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買菜棄小攻大 再錄季度盈利
退出小市場,專注大城市後,這家中國領先的生鮮電商在第一季度恢復增長 重點: 一季度叮咚買菜的收入小幅增長,結束了一年多的萎縮狀態 公司錄得上市以來第二個季度淨利潤,並表示預計今年收入和利潤都將「同比大幅增長」 陽歌 是生鮮故事還是科技公司? 說到中國領先的生鮮電商叮咚(開曼)有限公司(DDL.US)時,投資者很難回答這個問題。公司周一發布財報稱,在經歷了一年的收縮後,今年一季度收入恢復增長,並實現自2021年上市以來的第二次GAAP的盈利。儘管如此,公司的股價在業績公佈後還是下跌16%,顯示投資者的期待遠不止於此。 我們應指出,即使經歷了這一輪拋售,在近期海外上市中概股普遍上漲的帶動下,該股今年迄今仍上漲21%,較1月的低點上漲了67%。儘管如此,叮咚買菜18倍的遠期市盈率,跟體量更大的美國生鮮巨頭克羅格(KR.US)一樣,但落後於沃爾瑪(WMT.US)的25倍。 關鍵是,叮咚買菜是一家生鮮雜貨銷售商,由於難以在競爭對手之間做到產品差異化,因此這一行的利潤微薄且競爭激烈。叮咚買菜在財報電話會議上指出,降低配送成本存在困難,這是它主要的支出之一,而它正在取得一些進展的一個領域是,削減供應鏈中大量環節涉及的中間商。 叮咚買菜也承認最好把重點放在更大、更富裕的城市,那裡的消費者不那麼注重成本。該公司從去年開始退出虧損巨大的小市場,導致全年收入萎縮。 隨著從小市場撤出的影響逐漸減弱,公司表示預計今年將重返增長軌道。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梁昌霖在公司的業績公告中表示:“我們上調了對淨利潤和規模的預期,預計二季度和今年都將同比大幅增長。”梁昌霖沒有細說“規模”的意思,不過他指的可能是收入。 叮咚買菜還一直在嘗試通過增加自有品牌來提高利潤率,這些產品的利潤率往往更高,是它能夠區別於競爭對手的少許領域之一。但在最新業績中它幾乎沒有提及這些努力,首席財務官王松僅在財報電話會議上指出,“積極致力於提高我們的自有品牌產品開發能力”。 那麼,這家公司在投資者眼中處於什麼位置呢? 儘管最近市場普遍看好在美國上市的中國股票,但分析機構對叮咚買菜的看法明顯還是好壞參半。雅虎財經調查的九家機構中,只有五家給出了“買入”或“強力買入”的評級,其他四家給出的評級為“持有”或“表現不佳”。但它們給出的平均目標價為2.65美元,意味該股較最新收盤價1.82美元有一定的上漲空間。 言歸正傳,我們來仔細看看該公司顯得相對穩健的最新財務數據。首先,商品交易總額(GMV)增長1.4%,達到55.3億元,而一季度同店GMV更是同比增長4.4%。公司提到2023年前兩個月仍受疫情影響,並指出今年3月GMV同比增長6.5%,3月是一年前消費模式恢復正常後,更適合作為參照對象的第一個月。 收入增長 隨著GMV的提升,叮咚買菜在一季度實現了營收從上年同期的50億元小幅增長至50.2億元。在此之前,公司上一次報告類似的同比收入增長是在2022年第四季度,當時它還沒有開始“瘦身”。 總部位於上海的叮咚買菜在華東地區(包括上海以及臨近的浙江、江蘇兩省)實現了盈利。公司指出,三月份這三個地方每個站點的訂單量都出現了兩位數的增長,同時也指出,在南方城市廣州和深圳,以及北京市場,虧損都在“快速減少”。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市場,前競爭對手每日優鮮(MFLTY.US)倒閉,它因而受益,每日優鮮曾在首都市場佔據主導地位,這裡也是它的總部所在地。叮噹買菜也面臨著來自領先的外賣配送公司美團(3690.HK)和電商巨頭拼多多(PDD.US)的競爭,不過這兩家公司都更專注於三四線城市的市場。 叮咚買菜表示,最近一個季度的運營成本和支出基本持平,為50.5億元,上年同期為50.4億元。