十年前,大家乐已踏足神州大地,92年在深圳开设首家分店,但那个年代内地人生活水平不高,内地城市未必处处能负担大家乐的消费,集团发展较缓慢。 到2003年时内地经济日渐向上,大家乐加强力度出击,陆续在北京、上海及天津开设分店。然而发展并不顺利,2017更全线撤离华东,结束区内11家分店,专心在华南一带发展。2019年又伙同8家内房企业,合作在开发商的项目发展饮食,岂料疫情爆发,加上房地产市场急转直下,计划又受挫。截至去年9月,大家乐在内地只有160家分店,三十年过去,分店不足两百间,相对于麦当劳(MCD.US)的5,500多间及必胜客的逾万家店铺,显得相形见拙。 港式快餐水土不服 香港快餐在内地的发展,很明显有点水土不服,当年华东区要全线结业,一大原因是未能迎合当地人口味,菜式也不合当地人脾胃。内地人对重庆麻辣火煱、螺蛳粉、酸辣粉及烧烤等重口味食品情有独钟,港式快餐却偏淡口,未能刺激人们的味蕾。你看麦当劳也要有小龙虾汉堡,必胜客要有榴莲薄饼,就知本土化的重要。 另外是香港文化的衰落,过去内地未全面发展,对香港的电影、电视及音乐趋之若鹜,对香港明星极度崇拜,连带港式的饮食也受到一定追捧,茶餐厅及快餐店,只要标榜香港两只字,总能吸引内地人光顾。今天内地歌唱演艺事业远远抛离香港,年轻一辈对港产文化嗤之以鼻,香港再没有昔日光环。 香港食店亦没有国内同业进取,内地食店装修设计新颖突破,菜式创新多样化,香港多年来说来说去好像就只有丝袜奶茶、菠萝包及云吞面,今天内地年轻人爱喝的茶饮及食品款式更多样,港式饮品给人感觉是有点单调及赶不上时代。 近十年,内地食店深懂运用网上科技及社交平台,营销力强大,覆盖面无远弗届,香港饮食业在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宣传及营运方面,远远不如内地食店般发挥得淋漓尽致。 严控质量放弃加盟 在中国经营饮食或快餐业,很讲求规模,一个品牌动辄开店数以千家,其中的方法是靠资本市场的助力,找私募基金投资,短期广开分店及大打宣传;另外就是通过加盟模式,铺天盖地开设分店,将品牌迅速壮大。 若了解大家乐,其作风一贯稳健,经常稳定派息,绝少在资本市场集资,又或为扩张而引入投资者。过去于内地多年也没有急速开店,反之情况稍不对劲,马上止蚀离场,尽可能持盈保泰,谋定而后动。 至于加盟模式,亦非大家乐的那杯茶,多年来都是以自营店为主。这亦不难理解,加盟模式可以短期快速扩展,但也容易引起许多管理上的问题,包括食物味道及质量如何保证,服务提供又是否到位等,并不容易控制。而且有别于麦当劳或肯德基,大家乐以中式快餐为主,其烹调较复杂,工序也较多,加盟模式是很难达到自营店水平。 今年3月初,集团明言要三年开店至280间,即增长接近一倍。对于大家乐的目标,我们或有保留,集团始终作风较谨慎,又鲜向外融资,亦不准备引入加盟模式,过去32年净增加的分店只有160间,这次能否在三年内将店铺量翻一番,实乃一大考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0341.HK
医疗保健/生物技术
华芢生物争取港上市 核心产品研发逾十年
华芢生物重点开发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药物,核心产品Pro-101-2预计2027年第三季度启动3期临床试验 重点: 华芢生物过去两年亏损近两亿元,行政开支甚至高于研发开支,研发团队仅有33人 总裁为创始人之子,加入公司前的工作履历集中在智能驾驶系统、无人驾驶系统领域 莫莉 最近港股气氛炽热,恒指连续十日上涨,带动新股市场回暖。自4月19日起,至少有16家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主要来自医疗、金融、人工智能、消费等行业。上周一,专注于生物大分子药物研发的华芢生物科技(青岛)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递表,但这间已成立12年的企业,至今尚无成功上市的产品。 华芢生物的主攻方向是发现、开发和商业化伤口愈合的多功能疗法,目前重点开发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药物,核心产品为重组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rhPDGF–BB)药物Pro-101-1及Pro-101-2,现正分别进行2b期和2期临床试验。早在2013年8月,华芢生物就与军科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开始Pro-101-2的临床前研究,直到2021年,Pro-101-2启动了针对糖尿病足溃疡治疗的临床试验,从临床前研究至今,研发时间已超过10年,公司预计2027年第三季度启动3期临床试验。 PDGF是血小板在损伤后分泌的生长因子之一,能促进新血管的生成、调节炎症并刺激细胞增殖和迁移,加速伤口的愈合,常用于慢性伤口、糖尿病溃疡。虽然研究已经证明PDGF的有效性,但是中国至今尚无一款获批上市的PDGF药物,各大药企的在研药物中也没有其他竞争对手。中药企业天士力医药(600535.SH)曾经开发过一款PDGF-BB候选药物,2014年就已进入3期临床试验,但至今没有进展。 而在美国市场,至今仅有一款施乐辉(SNN.US)旗下的PDGF药物Regranex由FDA在1997年批准上市用于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但治疗该疾病的新一代产品速必一已于2023年底在中国获批上市。 从行业来看,PDGF所属的生长因子药物的市场规模并不算大。根据招股文件引述的研究,在2017年至2020年期间,中国生长因子药物市场呈下降趋势,但是受需求增加、适应症范围扩大及家庭消费能力提升的推动,预计该市场将进一步增至2026年的86亿元。 长远来看,这个市场的增长速度仍然有限,该研究预计,2026年至203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5.3%。不过,华芢生物的10款在研管线中的7款PDGF候选产品,覆盖了多种适应症,除了烧伤和糖尿病足溃疡外,还涉及痔疮和放射性溃疡等适应症。 研发团队仅33人 由于暂无上市产品,在2022年和2023年,华芢生物分别录得8,593万元及1.05亿元亏损。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亏损由行政开支占主导,而非研发开支。公司2023 年的行政开支和研发开支分别为4,212万元和3,992万元,行政开支主要包括行政人员的薪金、花红以及其他雇员福利、招待及差旅费用、与融资活动及招聘咨询服务有关的服务费等。 从雇员人数来看,作为一间生物医药公司,华芢生物的研发团队人数仅有33人,行政人员的人数却有44人,2023年研发人员的人均福利开支为31.9万元,甚至不如行政人员的人均福利开支32.3万元。 从华芢生物的高级管理团队成员履历来看,他们在医药研发领域的经验似乎尚有不足。公司创始人及董事会主席为现年55岁的贾丽加,她曾在北京的多间医药企业担任过销售经理、副总经理,主要负责医药的销售及运营管理。公司的董事会副主席、执行董事以及总裁王轲珑是贾丽加之子,年仅33岁,在加入华芢生物之前,王轲珑的主要经历集中在智能驾驶系统、无人驾驶系统领域。 华芢生物负责产品研发和技术的执行董事翟俊辉于2019年加入公司,他拥有预防医学的博士学位,曾经担任过微生物学的副研究员;另一位负责领导公司临床前研发工作的首席研发官赵兴卉,则拥有遗传学博士学位,曾在多间研究所和医院担任副研究员。这两位研发核心人员都曾在军科院工作,而华芢生物的核心产品Pro-101-1及Pro-101-2都是与军科院合作研发。 从2012年成立以来,华芢生物直到2021年5月才拿到第一笔外部融资,Pre-A轮的投后估值为8亿元。同年10月及2023年5月,公司分别完成A轮和B轮融资,最后一轮融资的投后估值高达33亿元,两年来估值增长三倍。 华芢生物的外部投资者包括专注于私募股权投资的鼎晖投资,以及由青岛市崂山区财政局控股的政府产业基金青岛高科,在拿到后者的投资后,华芢生物在2023年6月将公司注册地址从北京迁到青岛。 虽说华芢生物暂未公布招股详情,亦无收入和利润,但是在若以最后一轮融资的估值来看,港股市场上有不少未盈利生物医药公司的市值远低于33亿元。例如专注于罕见病治疗领域的北海康成(1228.HK),市值仅约1.5亿元。对于研发进展较为缓慢、研发投入不高的华芢生物,投资者或许难以给出太多热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佰泽医疗赶上市 融资续打并购战
中国民营医疗机构并购潮方兴未艾,民营肿瘤医疗集团佰泽医疗申港上表,加入这一波并购战 重点: 过去三年,佰泽医疗营收的年复合增长率为52.4% 公司毛利从2021年的4,139万元快速增长至2023年的1.78亿元 李世达 在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医疗卫生类事业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民营医院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过去几年的快速发展后,民营医疗集团掀起并购潮,彼此之间的竞争也进入白热化。 为了扩大医疗事业版图,多家民营医疗机构积极寻求上市。今年以来,肿瘤医疗服务提供商美中嘉和(2453.HK)于1月登陆港交所;3月,树兰医疗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至4月,台湾佳世达科技(2352.TW)旗下江苏南京明基医院也向港交所递表。 近日,以癌症筛查与肿瘤治疗业务为主的佰泽医疗集团向港交所递表申请上市,由招银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是中国民营医疗赴港上市的又一案例。 佰泽医疗于2018年收购北京京西肿瘤医院后开始拓展业务,先后收购及托管多家医院,主要提供癌症筛查、肿瘤诊断、肿瘤治疗、肿瘤康复等肿瘤全周期医疗服务。截至2023年底,佰泽医疗集团在中国内地共拥有六家自有医院及两家托管医院。 毛利大幅提升 根据申请文件,佰泽医疗自有医院门诊人数从2021年的19.6万人次增长至2023年的70.1万人次。住院人数则从5,834人次增至4.4万人次。托管医院去年的门诊与住院人次则分别为49.3万人次及2.9万人次。 财务数据方面,2021至2023年,佰泽医疗的营收分别为4.6亿、8亿和10.7亿元。