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Kong’s Café de Coral takes go-slow approach to Mainland dining market

大家樂的神州夢仍然遙遠

香港快餐龍頭大家樂發盈喜,預告將迎來一份亮麗業績 重點: 大家樂預告2024財年盈利3.3億港元,較對上財年上升兩倍 大灣區業務表現理想,同店銷售增長強勁   劉智恒 香港經濟疲弱,自由行的旅客質及量均大不如前,港人又持續北上消費,本地飲食業叫苦連天,頻頻呼籲政府出手振興旅業。想不到在此困境下,本地快餐店龍頭一哥大家樂集團有限公司(0341.HK)卻在近日發出盈喜,展現出優秀企業穿越周期的能力。 大家樂的公告預示截至3月底止的2024財年股東應佔溢利約3.3億港元(3.06億元),2023財年為1.1億港元,那時更有政府的4,090萬港元疫情資助,足見集團去財年的復蘇力度強勁。盈喜發出後,兩天股價急升10%至8.93港元。 集團表示,香港兩地業務均取得理想成績,本地業務因加強品牌推廣及營銷活動而受惠,加上成本控制得宜及生產力提升,賦以數碼化與自動化,利潤率得到改善。 北上發展遇挫折 大家樂指出,中國內地業務的表現特別理想,同店銷售增長強勁、利潤率亦穩健,期內新開門店數量創新高,並已在大灣區建立穩固的基礎。 集團未具體透露內地增長情況,相信要待下月發布的業績才可深入了解。不過,中期業績已披露了一點蛛絲馬跡,上半財年內地業務收入增加13%至7.75億港元,當中華南區的快餐業務更增長21%至6.88億港元,同店銷售增幅達到11%。 毫無疑問,大家樂在香港的發展已達或接近飽和,要進一步拓展,北望神州是不二之選,業務能否再上一層樓,中國市場至為關鍵,畢竟香港市場只有區區七百萬人口。 中國市場雖大,飲食業卻是一片殺戮戰場,即使去年大家樂在內地發展有一定增長,亦未必代表未來可持續理想。早在三十年前,大家樂已踏足神州大地,92年在深圳開設首家分店,但那年代內地人生活水平不高,內地城市未必處處能負擔大家樂的消費,集團發展較緩慢。 到2003年時內地經濟日漸向上,大家樂加強力度出擊,陸續在北京、上海及天津開設分店。然而發展並不順利,2017更全線撤離華東,結束區內11家分店,專心在華南一帶發展。2019年又夥同8家內房企業,合作在開發商的項目發展飲食,豈料疫情爆發,加上房地產市場急轉直下,計劃又受挫。截至去年9月,大家樂在內地只有160家分店,三十年過去,分店不足兩百間,相對於麥當勞(MCD.US)的5,500多間及肯德基的逾萬家店鋪,顯得相形見拙。 港式快餐水土不服 香港快餐在內地的發展,很明顯有點水土不服,當年華東區要全線結業,一大原因是未能迎合當地人口味,菜式也不合當地人脾胃。內地人對重慶麻辣火煱、螺絲粉、酸辣粉及燒烤等重口味食品情有獨鍾,港式快餐卻偏淡口,未能刺激人們的味蕾。你看麥當勞也要有小龍蝦漢堡,必勝客要有榴槤薄餅,就知本土化的重要。 另外是香港文化的衰落,過去內地未全面發展,對香港的電影、電視及音樂趨之若鶩,對香港明星極度崇拜,連帶港式的飲食也受到一定追捧,茶餐廳及快餐店,只要標榜香港兩隻字,總能吸引內地人光顧。今天內地歌唱演藝事業遠遠拋離香港,年青一輩對港產文化嗤之以鼻,香港再沒有昔日光環。 香港食店亦沒有國內同業進取,內地食店裝修設計新穎突破,菜式創新多樣化,香港多年來說來說去好像就只有絲襪奶茶、菠蘿包及雲吞麵,今天內地年青人愛喝的茶飲及食品款式更多樣,港式飲品予人感覺是有點單調及趕不上時代。 近十年,內地食店深懂運用網上科技及社交平台,營銷力強大,幅蓋面無遠弗屆,香港飲食業在利用現代科技進行宣傳及營運方面,遠遠不如內地食店般發揮得淋漓盡致。 嚴控品質放棄加盟 在中國經營飲食或快餐業,很講求規模,一個品牌動輒開店數以千家,其中的方法是靠資本市場的助力,找私募基金投資,短期廣開分店及大打宣傳;另外就是通過加盟模式,鋪天蓋地開設分店,將品牌迅速壯大。 若了解大家樂,其作風一貫穩健,經常穩定派息,絕少在資本市場集資,又或為擴張而引入投資者。過去於內地多年也沒有急速開店,反之情況稍不對勁,馬上止蝕離場,盡可能持盈保泰,謀定而後動。 至於加盟模式,亦非大家樂的那杯茶,多年來都是以自營店為主。這亦不難理解,加盟模式可以短期快速擴展,但也容易引起許多管理上的問題,包括食物味道及質量如何保證,服務提供又是否到位等,並不容易控制。而且有別於麥當勞或肯德基,大家樂以中式快餐為主,其烹調較複雜,工序也較多,加盟模式是很難達到自營店水準。 今年3月初,集團明言要三年開店至280間,即增長接近一倍。對於大家樂的目標,我們或有保留,始終集團作風較謹慎,又鮮向外融資,亦不準備引入加盟模式,過去32年淨增加的分店只有160間,這次能否在三年內將店鋪量翻一番,實乃一大考驗。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am Jai going overseas