公司在該季度的履約開支同比下降3.9%,佔總收入的比例從去年同期的23.9%降至22.8%,主要得益於訂單規模的擴大。不過,銷售和營銷及一般和行政費用增長超過20%,抵消了履約開支的下降。 重要的是,公司連續第六個季度實現非GAAP(不包括與員工股票薪酬相關的成本)盈利。並且值得注意的是,公司還公佈了自2021年上市以來的第二次GAAP的盈利1,230萬元,扭轉了去年虧損5,240萬元的局面。 公司還表示財務狀況相當穩健,指出一季度實現了現金流為正數,這是它連續第三個季度實現運營現金淨流入。 公司此前曾表示,預計“二季度和今年”在“規模”和淨利潤方面都將實現可觀的同比增長”,對此我們又該如何看待?接受雅虎財經調查的分析機構,對此並未抱持太大期望,至少在營收增長方面是如此。它們預測二季度的營收增幅僅為2%,全年為4.3%。 在未來幾周,這些預測很可能會有上調,甚至評級也會上調。總言之,叮咚買菜似乎正在集中精力,專注於能夠盈利的大城市,並通過更直接地控制供應鏈來提高效率。歸根結底,它始終是一家生鮮運營商,但這並不意味著它不能成為龐大的中國生鮮市場的領導者。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曹操出行成敗全繫聚合平台
為抗衡網約車市場「一家獨大」格局,曹操出行借力其他平台增加下單量,有抱團取暖的用意,但必須小心「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重點: 過去三年,曹操出行收入雖呈增長趨勢,但仍未錄得利潤,去年度虧損及經調整虧損分別為19.81億元及9.66億元 由之前的超過一半訂單來自自營管道,轉變為超過七成收入來自於第三方聚合平台, 羅小芹 中國網約車三甲選手曹操出行有限公司剛於4月底遞表申請來港上市。這個總部位於蘇州的網約車平台,背後有吉利集團做靠山,近年借力第三方聚合平台,在競爭失衡的共享出行市場,希望闖出一片天,成為繼滴滴出行(DIDIY.US)後,同一賽道上最矚目的IPO。 曹操出行成立於2015年,大股東李書福通過吉利控股和浙江濟底持股達83.87%,主要經營網約車出行服務,業務覆蓋全國51個城市。有別於同行普遍使用私家車作為網約車運營車服務,該公司近年布局專為用於共享出行而設計的定制車和車服解決方案,截至2023年底,在24個城市擁有一支約31,000輛車的定制車車隊,為全國最大。 行業排名第三 根據初步招股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平台交易總額(GTV)計,曹操出行過去三年均擠身中國前三大網約車平台。以2023年為例,GTV約122.1億元,按年增長37.5%,市佔率為4.78%,排行第三;當中定制車貢獻GTV約24.58億元,佔比由2022年的5.3%,大幅上升至20.1%。同年,市場最大參與者滴滴出行的GTV為1,924億元,市佔率達75.4%。 收入方面,於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分別為71.53億元、76.31億元及106.7億元;在扣除出行服務的司機收入及補貼、折舊費用及車服成本等等後,年度虧損為30.1億元、20.1億元及19.8億元,若按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過去三年經調整虧損分別為29.6億元、16.5億元及9.7億元。期內毛利率則由2021年的負24.4%,提升至2023財年的正5.8%。 曹操出行解釋,收入於2022年按年僅增長6.68%,主要是受新冠疫情防控措施拖累;而2023年按年大幅增長39.8%,除了受益於後疫情時代共享出行快速復蘇,公司採取新策略,從第三方聚合平台獲得更多用戶流量,並憑藉擴大定制車車隊提高用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兩者均有很大貢獻。 