同期亏损分别为6,195.5万、7,551.5万和2,440.6万元,亏损持续收窄。 其中2023年佰泽医疗营收同比增长约33.7%,营业成本同比增长23.7%,成本增幅显著低于营收。从销售费用看,2023年公司销售费用仅增加约145万元,而营收则增加约超过两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毛利出现显著增长,2021年至2023年分别为4,139万元、7,995万元及1.7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07.5%。毛利率则从2021年的9%增至2023年的16.6%,大幅提升7.6个百分点。 商誉减值风险较大 业绩快速成长,来自公司对外收购增加。2021年至2022年,佰泽医疗陆续收购太原和平医院、武陟济民医院两家自有医院,以及增加托管太原市万柏林区和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另外,去年佰泽医疗与最大客户黄山首康医院(托管医院之一)产生大额关联交易,后者为前者贡献收入1.8亿元。同时,过去三年佰泽医疗还为黄山首康医院提供了1.1亿元的无息借款,以及5.6亿元的融资担保。 多项并购交易也为佰泽医疗带来大额商誉。2021年至2023年,分别录得商誉5亿元、6.4亿元及6.4亿元。截至去年底,公司商誉占净资产比重达54.7%,意味着承担较大的商誉减值风险。 自成立以来,集团累计进行了四轮融资,融资总额近7.4亿元,投资方包括上海栩琨管理、正奇(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安徽北医汇金等多家投资机构及医疗产业基金。截至B轮融资后,集团的投后估值达到26.2亿元。 相较于自建医院的周期长与大投入、管理团队组建耗时,并购是民营医疗机构进行扩张的重要方式。 近年医院并购规模激增,收购方也不限于医疗集团,如字节跳动在2022年全资收购妇幼医院美中宜和、平安保险(2318.HK;601318.SH)收购北大国际医院、泰康保险收购苏州口腔医院等。 经营及管理16家医疗机构的海吉亚医疗(6078.HK),去年便一连收购三家医院、5月豪掷16.6亿元收购三甲医院长安医院、11月又收购曲阜城东医院,扩张的脚步并未停歇。 佰泽不易突围 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正处于扩张爬坡期的佰泽医疗也不敢停下脚步,直言本次融资后将通过收购新医院的方式进行扩张,并将强化肿瘤全周期医疗服务(包括采购设备、聘请专业医疗人员)、扩展医院管理业务、升级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系统等。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在中国所有民营肿瘤治疗集团中,佰泽医疗的肿瘤收入市占率约0.5%,排名第五,但是在早癌筛查中心数量、胃肠镜检查病例数上均排名第一,并在提供肿瘤服务的自有医院数量方面排名第三。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随着对肿瘤治疗的需求不断增长和,中国肿瘤医疗服务市场的规模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7,687亿元,2022年至202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1.6%。 中国肿瘤医疗市场具有较大的成长前景,行业龙头海吉亚医疗目前市盈率约27倍;而今年初上市的美中嘉和,上市后股价至近日累升逾倍。显示当前市场或许对民营医疗概念股并不排斥。消化系统方面的癌症治疗与筛查,是佰泽医疗最大的优势,但在民营医疗收购战方兴未艾的环境下,佰泽医疗想要突围而出有一定难度。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泰格医药营收利润双降 政策扶持或可带来转机
虽说净利润大幅收缩近六成,资本市场仍给了泰格医药最新财报不错的反馈,在财报公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其股价大涨8.4% 重点: 从2023年的年报中可以窥见,泰格医药正在进行的临床项目数量已有缩减趋势 相比药明康德,泰格医药的主阵地仍然是国内,受到地缘政治影响的风险较小 莫莉 今年以来,整个医药外包服务(CXO)行业的日子都不好过。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板块整体悲观,1月底以来,美国国会议员的提案《生物安全法案》(Biosecure Act)的动向,也反复牵动着CXO行业龙头药明康德(2359.HK; 603259.SH)的股价变动,让其他上市的CXO公司的股价同步受到重挫。相比之下,国内市场为重的临床新药研发外包(CRO)龙头杭州泰格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347.HK; 300347.SZ)却成为资金避风港,即便业绩表现平平,股价却在波动中上行。 上周四,泰格医药公布了今年一季度的业绩,营收及利润同时下滑。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6亿元,同比减少8%,净利润仅有2.35亿元,同比减少58.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3.03亿元,同比减少20.5%。 虽说净利润大幅收缩近六成,资本市场仍给了这份财报不错的反馈。在财报公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泰格医药股价大涨8.4%,投行平安证券给出增持建议。该行分析师表示,由于部分来自2022年四季度的订单,因疫情押后到2023年一季度兑现,导致上年同期的营收基数较高,再加上2023年下半年创新药的研发需求减弱,也影响了今年一季度新开的临床项目。平安证券认为,一季度的表现符合预期,全年业绩有望呈现前低后高趋势,逐季实现改善。 泰格医药主要业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临床试验技术服务,包括药物临床研究、器械临床研究等,二是临床试验相关及实验室服务,细分为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医学影像等,这两大板块基本覆盖了国内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所提出的全部临床试验的内容,泰格医药 2021 年在中国临床外包服务市场份额达 12.5%,位列第一。临床CRO是市场规模和研发投入最大的一环,据Frost & Sullivan研究报告,临床试验的支出约占总研发支出的67%。 在一季度财报中,泰格医药并未详细披露业务细节。不过,从2023年的年报中可以窥见,泰格医药正在进行的临床项目数量已有缩减趋势,截至2023年底共有752个数目,比2023年中期减少了20个项目。2023年净新增的订单金额为78.52亿元,同比下滑18.8%,公司解释一方面因为部分客户在2023年四季度取消之前的订单,或在执行项目中发生了负面变化,另一方面则是新增订单的过手费(Handling fee)同比大幅下降。 泰格医药一季度财报显示,期内的销售毛利率为37.83%,同比下降1.82个百分点。平安证券指出,在新签订单相比23年初普遍降价的情况下,泰格医药毛利率能保持相对平稳,是因为轻资产的临床CRO在行业寒冬时能更有效地通过提升效率、优化架构等方式降低成本,对冲价格压力。 值得一提,泰格医药除了CRO的主业之外,也曾长期在医疗健康行业进行投资,通过投资平台入股了多家已经实现IPO的企业,包括嘉和生物、北海康成、智云健康等。但是,近两年来生物医药行业不景气,泰格医药投资亏损额亦不低,今年一季度公司的投资亏损为359万元,因公司投资的上市公司股价下跌,导致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比下滑92.77%至1275万元。 创新药期待政策支持 受美元加息等诸多因素影响,近年来中国的创新药融资活动明显减少,这也大大影响了为药企提供服务的CXO企业的订单收入。因此,许多CXO企业加大海外拓展的力度,其中尤以药明康德为佼佼者,2023年来自境外的收入占比已经超八成。 然而,今年1月,美国《生物安全法案》拟禁止联邦机构购买特定生物技术公司的设备及服务,当中点名提到药明康德。对于营收主要来自美国的中国CXO企业来说,这条法案可说攸关生死存亡。相比之下,泰格医药的主阵地仍然是国内,2023年约57%的收入来自中国,受到地缘政治影响的风险较小。 另一方面,近期北京、广州等地密集出台创新医药及生物医药相关的支持政策,地方政府及相应部门从创新药物探索、研发、申报、使用、支付等多角度进行鼓励,有望刺激创新药行业及投融资市场,对于扎根本地市场的泰格医药来说,属利好消息。 虽然疫情之后,泰格医药订单相应减少,但主营业务保持平稳。目前,泰格医药的市盈率约为16倍,高于药明康德的9倍。如果在中国各地政府政策支持下,创新药研发能进一步复苏,泰格医药或迎来更广阔前景。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3347.HK
300347.SHE
盛禾生物将上市 传闻筹资额大减