破中港放緩困局 譚仔拓海外商機

港人北上消費及內地市場經濟放緩,令香港米線一哥開始尋求更多海外機會 重點: 譚仔減緩內地擴張步伐,將目光瞄準澳洲、菲律賓等海外市場 獲獨家經營母企旗下日式烏冬品牌「丸龜製麵」,開拓米線以外新版圖      李世達 經歷疫情寒冬,香港餐飲業迎來復蘇。但受到港人北上消費及內地市場經濟放緩等影響,香港米線第一品牌「譚仔米線」正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 獨創麻辣口味雲南米線的譚仔,是許多港人心中「平靚正」的代表。特色湯頭加上首創十種辣度選擇,還有多種精美配菜,30多元低消費便可享受「私人訂製」,是譚仔米線1997年創立以來經久不衰的賣點。 從最初的家族經營,到後來兄弟分家成「譚仔雲南米線」與「譚仔三哥米線」兩個品牌,2017年被日本烏冬麵品牌東利多(Toridoll)一併收購,於2021年在香港上市,飄香20多年的譚仔米線開始走向海外市場尋求新增長。 復蘇表現遜對手 從今年譚仔國際有限公司(2217.HK)中期業績,可以明白公司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的原因。截至今年9月底止,譚仔收入按年升10%至約13.9億元(12.9億元),收入增幅主要受餐廳網絡淨增加14間所帶動。期間溢利按年跌1.4%至8,163萬港元(7578萬元)。若撇除去年政府補貼,期內溢利則增加153%至8,145萬港元(7,561萬元), 不過,相較本地整體餐飲行業的復蘇步伐,譚仔國際的增長卻跟不上市場步伐。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公布,第三季食肆總收益錄得12.5%的顯著升幅,第二季更高達24.3%。競爭對手大家樂集團(00341.HK)表現也優於譚仔國際。大家樂今年中期股東應佔溢利為兩億港元,同比增長約84%,若剔除疫情資助,股東應佔溢利約為去年同期三倍。 譚仔增速不如預期的主因,公司歸咎於香港本地業務的復蘇緩慢。譚仔指出,雖然已走出疫情陰霾,但香港飲食業在2023年上半年仍面對複雜多變且困難重重的經營環境,香港外遊人數龐大,周末前往內地鄰近城市的人數增加,導致飲食業收益復蘇較預期慢。今年上半年,來自香港的收益同比只增長8.2%至近13億港元,低於包括疫情期間在內,過去五個財政年度的複合年增長12%。 與香港相比,譚仔於2023年在中國內地新開設七間餐廳,分別位於廣州、東莞、中山、珠海等大灣區城市,內地餐廳總數來到24間。上半年來自內地市場的收益較2022年同期大幅增加58.6%。海外市場方面,期內新加坡市場收益較按年比較亦增長38.8%,日本業務也有22.2%的增長。表現都優於香港市場。 來自中國内地及海外市場的經營虧損,在2023財年中期同比大幅收窄68.3%至近535萬港元。 譚仔表示,為了支持海外擴張策略,決定更改上市時所得款項用途,將原來建議用作擴充自營餐廳網絡的用途,擴大至在海外以合營或特許經營模式開設餐廳。 特許經營進軍澳洲 譚仔在11月1日發出公告,宣布與澳洲餐飲集團ST Food Group訂立合營協議開拓澳洲市場。ST Food Group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上市,持有九個國際品牌的獨家特許經營權及持牌經營權,包括「一風堂」、「貢茶」等,在各主要地區市場共設有173間餐廳。譚仔與ST Food Group將成立一家合營公司及訂立合營協議,譚仔間接持有合營公司49%股權,雙方正商討授權「譚仔三哥米線」在澳洲與紐西蘭經營。 另外,今年8月,譚仔也與菲律賓綜合企業集團Suyen Corporation的一間附屬公司訂立意向書,擬以特許經營合作方式進軍菲律賓市場, 為應對內地市場經濟放緩,譚仔計劃在截至2024年3月31日止的財年餘下時間,減緩擴張步伐,新增的餐廳將主要集中在廣州及大灣區等城市內。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有三間深圳餐廳因業績欠佳結業,深圳餐廳總數減至十間。 協管「丸龜製麵」賣烏冬 香港業務方面,譚仔將與日本控股公司東利多訂立特許經營協議,在香港獨家經營「丸龜製麵」餐廳,初始協議為期三年。譚仔表示,進軍日式烏冬業務,將有助公司壯大香港業務的營運。而且,東利多在日式烏冬行業擁有豐富的知識及經驗,將有利譚仔成功營運,並降低初始時所需投入的時間及成本。 東利多於2017收購譚仔股權,並於2021年推動上市,其後東利多亦首度將譚仔品牌引入日本,是次特許經營合作,則是相反將母公司在日本的餐廳品牌引入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