與滴滴出行於2021年下架整改前「一家獨大」的格局不同,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近年通過地圖、導航及本地服務等各種軟件應用,作為聚合平台引流的網約車訂單,佔網約車總訂單比例,由2018年的3.5%增至2023年的30%,以往嘗過燒錢搶市場的曹操出行,也順勢接入了高德、滴滴、美團、騰訊等多家聚合平台。 三年間,來自聚合平台的訂單的GTV,分別為39億元、44億元及89億元,佔同期總GTV的43.8%、49.9%及73.2%;總獲客成本佔總GTV的百分比則由2021年的23.6%下降至18.1%。 曹操出行由之前的超過一半訂單來自自營管道,轉變為超過七成收入來自於第三方聚合平台。成功藉戰略同盟獲取更多高性價比流量,並減少在推廣、廣告及客戶推薦補貼方面的投入。但凡事有利必有弊,期內支付予第三方聚合平台的佣金,也由2021年的2.77億元,飆升逾1.4倍至2023年的6.67億元,佔銷售及營銷開支百分比,由54.7%上升至79.7%。 網約車量近飽和 與吉利汽車(0175.HK)的密切關係,讓曹操出行可深度參與定制車的設計過程,按照乘客及司機需求度身定制,如提高車輛的耐用性、可維修性及採用創新的換電架構,並設置智能座艙功能等。吉利生態系統中不斷擴大的換電站以及汽車維修店網路,也為平台司機提供了一套強大的車輛服務解決方案,間接優化車輛的總擁有成本(TCO)。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曹操出行已推出的兩款定制車楓葉80V及曹操60,預計TCO分別為每公里0.53元及0.47元,與具有電池更換功能的典型純電動車相比,分別減少了32%至40%。 然而,值得留意的是中國共享出行服務市場規模,在去年已增至2,821億元。近兩年由於經濟增長減慢,網約車用戶規模已基本趨於穩定;但網約車司機數量卻持續增長,去年多個城市發出網約車行業風險預警,提醒網約車數量已飽和,行業景氣情況逼近警戒紅線,更有城市暫停受理網約車經營許可及車輛運輸證核發業務。 此外,由於聚合平台增加了交易環節,造成訂單被層層轉賣,實際抽成比例大幅增加,影響到網約車司機的平均收入。2023年4月,交通運輸部出台了新政策,要求平台方保障從業人員合理勞動報酬水準;降低平台過高的抽成比例或者會員費上限。新政策出台後 ,大部分自營平台和聚合平台均降低佣金,恐怕會進一步削弱平台盈利能力,帶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風險。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美團海外擴張 王興御駕親征
內地經濟增長放緩,美團首席執行官王興決定親身轉戰海外,將最核心的外賣業務交棒「少壯派」,但能否為公司尋求新增長點則有待觀察 重點: 王興將核心本地商業的重點業務整合後,交由高級副總裁王莆中掌管,主要的新業務則交由高級副總裁張川負責 美團於2022年底已放眼海外,去年在港推出「KeeTa」服務,今輪由王興親自下場,相信有助加快拓展步伐 羅小芹 2月2日,美團(3690.HK)首席執行官王興向員工發內部通知,宣布公司多項業務整合及人事調整。簡單來說,王興將內地業務分兩部分,由兩位高級副總裁王莆中與張川分管,但重點仍是王興親自掌管境外、無人機業務,冀加快擴張海外業務。 在核心本地商業上,美團對到家事業群、到店事業群、美團平台、基礎研發等進行整合,以往在店服務和基礎研發是相對獨立地營運,整合後全部向高級副總裁王莆中匯報,而大眾點評、SaaS、騎行、充電寶等新業務交張川負責,其他組織保持不變。 擅玩權力遊戲 王興是內地少數科技企業中還在擔任首席執行官的創始人,這與他極具攻擊性的性格有關。