这家2018年成立的生物科技公司,去年5月引入唯一一轮融资,投后估值刚好达到在港交所上市的最低要求 重点︰ 盛禾生物的产品仍在研发或临床阶段,并没有任何产品及授权收入,去年亏损1.3亿元 市传盛禾生物将集资5,000万美元,比去年传出的1.5亿美元的集资额大减66.7% 裴梓龙 香港股市近年持续疲软,新股市场更陷入寒冬,今年首季成功在港上市的新股只有12只,总集资额仅47亿港元,创2009年同期以来新低,全球排名更跌至第10位,跑输印度和沙特阿拉伯等新兴市场。 这两年来,在美国持续加息的大环境下,市场“便宜钱”不再,导致靠烧钱发展的初创科技企业,尤其是创新药企,比以往更难以在市场融资,只能靠消耗自有资本艰难维生。不过,内地开发免疫疗法、包括用于治疗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的抗体细胞因子的创新药企业盛禾生物控股有限公司,恰好在去年8月首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前获得融资,引入生物医药专业投资机构倚锋资本,以2.1亿元购入14.89%股份,投后估值达到14.1亿元,折合约15.3亿港元。 恰好是因为这笔“救命钱”,令盛禾生物刚好跨过港交所对未盈利生物公司申请上市的门坎。根据港股《上市规则》第18A章的要求,申请公司上市时的市值至少达到15亿港元,同时其运营资金足以应付集团由上市文件刊发日期起至少12个月所需开支的至少125%。 虽然如此,盛禾生物首次上市申请却无功而回,今年2月卷土重来,直到4月15日,终于成功闯关。 事实上,盛禾生物去年8月首次申请上市时,市场传闻公司会集资1.5亿美元,然而这次卷土重来后,市传的集资金额大幅缩减至5,000万美元。虽然最终集资额仍要公司正式启动招股时才公布,但这个消息也侧面反映在目前市场环境下,企业集资并不容易。 创新药这个赛道曾获资本力捧,虽然前期要靠烧钱研发,但如果有一两款产品能够成功商业化,因为有专利,就会成为“印钞机”。但这也伴随极高风险,万一全部失败,那投资就化为乌有。盛禾生物在招股文件首页就有这么一句︰“无法保证我们最终能够成功开发和销售我们的核心产品或我们的任何管线产品。” 根据盛禾生物的介绍,公司正在开发的9个管线中,有6个已经处于临床阶段,其中有三个属于核心产品,包括两个抗体细胞因子和一个ADCC增强抗体。据招股书引述的研究机构数据,盛禾生物旗下的三款抗体细胞因子,是全球治疗癌症患者临床进展最快的抗体细胞因子。 所谓抗体细胞因子,是由肿瘤相关抗原识别部分和细胞因子有效载荷组成的融合蛋白亚群,是近年较为新兴的生物制药方向。抗体细胞因子可为肿瘤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如T细胞和NK细胞)搭桥,类似于双特异性抗体的功能。通过激活免疫系统的各种成分,细胞因子分子以高密度固定在肿瘤病变处,抗体细胞因子进而显示出强大的肿瘤杀伤作用。 集资用于临床试验 目前盛禾生物所有的产品都在研发或临床阶段,过去两年的收入大多来自政府补助向银行存款的利息收入,还有合约生产服务销售收入,去年共录得2,100万元收入,但单单计算研发费用,过去两年分别花了5,317万元及4,304万元,两年用了约9,600万元。根据时间表,盛禾生物有6款产品已进入临床一期或二期,这也意味需要更多资金应付高额花费,这也正是急于上市的主因之一,公司也直言集资所得将全部用于三款核心产品的临床试验。 由于欠缺收入来源,盛禾生物过去两年分别亏损约5,200万元和1.33亿元。事实上,在2022年底,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只剩下182万元,根本无法应付开支,幸好去年获得倚锋资本2.1亿元融资,才有足够资金继续运营。而截至去年底,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剩下1.25亿元,到了今年2月底,再降至约1.02亿元,流动负债总额高达3.98亿元,当中有3.17亿元是按公平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负债。 今年以来,暂时只有专注于针对自身免疫及过敏性疾病生物疗法的荃信生物(2509.HK)这家尚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上市时的市值近44亿港元,上市首天股价大涨23.7%,表现相当不错。不过,统计去年成功在港上市的7家尚未盈利生物科技股,只有科伦博泰生物(6990.HK)的股价目前仍录得超过一倍升幅,其余已全数跌穿招股价,跌幅达37%至69%,反映投资市场在目前高利率的大环境下,对生物科技板块的前景不太看好。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财经
新能源汽车销售强劲 易鑫与中国汽车市场同频共振
这家在线汽车贷款服务商的业务增速与中国汽车市场相近,但后者在经历了多年的强劲增长后减速 重点: 一季度易鑫集团车贷平台的交易量增长约10%,与整个市场同期的增速相当 尽管中国一季度GDP增速好于预期,但易鑫集团仍面临国内消费疲软的挑战 梁武仁 也许不会再有急速增长了,但在摇摇欲坠的中国汽车市场,在线汽车贷款服务商易鑫集团有限公司(2858.HK)似乎运行仍然平稳,尽管速度有所放缓。 上周,该公司表示一季度其汽车融资平台上处理的交易总量同比增长约10%,与同期中国汽车销量10.6%的增速大致相当。以价值计算,易鑫集团本季度促成的融资额达16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约 8%。 对新能源汽车(NEV)的需求是易鑫集团本季度主要的增长动力,反映了在推动绿色发展的政策背景下,中国汽车行业的一个重要主题。该公司本季度的新能源汽车(包括新车和二手车)融资交易量同比激增89%左右,约占期内促成的贷款总笔数的16%。 最新的季度业务更新显示,易鑫集团没有跑赢中国整个汽车市场,但也没有落后。在当前的疲软环境下,消费者控制支出,尤其是在汽车等大件商品上,这其实还算不错。但这也不是什么值得太兴奋的事情。随着4月国内汽车销售进入收缩模式,仅仅与整个市场保持同步可能不足以让易鑫集团的业务在第二季度保持增长。 业务更新公告发布后,易鑫集团股价上涨,但很快止步并回吐了涨幅,这种复杂情绪可见一斑。自2017年上市以来,该股已下跌90%。目前的市盈率(PE)相对疲软,为7.8倍,远低于在线汽车交易平台汽车之家(ATHM.US;2518.HK)的14倍。这或许反映了该公司的额外风险,即因中国金融科技公司的身份而频繁经历监管调整。 最新的经济指标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前景发出了复杂的信号。从好的方面来看,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3%,高于全年5%的增长目标,远好于市场预期。这也标志着增长较之前三个月有所加速。 不过,经济势头主要是由出口带动的。在去年大部分时间保持下降后,出口已在近几个月恢复增长。这虽然对整体经济有利,却无助于像易鑫集团这类依赖国内消费来维持业务引擎运转的公司。 一些迹象表明国内消费正在复苏,包括消费者价格连续三个月上涨,表明需求正回升。 虽然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理由,但消费者信心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大幅回升,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长期低迷继续给经济蒙上阴影的情况下。3月零售额的同比增长较前两个月有所放缓,再现了近期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即指标短暂显示出改善迹象,但很快就失去动力。 对易鑫集团来说,令人担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4月国内汽车销量下降,尽管汽车出口猛增逾三分之一。这意味着如果完全与市场表现一致,那么易鑫集团4月的交易量可能也收缩了。 多方面的问题 中国汽车产业正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消费者的谨慎是最明显的问题之一,这导致汽车制造商以及经销商之间的竞争加剧。结果就是残酷的价格战,许多汽车经销商随之陷入亏损。 虽然从理论上讲,降价会促进销售,但也有可能让潜在买家打消购买念头,等待进一步降价。在已披露2023年销量的13家车企当中,有9家未能实现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映了消费者的观望态度。 中国庞大的汽车工业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策制定者一直在推出刺激销售的措施也就不足为奇了,尤其是那些针对与北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努力一致的新能源汽车的举措。就在今年3月,李强总理重申,政府将支持环保汽车的消费。然而,政府的许多激励措施对销售影响甚微。 与该行业的许多公司一样,易鑫集团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实现业务增长的唯一途径就是牺牲利润率。去年,公司平台上的融资交易量增长超过20%——无论是在汽车销量还是贷款额方面,因此它的年度营收强劲增长30%。但毛利润只增长了12%,这表明它向贷款合作伙伴支付的佣金增加了,导致毛利率从2022年的56%下降到2023年的49%,回落7个百分点。公司通过控制运营费用部分抵消了这种影响,从而使全年的净利润实现了不错的增长。 由于国内市场发展缓慢,易鑫集团正采取中国企业的普遍做法,出海寻找增长机会。在这个方向上,该公司去年与一些外国金融机构建立了伙伴关系。还试图让国内收入来源多样化,包括通过自己的汽车行业平台销售软件即服务(SaaS)。 但如果真的有成果的话,这些努力需要时间。尤其是,海外扩张往往知易行难,因为这会把中国企业带入陌生的领域,在那里它们通常会面临来自老牌本土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这意味着易鑫集团及该公司的业务增长能力,可能还是直接取决于中国的汽车市场及其复苏能力。在此之前,易鑫集团和它的股票可能会面临一条崎岖不平的道路。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2858.HK
押注商业地产反弹 众安在线14亿购上海商厦