美團歷次收購中,都擠掉被收購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較明顯的例子是美團收購大眾點評,迫使後者的創始人張濤敗陣離場。此外,去年6月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以個人健康為理由辭去非執行董事職務,今次王興將經驗豐富的張川調職往新業務,都反映他擅於玩權力的遊戲。 美團業務大致分為核心本地商業和新業務兩部分,前者營收約佔整體四分三,是盈利的主要來源。美團去年前三季核心本地商業的營收環比錄得穩步增長,但第三季經營利潤率降至17.5%,低於第一季的22%和第二季的21.8%,反映外賣業務的競爭愈趨激烈,利潤率持續受壓。 新業務營收約佔整體四分一,過去三季此分部的虧損受控於50億水平,而且經營虧損率持續改善,由初期高近50%,到去年上半年降至略高於30%,第三季更改善至27.2%。美團去年第三季還錄得經營現金流入112億元,持有251億元的現金及等價物和1,085億元的短期理財投資。 美團財政尚算穩健,只是新業務未能轉化為新增長點,影響整體利潤率。去年第三季經調整淨利潤率為7.5%,低於第一季的9.4它%及第二季的11.3%,加上主要股東減持,拖累股價表現。 美團於2021年宣布戰略升級,圍繞著「本地生活」的消費服務場景,將自己逐步武裝成一個「超級App」,服務涵蓋到店團購、外賣、酒店旅行、騎行、前置倉、社區團購以及充電寶等,當年亦是字節跳動旗下抖音殺入「本地生活」的賽道,雖不能說美團的戰略升級是為了應對抖音,但之後抖音加快成為美團本地生活服務最大勁敵。 市值蒸發逾八成 過去幾年,美團為了抗衡抖音等新對手,加大了對雜貨零售、團購和直播等新措施的投資。如果說這三年間,抖音的確對美團構成威脅,惜未能撼動其一哥地位,但美團只能慘勝對手,期間市值大跌85%,公司股價由2021年2月17日收市新高451港元暴跌至2月9日的67.3港元,市值萎縮至約4,200億港元。最新股價不單跌穿2018年上市招股價69港元,而且是同期表現最差的藍籌股之一。 美團原於2022年底便著手部署開拓海外市場,也許是美團與抖音競爭激烈,讓王興遲遲沒騰出手落實計劃。美團今輪整合內地業務,一方面簡化營運架構,削減成本提高潤率,並且集中資源,不再胡亂打消耗戰,另方面,美團在國際業務跨出第一步。2023年5月,美團在香港推出「KeeTa」服務,迄今已成為香港第二大外賣平台,僅次於德國外賣巨頭Delivery Hero旗下的Foodpanda。 根據追蹤業務收入的香港公司Measurable AI數據,2023年12月Foodpanda應用軟體佔當地食品外賣市場的42%份額,儘管「KeeTa」服務未覆蓋全港,但市佔率達37%,Deliveroo Plc為20%。 美團欲購Foodpanda 值得一提,去年9月德國外賣巨頭Delivery Hero表示正就出售公司在東南亞的部分業務進行談判,涉及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柬埔寨、緬甸以及老撾的Foodpanda業務。當時未透露誰是潛在買家,隨後11月傳出美團是潛在買家之一。 近日市場盛傳美團與Delivery Hero的商業談判告吹,Delivery Hero首席執行官Niklas Ostberg於週三(14日)接受CNBC訪問時表示,公司能永續地營運東南亞業務,他感到非常高興,似乎美團擴張海外業務,並未如預期般順利。 以現價計,美團預測市盈率12.6倍並不昂貴,但海外市場並非美團主場,它需要克服水土不服的魔咒。中國科技公司開拓海外市場,較成功的有抖音的姊妹公司TikTok、快速時尚新星Shein及拼多多(PDD.US),除此之外,成功例子其實寥寥無幾。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傳網易大裁員 是瘦身還是業務調整?