这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已同意购买上海外滩的两栋写字楼,有迹象显示中国商业地产市场可能已经触底 重点: 众安在线已同意从洛克菲勒财团控股的一家合资企业手中购买上海的两栋写字楼 中国房地产市场长期低迷,但商业地产已初显复苏迹象 梁武仁 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6060.HK)正向中国房地产市场投下信任票,至少在某种程度说是这样。 上周二,这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宣布已签署协议,以14.4亿元从洛克菲勒财团控股的一家合资企业手中,购买位于上海外滩的两栋写字楼。对该公司来说这是一笔巨额支出,几乎相当于它去年底持有的所有现金。 众安在线表示将由内部资源拨付此次收购所需资金,但考虑到其现金持有量仅能勉强覆盖,有关资金筹集计划的更多细节会有助我们了解整体情况。公司表示,将在下周三前支付约5.9亿元,获得其中一栋楼的全部所有权,并在明年5月15日之前支付8.45亿元,获得另一栋楼的全部所有权。 除了耗资巨大之外,此举的时机也很有趣。中国房地产市场长期低迷,从住宅地产开始,蔓延至商业地产。几十年来,为了给新一代提供住房并推动经济增长,政府一直在政策上提供支持,终导致市场出现供应过剩。 商业地产市场的问题略有不同,之前市场上的大量办公空间并不是什么大问题,直到新冠疫情暴发,居家办公的时代到来。当前中国经济放缓,导致问题变得愈发严重,因为很多企业被迫缩小规模,搬到更便宜的办公空间,甚至彻底关闭。 从众安在线的角度看,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表示购买上海的地产并不是为了投资。它说此次收购旨在降低其租赁成本,表明这两栋楼至少有部分用作自己的办公室,而不是纯粹用于赚取租金收入。这笔交易还可以帮助众安在线在当地赢得好感,因为它有助于上海市政府的宏伟规划,让上海成为区域金融科技的中心。 截至去年底,众安在线的上海总部拥有近2000名员工,它在上海确实需要大量办公空间。 物美价廉? 不管购买动机为何,众安在线似乎确实认为商业地产市场可能已经接近触底,现在是锁定一些便宜货的好时机。公司表示,截至2月底,独立评估师对这些房产给出的公允市场价值为14.9亿元,高于其支付的总价。换句话说,它认为这次交易时相当于打了折扣,尽管折扣幅度很小。 在目前的中国房地产市场,这样的折让并不令人意外,相对较小的降价幅度可能表明,随着商业地产的供需逐渐趋于平衡,这类折扣的幅度会变得越来越小。据彭博新闻社报道,就在今年1月,资产管理巨头贝莱德还计划出售上海的两座办公楼,售价拟在2018年12亿元购买价的基础上折价30%。 同样是在2022年,中国各地还受疫情限制,友邦保险在上海的北外滩购得一个写字楼项目90%的股份,按平米计算,价格远低于新加坡房地产公司——凯德集团2018年在附近购入的一个项目。 现在,又有迹象表明,商业地产可能正在复苏。例如,今年前三个月,北京黄金零售地段的租金增长速度是2019年以来最快的。1月和2月,北京商用物业的销售量同比增幅达到两位数,而住宅物业的交易量却继续下降。 这意味着,众安在线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可谓先发制人,目的是避免在商业地产市场走出低迷后,不用支付更多的租金。当然,如果这些项目的价值上涨,公司肯定乐见其成,尽管它当初购买这些楼并非为了投资。 风险在于,如果刚刚出现的复苏被证明并不属实的话,公司可能会被迫减记这两座大楼的价值。这样的发展可能会对公司的资产负债表造成相当严重的打击,因为根据公司签署这笔房地产交易披露的最新关键偿付能力相关指标,公司支付的金额相当于其截至3月底核心资本的80%以上。 根据最新的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公司今年前三个月出现亏损。它没有提供财务业绩的更多细节,但未能在此期间实现盈利,凸显了它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在去年盈利约41亿元之后。 在收购物业的消息公布后,众安在线的股价连续三天上涨,表明投资者或许对这项收购持欢迎态度。但过去一年,该股已跌去逾45%,远高于恒生指数9%的跌幅,目前的市盈率只有4.7倍,只有中国平安(2318.HK; 601318.SH)香港上市股票9倍市盈率的一半。 考虑到在当前环境,购买写字楼在多个方面看起来都相对明智——假设商业地产市场确实很快开始企稳。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6060.HK
高瓴资本正将重心转向全球市场 公司被调查后需再增持隆基股份
这家私募股权公司在没有披露下出售了隆基的股份,应中国证券监管机构要求,高瓴资本需要回购这些股份。 重点: 高瓴因信息披露违规被证监会调查后,已将隆基绿能股份的持股比例恢复至5% 尽管高瓴力图转型全球并刻意摆脱与中国的关联,但它向中国监管机构承诺,将继续在中国投资并增加在当地的资产配置 余特莉 阳歌 在中国庞大的私募股权界这个复杂的行业中,即使是最熟练的操盘手也偶尔百密一疏。高瓴资本就是这种情况。高瓴是一家中国私募股权公司,目前正将自己重新定位为一家更加全球化的基金,但公司近期因违规减持太阳能公司隆基而受到监管部门的严厉批评。 根据隆基上周五提交给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文件,高瓴最近回购了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01012.SH) 的股份,将其持股比例从之前的 4.85% 提高至 5%。高瓴此举是回应中国证监会去年 11 月对其“间接减持”隆基股份但未进行适当披露的立案调查。 像高瓴这样经验丰富的投资者,犯下这样的错误并不常见,或许可以解释监管机构为何展开调查。尤其是在当前中国股市疲软的情况下,任何此类可疑的操作都可能被视为对一家公司缺乏信心的表现。 一家植根中国的基金在当前环境下向全球转型 高瓴由张磊于2005年创立,因投资了一批消费、医疗保健和科技领域的中国公司而知名,例如已成为中国顶级游戏公司的腾讯控股 (0700.HK) 和与阿里巴巴 (BABA.US; 9988.HK) 竞争的中国电子商务公司拼多多 (PDD.US)。已申请在香港上市的百丽时尚以及抗癌药物制造商百济神州 (BGNE.US; 6160.HK; 688235.SH) 也在其投资组合中。 高瓴的失误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尤其是该基金正谋求从中国本土转向成为立足亚洲区域的基金管理公司,并向全球其它市场扩张,以此对冲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带来的不确定性。这种转型对高瓴而言尤其重要,特别是其拥有庞大的美国LP基础,其中大部分是养老基金、捐赠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他们对中国投资环境的担忧正日益增加。 高瓴的网站目前几乎没有提及其在中国的成功投资案例,而只是强调其在美国、新加坡、韩国、加拿大、日本和欧洲等地已有布局。…
601012.SHG
复星一减再减 瘦身还债停不了
经历2022年的流动性危机,复星国际持续“减重瘦身”,最新举措是出售跨国保险公司Ageas股权 重点: 截至去年底,复星总债务占总资本比率为50.4%,较上年下降2.9个百分点 过去两年复星出售资产回笼现金573亿元 李世达 “我们以前在全世界‘探矿’‘开矿’,现在已经有足够的‘好矿’给我们挖,并且在这些领域是有优势的。”复星国际有限公司(0656.HK)董事长郭广昌,今年3月底在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如此说。 不再“找矿”,而要“挖深矿”、“挖好矿”是这家广受瞩目的中国民营集团自2022年以来的核心策略,换句话说,就是要减轻资产、甩掉负债,聚焦具有优势的核心领域。而出售跨国保险公司Ageas最多8.19%股权,就是复星国际减重的最新举措。 复星国际近日公告,向法国巴黎银行(BNP)旗下的法巴人寿(BNP Cardif)出售欧洲保险公司Ageas最多1,540.1万股或8.19%股权,总作价介乎6.26亿至6.7亿欧元(约48.5亿至51.6亿元),所得款项将用于一般资金用途。 复星国际表示,是次出售目标是精简投资组合,聚焦公司核心业务,预计交易将带来税前利润6,000万至6,500万欧元,而复星仍将持有Ageas的195.2万股,持股比例跌至约1.03%。 这是复星国际继1月出售葡萄牙商业银行5.6%股权后,今年第二次出售金融资产。 两年套现573亿 今年1月,复星国际以2.35亿欧元出售葡萄牙商业银行(Millennium bcp)的5.6%股份,仍保留20%以上的股份。随后至今年3月中旬,有消息称复星国际愿意进一步出售剩余的20%股份,约值8.4亿欧元,目前未有进一步消息。 自2022年遭穆迪列入下调观察名单后,复星集团一改“买买买”策略,提出多项“瘦身”计划,持续变卖子公司股权及资产,包括南钢股份、建龙股份、泛亚航运、Ameritrust Group等。2023年全年回笼现金273亿元,加上2022年的300亿元,复星这两年已收回573亿元现金。 尽管出售资产的行动持续,复星确实在减债瘦身的道路上取得成果。 截至2023年末,集团合并报表层面的有息债务为2,119.2亿元,较2022年末降低150亿元,总债务占总资本比率为50.4%,较2022年12月31日下降2.9个百分点。在去年半年报中,复星便已宣布未来12个月已无大额美元债偿付压力。2023年中,标普将复星国际评级展望上调为“稳定”。 不过,虽然集团的中长期债务占总债务比例,由2022年底的53.2%提升到55%。不超过12个月的短期债务也从2022年底的1,062.8亿元减少至953.7亿元,但仍高于集团持有现金924.6亿元。 核心业务渐趋稳定 因此割肉还债还要继续,而郭董从不吝惜出售优质资产。 路透社上月报道,复星国际正考虑出售复星旅文(1992.HK)旗下三亚亚特兰蒂斯大型度假酒店的部分或全部资产,以及核心资产Club Med部分股份。要知道,这两大核心业务去年都创下历史新高,可说是集团重要的“摇钱树”。而复星对此消息既不承认也不否认,但至今尚未有进一步消息。 翻开复星国际2023年年报,去年集团总收入达1,982亿元,同比增长8.6%,股东应占溢利13.8亿元,2022年亏损8.3亿元。旗下四大核心子公司豫园股份、复星医药、复星旅文和复星葡萄牙保险等均收入稳健,对复星营收贡献率占比达72%,核心产业的业务能力显著提升。 花旗本月发布的报告指出,集团资产组合获利能力改善,也带动资产管理部分亏损收窄。 花旗认为大部分负面因素已在股价中反映,将其目标价由7.1元下调至6.3元,维持买入评级。 最重要是活下去 除了频繁出售资产,复星也持续进行战略布局,尤其是在医药与文旅领域。 去年7月,复星医药(2196.HK)与深圳坪山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要在坪山建设“复星医药大湾区总部”,打造复星医药“全球第二总部”。 今年3月,复星医药与深圳市引导基金等其他七方投资人,拟共同出资设立5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复星医药旗下复健资本通过深圳市公开遴选中标,独家管理该基金。…
0656.HK
电子商务
霸总失言百度失血 人性对狼性的反击?