市傳網易上月起開始大裁員,據報個別部門削減員工最多達一半,但集團隨即否認 重點: 市傳網易多個業務大規模裁員,集團澄清消息不實,並指仍積極招聘人才 網易超越美團,登上中國第四大市值互聯網公司 白芯蕊 中國近日遊戲市場消息不斷,繼去年尾突然發布《網絡遊戲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觸發多隻遊戲股急跌後,內地遊戲龍頭網易股份有限公司(NTES.US;9999.HK),在1月19日(星期五)突然傳出在去年12月開始,旗下多個業務進行裁員,但公司隨即否認。 據內地媒體報道,為促進業務良性發展,網易在2013年12月起,已在多個業務部門進行瘦身工作,包括大刀闊斧進行裁員行動,重災區有傳媒、文化創作、網易公開課等,涉及內容、市場、銷售、產品等職位,連核心業務遊戲部門亦遭殃,據報各業務部門裁員比例最少一成,最多更高達五成。 知情人士進一步透露,網易傳媒給「N+1」的賠償補償方案(即遣散費及一個月代通知金),部分員工還可以主動提出離職、領取相應賠償。連網易核心遊戲業務亦難逃厄運,但方案卻更優厚,賠償方案傳高達「N+3」(即遣散費及三個月代通知金)。 公司仍在招聘人才 不過,網易內部人士當晚回應媒體查詢時稱,市場有關裁員消息不實,解釋今次屬正常業務調整及人員流動,公司層面仍在持續招聘優質人才。 網易在裁員傳聞報道當日在香港股價反覆偏好,開報140港元,升2.1%,全日收市報138.9港元,升1.3%。當晚網易內部人士澄清上述新聞後,網易在美股股價更進一步走高,收升2.5%。 作為內地遊戲行業龍頭的網易,去年股價飆22.8%,跑贏恒生指數(同期跌13.8%),為第八大升幅藍籌,股價表現硬淨主因是業績表現佳。 由丁磊於1997年在廣州創立的網易,最初只提供免費電子郵件服務,2000年在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掛牌,成為中國首家在美國上市的互聯網企業。2001年網易收購天夏科技,成立網上遊戲事業部,奠定網易在中國遊戲市場霸主地位。2008年網易更進一步,獲得暴雪娛樂獨家授權,運營《星際爭霸II》和《魔獸爭霸III》,令業務進入新里程。 季績表現亮麗 在激烈競爭的遊戲市場上,網易去年季度業績仍有不錯增長。2023年第三季集團營業收入已達272.7億元,按年升11.6%,淨利潤(NON-GAAP)86.5億元,按年升15.7%,當中佔收入近八成的遊戲業務收入,受惠旗艦類遊戲《夢幻西游》系列等熱度持續火熱,加上《逆水寒》實現強勁收入及用戶增長,單是註冊玩家數量超過5,000萬人,令該業務上年第三季收入升16.5%至218億元。 中國遊戲市場特色是以智能手機移動遊戲為主,佔2023年內地整個市場接近75%。由於手遊行業競爭大,變相推動遊戲產業高質量發展,不單吸引內地玩家,也令海外玩家醉心由中國廠商自主研發的高質素手機遊戲。其中中國自主研發遊戲在海外市場實際銷售收入去年已達163.7億美元,更是連續四年超過千億元大關。 美國與日本為內地遊戲廠商主要出口市場,在當地市場佔有率分別為32.5%和18.9%。儘管美國電玩市場發展多年,但發展潛力依然巨大,尤其在歷史因素下,美國本土市場仍以主機和個人電腦(PC)遊戲市場為主,因此在美國手遊市場空間仍未飽和,對一線中國手遊商如網易相當有利。丁磊在季績中亦展現加大海外業務雄心,坦言一直尋找合作方共同發展,從長遠角度向海外推出有競爭力的內容產品。 市值超越美團 除了網易遊戲業務值得關注外,旗下在美國上市的智能學習公司有道(DAO.US),營運情況亦正在不斷改善。有道2023年第三季收入有9.7%增長,達15.4億元,淨虧損按年大幅收窄44%至1億元。受惠人工智能技術在多個產品和業務逐步實現,令有道旗下的學習服務、智能硬件與在線營銷業務第三季毛利率分別按年升3.3、2.2及4.8百分點,達至67.8%、42.6%和31.9%。 由於網易上季業績突出,去年成為少數中國互聯網公司錄得股價升幅企業,上月起市值更超越美團(3690.HK),成為騰訊(0700.HK)、拼多多(PDD.US)和阿里巴巴(BABA.US;9988.HK)後,登上中國第四大市值互聯網公司。 目前網易估值不貴,預期市盈率為12.6倍,比過往五年平均的16.3倍低,加上市場估計股本回報率(ROE)未來兩年仍能企在20%樓上,對比大多數內地互聯網平台高,配合進軍海外策略,只要中港股市回穩,網易仍是今年值得留意的黑馬中概股。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閱文購騰訊動漫 接火棒還是添實力?
擁有中國四分之一在線讀者的電子書巨頭閱文集團宣佈,將收購母公司的動漫業務 重點: 閱文集團收購騰訊的動漫公司,將後者的長篇平面及影視娛樂資產全部集中到一起 中國持續在科技行業打擊反競爭行為之際,騰訊一直在剝離虧損業務 譚英 閱文集團(0772.HK)是否有望成為中國的迪士尼,至少在動畫領域?本月早些時候,該公司朝這個方向邁出了一步,宣布用6億元收購母公司騰訊控股(0700.HK)的動漫子公司。結合其自有的人工智能大型語言模型(LLM)寫作和翻譯工具,此次收購對閱文集團來說,可能會成為制勝法寶。 現實也許別太樂觀,閱文集團收購的騰訊動漫2021年虧損1.9億元,去年虧損1.1億元,不過它沒有披露這兩年的收入。從騰訊的角度來看,此次出售,可能是處置部分在小眾市場表現不佳的資產。 經過十年的鼎盛時期後,中國嚴格的內容限制,約束了電子書和動漫的增長。相對於短視頻等形式,電子書市場一直處於停滯狀態,隨著抖音和嗶哩嗶哩(BILI.US; 9626.HK)等走紅,短視頻大受歡迎。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去年一直表示,他在該公司微信視頻號上的短視頻中,看到了巨大的潛力。 艾媒咨詢的一份報告顯示,到今年底,中國短視頻市場整體規模預計將達到374億元,較2022年增長268%。而從Statista的數據來看,這大約是今年中國電子書市場17.9億美元收入的兩倍,也高於2022年3D動畫的33億美元收入。 過去幾年,隨著中國監管機構放慢了對該公司新遊戲的審批速度,騰訊一直在剝離資產。2022年,內地監管機構凍結新遊戲審批9個月,直到2023年4月才恢復。此前,2021年宣佈的新規,將18歲以下用戶,每周玩遊戲的時間限制在三到四個小時,以應對中國青少年遊戲成癮的問題。 除騰訊動漫外,閱文集團此次收購還包括其他相關資產,如騰訊動漫App平台、其作品知識產權與相關權利、動畫及影視項目等。據閱文集團首席執行官侯曉楠介紹,此次收購也代表了騰訊動漫的某種回歸,因為其最暢銷的30款遊戲中約有一半來自閱文集團。 閱文集團表示,截至9月的12個月裏,騰訊動漫實現收入4.85億元,賬面價值4.42億元。 行業老兵 閱文集團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網絡文學公司之一,由中國最大的兩家電子書出版商盛大文學和騰訊文學於2015年合併而來。新公司當時的英文名叫Yuewen Group,被譽為「中國的亞馬遜」。 2017年,閱文集團在香港上市,籌集了逾10億美元,當時它的英文名字改成了China Literature,拿下了中國四分之一的在線讀者。但隨著公司被抖音等後起之秀超越,情況發生了變化。公司目前的股價在28港元左右,約為IPO後不久創下的歷史高位的四分之一。不過,公司目前的市銷率(P/S)相對較高,為3.9倍,嗶哩嗶哩是1.5倍,愛奇藝更只有1倍。 騰訊動漫成立於2012年,擁有自己的動漫網站,以搶佔國內日式動漫市場,並與嗶哩嗶哩競爭。但中國對此類內容的嚴格監管,加上短視頻的興起,阻礙了漫畫和小說的發展。 隨著核心遊戲業務審批的恢復,騰訊正在採取與阿里巴巴類似的做法,即剝離非核心資產,不過沒有阿里巴巴做得那麼極端。一年前,騰訊通過向股東分紅的方式,剝離了它在餐飲外賣巨頭美團(3690.HK)價值203億美元的股份。早些時候,有報道稱騰訊關閉位於美國的Team Kaiju視頻遊戲工作室,該工作室曾被認為是騰訊全球擴張的關鍵。 一年前,騰訊董事長馬化騰嚴厲批評員工,在削減成本的力度不足。他還說,短視頻是公司未來的關鍵所在,哪怕是以長視頻和遊戲為代價。