百度公关副总裁璩静在社交平台的出格发言,让百度市值一度缩水120亿元。璩静的狼性发言被舆论痛批缺乏人性,但也有人认为反映了职场现实 重点: 璩静事件爆发后,百度港股美股双双大跌,市值缩水120亿元 在中国,得罪舆论没有好下场 李世达 通常公关的存在是为了化解危机,但离奇的是,中国搜寻引擎巨头百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9888.HK; BIDU.US)的头号公关负责人,却亲手制造了一场危机。 5月初以来,百度副总裁璩静在社交平台上连续发布多条短视频,以「网红」方式进行公关营销,内容形塑她个人强势的管理风格与女强人形象。她在视频中用带有个人情绪的语调,驳斥员工的抱怨,爆出「我不是你家婆,也不是你妈」,「和员工只是僱佣关系,为甚么要考虑员工的家庭」等「金句」。 例如在其中一段影片中,璩静批评一名下属,这名下属抱怨璩静深夜在工作群中发送讯息,提示音此起彼伏,吓得员工家里的孩子哇哇大哭。对此璩静直白地说:「你的孩子哇哇大哭关我甚么事」。 偏偏这些视频选在「劳动节」假期期间发出,自然引起网民众怒。有人称她「冷血、不近人情」,也有人说「可见百度是家甚么样的公司」。特别是璩静自称「百度公关一号位」,有网民形容这简直是「消防队长成了纵火犯」。 负面舆论排山倒海,百度股价应声大跌,其中港股单日下跌2.17%,市值蒸发超60亿港元(55亿元);同日美股收市亦跌2.47%,市值蒸发超9亿美元,两者合计损失超120亿元。 众怒犯不得 在中国,舆论对股价的影响似乎更加显著。 今年3月,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逝世,农夫山泉(9633.HK)突然被指控「忘恩负义」,连其红色系包装设计都被指是「媚日」,连累股价大跌三天,市值缩水320亿港元;去年8月,歌手李玟逝世,其生前参加歌唱节目《中国好声音》受到不公待遇的视频被爆出,节目母公司星空华文(6698.HK)股价两天累跌47%,市值缩水234亿港元;去年3月,因为车展上疑似只向外国人提供冰淇淋,BMW集团(BMW.DE)德国股价便下跌4.3%,市值蒸发30亿欧元,可以说没有一家公司能全身而退。. “996文化"忽视人性 璩静事件也引起官方媒体注意,《青年报》(Youth Daily)在评论中痛批企业冷酷的「狼性文化」,称这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临时性产物。社论称,璩静事件引起的轩然大波,是「人性对狼性文化的反击」。 中国科技业本就有「恶名昭彰」的「996文化」(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周六工作)。2019年马云赞扬「996」是「巨大的福报」曾引发众怒。在中国科技行业快速「内卷」(意指过度压榨自己,极度竞争以取得优势)的现状下,璩静某种程度上说出了大企业赤裸裸的职场现实。 对于许多背负生活压力的「80后」、「90后」而言,接受「996」是无可奈何的妥协。但对没有家庭包袱、注重实现自我的「00后」来说,生活与工作有更明确的边界,他们谢绝加班与「内卷」,更敢于与企业狼性文化切割。 「00后」是否真的能够「整顿职场」犹未可知,但已让璩静的言论更加不受欢迎。人们承认「内卷」或「996」的现实,但痛恨资方理直气壮的说出来。 魏则西事件 此外,百度在网民心中从来都不讨好。特别是2016年发生「魏则西事件」后。 当年仅有22岁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生魏则西,身受「滑膜肉瘤」病痛折磨,他透过百度搜索找到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花费将近20万元医药费后,才发现该院采用的疗法未经审批且无效。不久后魏则西即因病身亡。 魏则西的死引发公众对百度「竞价排名机制」的质疑。最终百度被国家网信办要求整改。 璩静事件让不少人联想到魏则西事件,今次公关一姐要黯然而退,事件才告一段落。百度是中国市占率最高搜寻引擎,却总在负面事件上跌倒。璩静刻薄的嘴脸与百度执行长李彦宏亲切将员工称为「同学」的反差,已让百度这些年在公关上的努力付诸东流。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9888.HK
BIDU.US
速卖通为消费者提供“Choice” 服务 推动阿里国际收入增长
该电子商务巨头的国际业务最新季度收入增长 45%,连续第七个季度实现强劲增长 重点: 阿里国际上,“Choice”服务占速卖通B2C平台整体订单量超过70%,成为主要增长动力 首席执行官蒋凡表示,快速增长的关键是商业模式的升级、供应链布局、产品创新和持续投入 余特莉 阳歌 亚马逊 Prime要留神了。随着推出一年的速卖通Choice 服务成为阿里国际数字商业(简称阿里国际)的主要新增长动力,阿里国际正在全球电子商务领域迅速获得关注。 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集团 (BABA.US; 9988.HK) 的国际子业务的业绩报告显示,其在截至 3 月的最新季度增长快速,连续第七个季度实现强劲增长。该业务已成为母公司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 根据阿里巴巴集团周二发布的最新季度业绩,阿里国际截至 3 月份季度收入,同比增长 45%至 38 亿美元。主要得益于速卖通的稳健订单和收入增长。速卖通是阿里国际的国际零售平台,主要以跨境模式向全球众多市场销售产品。本季度,阿里国际旗下主要平台的总订单量同比增长 20%。 截至 3 月的财年,阿里国际业务的年收入同比增长 46%,达到创纪录的 142 亿美元,占阿里巴巴集团总收入的10% 以上。除了速卖通,阿里国际其他主要资产还包括专注于东南亚的 Lazada,以及专注于欧洲和中东市场的土耳其电商平台 Trendyol。 阿里国际首席执行官蒋凡表示:“阿里国际能够实现快速、高质量的增长,得益于我们注重升级商业模式和供应链布局、产品创新以及对重点市场的持续投入。” 公司表示,将增加对重点市场的投资,以改善客户体验、扩大客户群并巩固市场地位。 在众多资产中,速卖通已成为公司最触目的业务之一。阿里巴巴于 2010 年推出了这个B2C电商平台,其服务目前覆盖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通过收购获得的 Lazada 和 Trendyol 之外,公司还运营专注于南亚的 Daraz。 除了这些 B2C 平台外,阿里国际还运营着 B2B 电商平台 Alibaba.com,这是阿里巴巴 于1999 年成立时开展的首个业务。 去年 3 月,总部位于杭州的阿里巴巴宣布重组为六个独立业务集团,即中国国内电商、国际电商、云计算、物流、大文娱以及本地服务。此后,阿里国际组建了自己的管理团队和董事会,让其能够制定自己的战略,以期在国际电商领域获得更大的份额,并与 Temu 和 Shein 等本土同行展开竞争。 速卖通成耀目之星 在最新一个季度,阿里国际旗下各 B2C 零售平台的收入同比增长 56%,达到 30.9 亿美元,占该部门总收入的81% 以上。公司没有对不同平台的收入进行细分,但强调速卖通是表现最亮眼的,其 Choice 服务近期取得了显著增长。 Choice于去年 3 月推出,为买家从众多类别中挑选实惠的产品,不需要会员资格。公司表示,Choice在提升整体客户体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其迅速扩大速卖通的客户群和购物频率。推出仅一年后,截至 4 月Choice 的订单占速卖通总订单达 70% 以上。 带有 Choice 标签的商品可享受一系列优惠,在覆盖的 50 多个市场中,大多数地区也可获免费送货服务。截至2023 年 12 月,Choice 还在 20 多个国家或地区提供免费退货服务,其中 23 个提供送货保证,在比利时、荷兰、西班牙和英国等一些国家或地区,订单最快可在五天内完成。Choice 还为部分商品提供更高的折扣。 本季度,速卖通加强与阿里巴巴集团物流业务菜鸟的合作,利用包机和菜鸟的海外仓库,提供更快的配送服务。基于这个优势,速卖通的5 至 10 天内送达的订单数量,较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 抓住最新的发展机遇,速卖通加大了营销投入,利用不同方法来加大品牌的知名度,其中包括邀请网红参与其在英国的新直播社群,以及任命名人担任中东和韩国的形象大使。 平台还成为将于德国举行的2024 年欧洲杯的独家电商平台赞助商,在 6 月 14 日开始、为期一个月的赛事期间,会投放数百万欧元用于提供折扣优惠和加大客户的粘度。 在阿里国际的其他平台中,Trendyol 继续实现双位数的订单增长,并进一步拓展其在海湾地区的跨境业务,目前已成为该区下载量最高的电商应用程序。本季度,Trendyol 还进行了额外投资,以扩大其商品类别并改善配送服务。 Lazada 继续致力于提高运营效率。由于变现增加和运营优化,平台本季度的单笔亏损大幅收窄。 由于跨境增值服务的增长,阿里巴巴国际站本季度的营收增长 11%,至 7.16 亿美元。 阿里国际本季度经调整后的息税摊销前利润 (EBITA) ,从去年同期的 3 亿美元亏损扩大至 5.66 亿美元亏损,主要是公司在本季度进一步加大对Choice的投入并支持 Trendyol 的扩张。 蒋凡在阿里巴巴集团财报电话会议上补充:“阿里国际的业务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我们会努力通过提供完善、更好的商品供给和服务,获取有质量的增长。同时,我们会专注于经营效率提升,包括部分业务持续的亏损收敛,以更高效的投入,继续在全球各个市场积极拓展。” 去年 11 月,阿里巴巴集团对其分拆计划作出了改变,搁置分拆云业务,并不再为盒马生鲜作出上市安排。鉴于目前的市场情绪,而近期境外上市的中国股票出现反弹,阿里国际是否会继续自己的融资计划仍然有待观察。母公司阿里巴巴集团还刚宣布,正积极准备在 8 月底前,将香港上市地位升级为主要上市地位,让中国投资者更容易投资其股票,从而提高其流动性。…
9988.HK
BABA.US
叮咚买菜弃小攻大 再录季度盈利