根據Questmobile的數據,截至2022年6月,騰訊的短視頻業務,即成立於2020年的微信視頻號擁有8.13億活躍用戶,領先於抖音的6.8億和快手(1024.HK)的3.9億。 在這種背景下,騰訊動漫最近出售給閱文集團,似乎是騰訊為了擺脫旗下製作長篇電子書、視頻和動畫表現平平的部門。又或者,閱文集團會成為這筆交易的最終贏家? 一個決定因素可能在於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閱文集團曾在7月宣佈,很快將向寫作者推出一款新的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工具,並稱堪比汽車從手動變速箱到自動變速箱的變革。據侯曉楠介紹,閱文集團的大型語言模型「閱文妙筆」和「作家助手妙筆版」,將使用提示來生成故事角色,以及角色的外貌、個性和其他特徵,並表示閱文集團已經在用人工智能來把小說改編成漫畫了。 「單格漫畫上色所需時間已經從2小時左右縮短到1小時以內,」侯曉楠說。 他還表示,閱文妙筆仍在測試中,但當時說,將於今年晚些時候和2024年逐步開發新功能。 人工智能可能還會為閱文集團的海外內容創作者網站WebNovel提供助力。公司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網文行業2022年海外營收增長40%,達到40.6億元。閱文集團表示,人工智能讓翻譯效率提高了100多倍,成本降低了90%。WebNovel已經發佈了3,600多部作品,但與國內市場賣出的3,400萬本電子書相比,仍只是個零頭。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快訊:眾籌業務仍未止血 水滴公司盈利大挫
最新:網上保險經紀商水滴公司(WDH.US)周四公布,今年第三季錄得3,363萬元淨利潤,雖按年大減78.6%,但已連續7個季度獲利。 利好:截至今年9月底,水滴平台向客戶提供1,253款保險產品,按年增長133.8%,引領保險新用戶數量同比增長20.1%。 值得關注:該公司旗下「水滴籌」業務仍未止血,今年第三季再度錄得6,879萬元營運虧損,是該公司淨利潤大幅下降的主因。 深度:水滴公司是美團(3690.HK)聯合創始人沈鵬在2016年成立的互聯網保險經紀平台,2021年5月在紐約上市,旗下業務包括互聯網保險平台、眾籌和新藥研發服務平台等。由於行業競爭激烈,加上未能實現盈利,該公司2021年底開始採取成本控制措施,把銷售、行政和研發費用降低,並取得不俗成果,自去年第一季起,已連續7個季度錄得淨利潤。 市場反應:業績公布後,水滴公司的股價周四在紐約下跌3.2%,翌日再挫2.4%至1.18美元,位處過去52周的中下水平。 記者:歐美美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絡investors@thebambooworks.com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小米季績超預期 利好因素或已透支
小米第三季度業績比市場預期強勁,但智能手機平均售價卻跌穿1000元大關,為2019年第四季後首次。 重點: 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第三季出貨量下跌,但小米出貨量卻上升,市佔率更連續三季有增長 小米預期市盈率逾廿倍,對比龍頭科網中概股估值不平 白芯蕊 港股2023年似乎難逃衰運,恒指年初至今跌逾一成,如無意外將會連續四年見紅。當中拖累大市最大元兇是美團(3690.HK)及京東(9618.HK),藍籌科技股中,小米集團(1810.HK)表現亮麗,是匯豐控股(0005.HK)及中國移動(0941.HK)後,第三大貢獻主力,令恒指今年未再跌得更深的重要支柱之一。 