退出小市场,专注大城市后,这家中国领先的生鲜电商在第一季度恢复增长 重点: 一季度叮咚买菜的收入小幅增长,结束了一年多的萎缩状态 公司录得上市以来第二个季度净利润,并表示预计今年收入和利润都将“同比大幅增长” 阳歌 是生鲜故事还是科技公司? 说到中国领先的生鲜电商叮咚(开曼)有限公司(DDL.US)时,投资者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公司周一发布财报称,在经历了一年的收缩后,今年一季度收入恢复增长,并实现自2021年上市以来的第二次GAAP的盈利。尽管如此,公司的股价在业绩公布后还是下跌16%,显示投资者的期待远不止于此。 我们应指出,即使经历了这一轮抛售,在近期海外上市中概股普遍上涨的带动下,该股今年迄今仍上涨21%,较1月的低点上涨了67%。尽管如此,叮咚买菜18倍的远期市盈率,跟体量更大的美国生鲜巨头克罗格(KR.US)一样,但落后于沃尔玛(WMT.US)的25倍。 关键是,叮咚买菜是一家生鲜杂货销售商,由于难以在竞争对手之间做到产品差异化,因此这一行的利润微薄且竞争激烈。叮咚买菜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指出,降低配送成本存在困难,这是它主要的支出之一,而它正在取得一些进展的一个领域是,削减供应链中大量环节涉及的中间商。 叮咚买菜也承认最好把重点放在更大、更富裕的城市,那里的消费者不那么注重成本。该公司从去年开始退出亏损巨大的小市场,导致全年收入萎缩。 随着从小市场撤出的影响逐渐减弱,公司表示预计今年将重返增长轨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梁昌霖在公司的业绩公告中表示:“我们上调了对净利润和规模的预期,预计二季度和今年都将同比大幅增长。”梁昌霖没有细说“规模”的意思,不过他指的可能是收入。 叮咚买菜还一直在尝试通过增加自有品牌来提高利润率,这些产品的利润率往往更高,是它能够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少许领域之一。但在最新业绩中它几乎没有提及这些努力,首席财务官王松仅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指出,“积极致力于提高我们的自有品牌产品开发能力”。 那么,这家公司在投资者眼中处于什么位置呢? 尽管最近市场普遍看好在美国上市的中国股票,但分析机构对叮咚买菜的看法明显还是好坏参半。雅虎财经调查的九家机构中,只有五家给出了“买入”或“强力买入”的评级,其他四家给出的评级为“持有”或“表现不佳”。但它们给出的平均目标价为2.65美元,意味该股较最新收盘价1.82美元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言归正传,我们来仔细看看该公司显得相对稳健的最新财务数据。首先,商品交易总额(GMV)增长1.4%,达到55.3亿元,而一季度同店GMV更是同比增长4.4%。公司提到2023年前两个月仍受疫情影响,并指出今年3月GMV同比增长6.5%,3月是一年前消费模式恢复正常后,更适合作为参照对象的第一个月。 收入增长 随着GMV的提升,叮咚买菜在一季度实现了营收从上年同期的50亿元小幅增长至50.2亿元。在此之前,公司上一次报告类似的同比收入增长是在2022年第四季度,当时它还没有开始“瘦身”。 总部位于上海的叮咚买菜在华东地区(包括上海以及临近的浙江、江苏两省)实现了盈利。公司指出,三月份这三个地方每个站点的订单量都出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同时也指出,在南方城市广州和深圳,以及北京市场,亏损都在“快速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市场,前竞争对手每日优鲜(MFLTY.US)倒闭,它因而受益,每日优鲜曾在首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这里也是它的总部所在地。叮当买菜也面临着来自领先的外卖配送公司美团(3690.HK)和电商巨头拼多多(PDD.US)的竞争,不过这两家公司都更专注于三四线城市的市场。 叮咚买菜表示,最近一个季度的运营成本和支出基本持平,为50.5亿元,上年同期为50.4亿元。公司在该季度的履约开支同比下降3.9%,占总收入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23.9%降至22.8%,主要得益于订单规模的扩大。不过,销售和营销及一般和行政费用增长超过20%,抵消了履约开支的下降。 重要的是,公司连续第六个季度实现非GAAP(不包括与员工股票薪酬相关的成本)盈利。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还公布了自2021年上市以来的第二次GAAP的盈利1,230万元,扭转了去年亏损5,240万元的局面。 公司还表示财务状况相当稳健,指出一季度实现了现金流为正数,这是它连续第三个季度实现运营现金净流入。 公司此前曾表示,预计“二季度和今年”在“规模”和净利润方面都将实现可观的同比增长”,对此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接受雅虎财经调查的分析机构,对此并未抱持太大期望,至少在营收增长方面是如此。它们预测二季度的营收增幅仅为2%,全年为4.3%。 在未来几周,这些预测很可能会有上调,甚至评级也会上调。总言之,叮咚买菜似乎正在集中精力,专注于能够盈利的大城市,并通过更直接地控制供应链来提高效率。归根结底,它始终是一家生鲜运营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能成为庞大的中国生鲜市场的领导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DDL.US
宝尊能否弯道超前仍待时间验证
这家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表示,“转型旅程”正迎来转机 重点 收购Gap中国后,宝尊电商去年营收增长5%,Gap中国占其全年总销售额的14% 去年公司原来的电商业务产品销售额下降21%,电商服务收入也下滑5% 谭英 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之一,宝尊电商有限公司(BZUN.US, 9991.HK)在过去一年一直在进行重大转型,收购品牌并投资新的离岸业务,以便实现多元化发展。但这家大股东包括电商巨头阿里巴巴(BABA.US;9988.HK)的公司,究竟发生了什么? 上周宝尊电商发布2023年年报,并宣布两项高管变动,给出了一些新的暗示。祝燕洁被任命为公司新任首席财务官,接替前任于钧瑞,于钧瑞则将专注于宝尊电商总裁的职责。两人都是四年前加入公司,最新变动似是为了让于钧瑞有更多时间,专注重振宝尊核心的电子商务服务业务。 消息公布后的第二天,宝尊电商在香港挂牌的股价下跌了4%,这是投资者对该公司正在进行的转型不感兴趣的最新证据。公司此前在3月公布了2023年的财务业绩,意味最新的下滑可能是对高管变动和年报中新细节的回应。公司在纳斯达克挂牌的股票,在过去52周已下跌40%以上。 年报揭示了宝尊电商的最新想法。在国内,已推出一年的品牌管理业务正在转向两个新方向,而在国外,它也正在向南,即东南亚扩张。去年,公司收购了Gap(GPS.US)中国业务,并在几个月后与私营品牌管理公司Authentic Brands Group成立了持股51%的合资企业,这已成为公司两项全新的品牌相关业务,即宝尊品牌管理(BBM)和宝尊国际(BZI)。 宝尊电商仍然是公司在国内的品牌管理业务的核心,为各品牌提供后端电商供应链管理服务。宝尊国际也在国际上做同样的事情,最初是在东南亚。首席执行官仇文彬在公司3月份的最新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Gap中国处于宝尊品牌管理的核心位置,随着公司致力于将该连锁重塑为更高端的品牌,Gap中国经营亏损大幅收窄。 “品牌管理转型第一年即显现积极成果,为未来的增长和成功奠定坚实基础,”仇文彬说。“宝尊品牌管理是宝尊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组成部分。宝尊国际是公司的长期发展机遇,我们将持续构建业务基础设施。” 不起眼的数字 虽然这个愿景在理论上听起来不错,但实际数据并不太起眼。宝尊电商2023年的年收入仅增长5%至88亿元,其中包括来自Gap中国的13亿元。公司为其他品牌提供电商服务的核心业务下降了5%,至55亿元,而通过电商销售产品的收入下降了21%,至20亿元。 在产品销售类别方面,家电销售收入下降了29%,电子产品销售收入下降了56%,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消费者避免购买大件商品的疲软情绪。 公司全年亏损2.78亿元,较2022年的6.53亿元亏损有所收窄。公司的品牌管理部门(主要包括Gap中国业务)全年调整后营业亏损1.88亿元。该连锁店在被收购前关闭了86家门店,宝尊电商继承了连锁店的经营亏损。 宝尊电商转型正值中国电子商务领域发生痛苦变化之际,经过多年的强劲增长,行业正显示出成熟的迹象。国内,从阿里巴巴的天猫到腾讯的微信视频号等主要平台,都在努力应对疲软的消费者信心。曾经是宝尊电商主要客户群之一的国外奢侈品牌,也面临着来自本土奢侈品牌的新竞争。 2007年,宝尊电商始于一个聪明的想法,为希望利用当时中国日渐兴起的电商浪潮的知名外国品牌提供后台服务。公司核心的电商服务业务的主要合作伙伴是阿里巴巴,它拥有宝尊电商14.4%的股份。对阿里巴巴的依赖最终成为了一种负担,限制了宝尊电商的增长机会,它后来开始通过为品牌合作伙伴提供跨平台的电商服务来实现多元化发展。 那么,目前情况如何?从年报看,宝尊电商通过推出“创业内容商业中心”,以及收购抖音的头部合作伙伴洛氪迅,来应对抖音在国内电商生态系统中的颠覆性影响。 宝尊品牌管理已从70余个历史运营系统整合为单一综合运营平台,将是该部门未来发展的基础。宝尊努力摆脱与Gap门店相关的折扣品牌形象,实施“扎根中国、服务中国”的全新品牌策略。 宝尊国际最初的主打品牌是Authentic Brands旗下的Hunter品牌,宝尊拥有该品牌在大中华区和东南亚市场的知识产权。宝尊国际已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菲律宾、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有150 名员工。公司计划今年将以户外服装和橡胶靴闻名的Hunter品牌引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仇文彬表示,宝尊国际与日本的本田汽车建立了类似的合作关系,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在新马市场推出,并补充说双方将同时在线上和线下开展合作。 宝尊目前的市销率(P/S)为0.13倍,与国内竞争对手微盟集团(2013.HK)相比显得相当低迷,后者的市销率有1.38倍。全球同行Salesforce(CRM.US)和Shopify(SHOP.US)的市销率都要高得多,分别为7.81倍和13.58倍。宝尊电商低迷的估值可能解释了为什么雅虎财经调查的七家分析机构中,有六家对其给出了“强烈买入”或“买入”的评级。至少一家券商,即大和资本最近将该股评级调高为“买入”。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9991.HK
BZUN.US
基础建设/资源
曹操出行成败全系聚合平台
为抗衡网约车市场“一家独大”格局,曹操出行借力其他平台增加下单量,有抱团取暖的用意,但必须小心“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重点: 过去三年,曹操出行收入虽呈增长趋势,但仍未录得利润,去年度亏损及经调整亏损分別为19.81亿元及9.66亿元 由之前的超过一半订单來自自营管道,转变为超过七成收入來自于第三方聚合平台 罗小芹 中国网约车三甲选手曹操出行有限公司刚于4月底递表申请来港上市。这个总部位于苏州的网约车平台,背后有吉利集团做靠山,近年借力第三方聚合平台,在竞争失衡的共享出行市场,希望闯出一片天,成为继滴滴出行(DIDIY.US)后,同一赛道上最瞩目的IPO。 曹操出行成立于2015年,大股东李书福通过吉利控股和浙江济底持股达83.87%,主要经营网约车出行服务,业务覆盖全国51个城市。有别于同行普遍使用私家车作为网约车运营车服务,该公司近年布局专为用于共享出行而设计的定制车和车服解决方案,截至2023年底,在24个城市拥有一支约31,000辆车的定制车车队,为全国最大。 行业排名第三 根据初步招股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平台交易总额(GTV)计,曹操出行过去三年均跻身中国前三大网约车平台。以2023年为例,GTV约122.1亿元,按年增长37.5%,市占率为4.78%,排行第三;当中定制车贡献GTV约24.58亿元,占比由2022年的5.3%,大幅上升至20.1%。同年,市场最大参与者滴滴出行的GTV为1,924亿元,市占率达75.4%。 收入方面,于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分别为71.53亿元、76.31亿元及106.7亿元;在扣除出行服务的司机收入及补贴、折旧费用及车服成本等后,年度亏损为30.1亿元、20.1亿元及19.8亿元,若按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过去三年经调整亏损分别为29.6亿元、16.5亿元及9.7亿元。期内毛利率则由2021年的负24.4%,提升至2023财年的正5.8%。 曹操出行解释,收入于2022年按年仅增长6.68%,主要是受新冠疫情拖累;而2023年按年大幅增长39.8%,除了受益于后疫情时代共享出行快速复苏,公司采取新策略,从第三方聚合平台获得更多用户流量,并凭借扩大定制车车队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两者均有很大贡献。 与滴滴出行于2021年下架整改前“一家独大”的格局不同,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近年通过地图、导航及本地服务等各种软件应用,作为聚合平台引流的网约车订单,占网约车总订单比例,由2018年的3.5%增至2023年的30%,以往尝过烧钱抢市场的曹操出行,也顺势接入了高德、滴滴、美团、腾讯等多家聚合平台。 三年间,来自聚合平台的订单的GTV,分别为39亿元、44亿元及89亿元,占同期总GTV的43.8%、49.9%及73.2%;总获客成本占总GTV的百分比则由2021年的23.6%下降至18.1%。 曹操出行由之前的超过一半订单来自自营管道,转变为超过七成收入来自于第三方聚合平台。成功藉战略同盟获取更多高性价比流量,并减少在推广、广告及客户推荐补贴方面的投入。但凡事有利必有弊,期内支付予第三方聚合平台的佣金,也由2021年的2.77亿元,飙升逾1.4倍至2023年的6.67亿元,占销售及营销开支百分比,由54.7%上升至79.7%。 网约车量近饱和 与吉利汽车(0175.HK)的密切关系,让曹操出行可深度参与定制车的设计过程,按照乘客及司机需求度身定制,如提高车辆的耐用性、可维修性及采用创新的换电架构,并设置智能座舱功能等。吉利生态系统中不断扩大的换电站以及汽车维修店网络,也为平台司机提供了一套强大的车辆服务解决方案,间接优化车辆的总拥有成本(TCO)。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曹操出行已推出的两款定制车枫叶80V及曹操60,预计TCO分别为每公里0.53元及0.47元,与具有电池更换功能的典型纯电动车相比,分别减少了32%至40%。 然而,值得留意的是中国共享出行服务市场规模,在去年已增至2,821亿元。近两年由于经济增长放缓,网约车用户规模已基本趋于稳定;但网约车司机数量却持续增长,去年多个城市发出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提醒网约车数量已饱和,行业景气情况逼近警戒红线,更有城市暂停受理网约车经营许可及车辆运输证核发业务。 此外,由于聚合平台增加了交易环节,造成订单被层层转卖,实际抽成比例大幅增加,影响到网约车司机的平均收入。2023年4月,交通运输部出台了新政策,要求平台方保障从业人员合理劳动报酬水平;降低平台过高的抽成比例或者会员费上限。新政策出台后 ,大部分自营平台和聚合平台均降低佣金,恐怕会进一步削弱平台盈利能力,带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风险。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天齐锂业首季巨亏 惹深交所高度关注
这家国内锂矿龙头企业,H股股价在过去一年大跌约四成 重点︰ 天齐锂业表示今年一季度亏损介乎36亿至43亿元之间,比去年四季度扩大349%至437%后,惹来深交所高度关注,要求公司书面解释 市场关注天齐锂业作为第二大股东的智利SQM的税务争议,以及与智利国家铜业签署的谅解备忘录(MoU)对公司的影响 欧美美 市场万万没想到的是,中国锂矿龙头企业天齐锂业股份有限公司(9696.HK; 002466.SZ)今年一季度居然爆雷,会录得36亿元至43亿元的巨额亏损,远差于去年同期录得的48.75亿元净利润。 这份震惊市场的盈利预警于4月23日晚上刊登,天齐锂业的A股翌日开盘便一度跌停,H股更单日暴泻约19%,更同时引发同业赣锋锂业(1772.HK; 002460.SZ)和盛新锂能(002240.SZ)同日下挫。 天齐锂业在去年四季度已亏损8.01亿元,今年一季度的亏损比去年四季度大幅扩大349%至437%,难怪惹来市场及监管机构高度关注。根据天齐锂业在盈警通告中解释,主要是受到锂产品市场波动影响、锂产品销售价格同比大幅下降,导致锂产品毛利减少。 其次是公司作为第二大股东的联营公司智利化工矿业公司(SQM)基于最新裁决情况重新审视所有税务争议金额的会计处理,并预计可能将减少其2024年一季度的净利润约11亿美元,直接导致天齐锂业对SQM的投资收益大幅下降。 这些解释不但无法满足投资者,更触动了深交所的神经。深交所立即向天齐锂业发出关注函,要求结合业务开展情况、产品产销量、产品价格等量化分析首季亏损比去年四季度大幅增加的原因,还有联营公司SQM税务争议裁决的具体情况及后续进展情况等。 4月27日,天齐锂业用了11页回复深交所关注。公司称首季度生产经营正常,累计销售锂盐产品16,739吨,环比增长20.49%,同比增长约109%,但是锂矿销量环比大跌26.8%,首季度只有143,488吨,再加上同期国际锂价大跌,令公司整体收入比去年四季度下跌63.61%,只有25.85亿元。 锂价持续下跌 天齐锂业在回复中引用了上海有色网(SMM)的电池级碳酸锂和锂精矿市场价格走势图,电池级碳酸锂由去年四季度初期的每吨16.9万元,大幅下跌至今年一季度后期约10.98万元,跌幅达35%;至于锂精矿的市场价格在期内跌幅更高达57%,由每吨2,560美元,跌至1,099美元,所以公司首季电池级碳酸锂销售均价环比下跌约35%,锂精矿销售生价环比跌约70%。至于该跌幅比市场大,是因为受到公司间接持股的Windfield Holdings Pty Ltd(文菲尔德)定价周期缩短影响。 至于联营公司SQM税务争议裁决问题,天齐锂业解释称,根据SQM披露的2023年财务报告,预计SQM一季度净利润减少约11亿美元,金额是覆盖了从2012至2023纳税年度期间所有有争议的矿业税费用。公司经过多轮沟通后,了解到SQM较大可能在一季度进行会计调整,按天齐锂业持股22.16%计算,应分担净利润影响约17亿元。 为什么市场及监管机构都如此关注SQM呢?因为SQM或是天齐锂业目前潜在的最大风险。 2018年,天齐锂业豪花40.66亿美元收购总部位于智利圣地牙亚哥的SQM 23.77%股权,目前持股约22.16%股权,是第二大股东。SQM拥有2023年全球在产锂盐湖产量最高的智利阿塔卡马盐湖的采矿经营权。 根据天齐锂业去年年报,公司收到SQM分红折合约22.76亿元,本应是天齐锂业的“钱包”。然而去年底杀出了“程咬金”,智利国家铜业(Codelco)与SQM就2025年至2060年期间阿塔卡马盐湖的运营及开发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谅解备忘录(MoU),双方成立合营公司,以可持续的方式在阿塔卡马盐湖生产锂产品并销售,SQM将拥有合营公司50%减1股的股权,智利国家铜业拥有50%加1股的股权,这为投资天齐锂业的投资者带来潜在不确定性,如果SQM和智利国家铜业未来真的合作,很大机会影响SQM对天齐锂业的分红。 对此深交所表达了高度关注,要求天齐锂业说明应对措施和提示相关风险。天齐锂业也坦白了风险,称就目前的MoU及相关内容而言,SQM在阿塔卡马盐湖的开采经营权有望从2030年到期延长至2060年,但到2031年之后,阿塔卡马盐湖的核心锂业务将由智利国家铜业控股。 但是,因为SQM与智利国家铜业签署的MoU并不具法律约束力,双方的谈判仍在进行,所以天齐锂业现阶段暂无法对事件的影响进行充分的考虑和评估,也无法判断会否影响SQM的收益,公司已两度要求召开股东会以获取更详细信息,并将持续关注相关MoU的进展。 投行大和及摩根士丹利对天齐锂业首季度业绩均感到失望,前者认为天齐锂业首季经调整亏损远逊预期,重申“跑输大市”评级;至于摩根士丹利认为,过往落后的定价机制对公司锂产品毛利率仍有滞后影响,或造成减值亏损,但仍给予“增持”评级,H股目标价52港元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9966.HK
002466.SHE
从赚30亿到蚀1亿 亚洲水泥未见曙光
受房地产市场疲弱影响,水泥价格持续低走,亚洲水泥首季度按年转盈为亏 重点: 亚洲水泥发盈警,首季蚀近1.3亿元 水泥价格不断下调,暂时未见可扭转颓势 刘智恒 2019年时,亚洲水泥(中国)控股公司(0743.HK)盈利高达31.5亿元(4.44亿美元),一度风光不已。但高光时刻一瞬即逝,及后四年业绩直往下走,2020至2022年,分别赚26.7亿元、17.7亿元及4.2亿元,去年更跌至仅赚1.06亿元。 今年首季,情况更显严峻,集团近日发盈警,首季度将录得亏损近1.3亿元,去年同期有盈利4,070万元,究竟发生什么问题,让一家年赚数十亿的企业,竟然日走下坡,甚至变成亏损。 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亚洲水泥,属台资企业,在当地甚具规模,至2000年于内地开展业务,2004年正式注册成立亚洲水泥(中国),主要业务为生产及销售水泥、混凝土及相关产品,2008年在香港上市。公司目前有15条生产线,日产约3,000到6,000吨,年产能可达3,500万吨。 需求萎缩竞争激烈 业绩从亮丽到黯淡,集团解释全因产品价格下跌。所谓产品,其实就是水泥,而水泥价近几年持续下滑,主因是房地产市场不振,销售未见起色,民营房企负债累累,导致新项目日渐减少,在建的楼盘又因资金问题停滞不前。作为建屋主要材料的水泥,在需求疲弱下,价格当然往下走,水泥企业首当其冲受严重打击。 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9%,但房地产开发投资却下降9.6%。 综合国家统计局及数字水泥网数据,去年全国水泥产量20.2亿吨,同比下降0.7%,预计水泥行业利润约320亿元,同比下降达五成五。 面对房企的需求大幅减少,水泥企业为抢生意,只好打出最后一张牌,就是“降价”。亚洲水泥公布2023年业绩时,就此困局解释得十分清楚:“地产行业处于深度调整阶段,对水泥需求的拖累非常明显,总量呈下降趋势。在此环境,各地水泥企业均不希望丢失市场份额,价格竞争激烈, 促使水泥价格底部震荡运行,行业利润萎缩。” 需求疲弱迭加行业降价抢客,水泥价格拾级而下,据中国水泥协会的数字水泥网统计,2023年全国水泥成交价,每吨平均为394元,同比下跌15%,价格处于六年最低水平。 行业前景阴霾密布 谈到行业前景,全看房地产能否复苏,但今年开首几个月内房公告的销售数据仍然不乐观。同时,内房企业债务问题尚未看到丝毫曙光,反之愈来愈多房企被债权人申请清盘,重组个案浪接浪,个别如中国恒大(3333.HK)更已被判清盘。 近日连内资银行亦按耐不住,开始向内房企业施加压力,如建银亚洲申请将世茂集团(0813.HK)清盘,涉及资金15.8亿港元。在此情况,寄望今年民营房企开展项目似乎不切实际,市场对水泥的需求将持续减弱,暂难见到水泥价格可收复失地。 需求持续减弱,未来水泥企业或许要大幅减产,当水泥供应减低时,或可将价格稳定下来;但别忘记,这样无可避免会拖低了销量,影响水泥企业的收入。 祸不单行的是,前几年兴建的水泥厂陆续建成投产,供应似乎难以短期减低。亚洲水泥估计,今年市场仍有新增产能投放,行业高库存状况很可能持续,水泥价将继续呈底部震荡。即使海螺水泥(0914.HK)亦预计,今年水泥价格行情将持续震荡走势。 市场另一担心是成本问题,特别是煤价走向。去年煤价虽然逐渐回落至每吨900至1,200元水平,但仍处于历史高位,今年二月国务院通过《煤矿安全生产条例》,未来监管将进一步趋严,煤炭供应端可能出现一定收紧,煤价存在上行态势,再而推高水泥生产成本。 水泥企业将陷亏损 综而论之,市场对今年水泥价格不寄厚望,即使价格能稳定下来,销售也将持续在低位徘徊,水泥企业前景难有转机,甚至有可能陷入亏损状况, 面对严峻的前景,几家龙头企业的市盈率也在低水平,海螺水泥只有7.8倍、华润建材(1313.HK)10.3倍,中国建材(3323)更只有5.4倍,相对来说,亚洲水泥的市盈率为24.5倍,确实不便宜。 事实上,除了亚洲水泥外,中国建材亦发盈警,预期首季度股东应占亏损达13亿元。可以预计,今年水泥企业别说要赚钱,不亏损已属万幸,若年内情况未改善而全年录得亏损,或许连市盈率也不用提了。对于水泥股,暂时还是少沾手为妙。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0743.HK
亿航智能求财若渴 计划集资1亿美元
这家自动驾驶飞行器制造商正寻求通过公开发行新股,筹集最高1亿美元的资金 重点: 亿航智能表示计划在纽约发行高达1亿美元的新股,金额是2019年IPO时所筹集资金的一倍多 公司离旗下自动驾驶飞行器的商业化越来越近,包括不久前获监管机构发证,允许大规模生产旗下一款旗舰产品 梁武仁 亿航控股有限公司(EH.US)正准备加油,这似乎是起飞前最后的滑行动作。 上周五提交给证券交易所的一份文件中,这家自动驾驶飞行器制造商公布通过公开发行美国存托股票(ADS),最高筹集1亿美元资金。对于公司来说,这个金额相当大,是截至去年底其现金持有量的三倍多。也是它2019年IPO时所筹资金数额的一倍多,几乎相当于当前市值的十分之一。 亿航智能销售无人驾驶飞行器的监管障碍尚未完全清除,这意味公司仍依赖外部资金来维持亏损业务。但公司距离将产品推向市场又近了一步,包括去年10月旗下一款主要产品,获得中国航空监管机构颁发的“型号合格证”,从而扫清了一个关键障碍。在接近终点线之际,公司似乎认为现在是从投资者那里筹集一大笔资金的好时机,资金用于在不久将来对其产品进行量产。 毕竟,尽管最近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亿航智能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实现利润以维持自身运营。因此,公司似乎正在趁热打铁,利用积极的投资者情绪筹集新资金。 亿航智能对融资并不陌生,自2014年成立以来,它一直通过融资来为亏损业务提供资金。不到一年前,公司向以韩国音乐制作人李秀满(Lee Soo Man)为首的一批投资者,定向增发了总值2,300万美元的股票。李秀满是著名的韩国流行音乐唱片公司SM娱乐(041510.KS)的创始人。 在进行这些筹款行动的同时,亿航智能继续达成飞行器商业化所需的更多要求。继大约六个月前获得“型号合格证”后,本月早些时候,公司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系统生产许可证。这张生产许可证允许亿航智能量产EH216-S。使得它向已下订单的公司交付飞行器又近了一步,其中很多订单取决于公司获得必需的监管批准。 由于交付的EH216系列产品增加,亿航智能去年的收入较2022年增长165%,达到1.17亿元。2023年,该公司飞行器出货量为52架,截至年底总交付量达到237架,其中大部分是EH216-S。 亿航智能目前交付的飞行器,大部分试运营于全国各地旅游景区。但公司也在慢慢增加海外订单。2021年在韩国和印度尼西亚取得首批海外合同后,截至去年底,公司已将国际客户群扩大到10个国家,包括日本、巴西、哥伦比亚、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尽管如此,销往中国境外的飞行器总数仍微不足道。 亏损收窄 尽管亿航智能的收入大幅增长,但去年净亏损仅小幅收窄8%,因为它的运营支出继续远超有限的收入基础。但实际运营现金损失几乎减半,降至约1,200万美元,因为去年的净亏损很大一部分来自非现金支出。 一旦飞行器开始实现商业化,并且收入增长开始加速的话,公司的财务状况可能会进一步改善。Seeking Alpha安排的分析师一致认为,亿航智能今年的收入预计将增长两倍以上,明年将增长一倍以上。最重要的是,分析师预计该公司将于2025年开始盈利。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看好亿航智能。去年11月,公司遭到兴登堡研究公司的做空攻击。这家美国公司专门对涉嫌误导投资者的公司进行鉴证研究,最出名的或许是2020年针对美国电动卡车制造商Nikola Corp.的行动。当时,兴登堡指责Nikola公司在技术能力方面存在欺骗行为,最终导致监管机构对其进行调查,公司创始人辞职。 至于亿航智能,兴登堡研究公司声称,该公司备受推崇的EH216-S型号合格证中包含许多飞行限制,但它并未向投资者充分披露。这些限制使该飞行器的许多潜在商业用途无法实现,包括在人口稠密地区和共享空域飞行,这需要花10亿美元重新设计,并且需要完全不同类型的证书来解决。兴登堡甚至表示,亿航智能超过90%的订单洽商,最终都未能达致。 亿航智能发表了一份比较简短的声明,称该报告包含“不实陈述和误解”,表明了兴登堡对公司行业和业务运营的“粗浅及不完整的了解”。投资者似乎对这份报告不以为然,亿航智能的股价下跌了几天就反弹了。 亿航智能当前股价较IPO价格上涨了逾三分之一,在过去两年大多数股票都下跌的环境下,对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来说绝非易事。由于收入有限,公司目前的市销率 (P/S)高达63倍,不过如果未来两年实现分析师预测的收入增长,市销率将大幅下降。 鉴于亿航智能似乎已经非常接近商业化,它可能会毫不费力地获得现在所需的新资金。这可能会为该公司提供足够的燃料来维持运营,直到它的自动驾驶飞行器大规模上天。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EH.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