小米股價跑出,今年累飆42%(截至11月28日止),因全球手機市場進入寒冬,但它仍成功霸佔更大市場佔有率。據Canalys數據,2023年第三季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下跌1%至2.95億部,當中市佔率第一及第二大巨頭三星電子(005930.KS)與蘋果(AAPL.US),上季出貨量分別只有5,860萬和5,000萬部,按年分別降8.5%和5.5%,市佔率也從2022年第三季的21.5%和17.8%,下降到2023年第三季的19.9%和17%。 相反小米手機在環球市佔率卻有所提升。據小米第三季業績披露,集團上季出貨量達4,180萬部,按年增長4%,市佔率達到14.1%,年增0.5個百分點,更連續三個季度實現市佔率按季增長,令集團上季經調整淨利潤約60億元(8.4億美元),大增1.8倍,遠比市場預期47億元佳。 不過,季績公布後翌日(11月21日),小米股價不升反跌,全日更挫4.9%,原因是市場關注平均售價及手機業務收入下跌,尤其是上季均價按年挫5.8%至只得997元,為2019年第四季首次跌穿1,000元大關,令小米第三季手機收入按年跌2%至416億元。 手機毛利率創新高 幸好受惠產品組合升級,同時境外市場存貨減值撥備減少,以及核心零件價格下降,帶動智能手機毛利率在第三季按年大升7.7個百分點至16.6%,創紀錄新高,令上季手機業務毛利大升83.1%至69.3億元,足以抵消手機收入下滑及平均售價下跌帶來的影響。 儘管小米手機業務收入下跌,但毛利率及銷量支撐下,集團總裁盧偉冰對明年形勢感樂觀。他在季度業績會上表示,集團最初預期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今年會跌半成至一成,但第三季表現已明顯跌幅收窄,故有信心第四季整個智能手機市場能重返增長正軌,更派定心丸料明年行業形勢樂觀,料全球手機出貨量按年將有機會增5%。 從近期小米14銷情火熱,手機業務毛利率創新高,連蘋果最強分析員天風國際的郭明錤亦睇好小米,大讚目前品牌認受性高,佈局亦全球化,遠比中國其他手機品牌具有更大競爭優勢,估計明年小米手機出貨量將有雙位數增長,相信今年第四季及明年利潤有望超過市場預期。 冀登上世界五大 除小米14大賣外,集團更大賣點是小米電動車有望在2024上半年登場。據內地工信部公布小米汽車申報資訊顯示,市場期待已久的小米汽車,最終會以轎車形式出現,電池則會採用比亞迪(1211.HK;002594.SZ)旗下的弗迪電池,以及寧德時代(300750.SZ)供應的三元鋰電池。據報小米汽車已經小量試產,預計12月批量生產,明年2月開售。盧偉冰在季績會中亦大展雄心壯志,希望用15年至20年時間,打入世界頭五大車廠。 早在十年前,小米董事長雷軍對發展電動車已雄心勃勃,2013年他曾先後兩次拜訪特斯拉(TSLA.US)行政總裁馬斯克,隨後更購買特斯拉電動車,之後更入股多家造車新勢力企業,包括在2015年參投蔚來(9866.HK, NIO.US)A輪融資,翌年進一步加碼投資蔚來。到2017年參投小鵬汽車(9868.HK, XPEV.US)A+輪融資。至於汽車電動化領域方面,小米已投資動力電池及儲能系統的蜂巢能源,還有贛鋒鋰業(1772.HK;002460.SZ)旗下的贛鋒鋰電,連下一代的固態電池與電池原材料領域,也已見小米投資的身影。 電動車進入戰國時代 不過,電動車市場已進入戰國時代,特別是特斯拉連番減價搶佔市場,加上理想(02015.HK, LI.US)MEGA大賣,還有比亞迪擁有一條龍電動車產業鏈,變相在成本擁有極大優勢,更大敵人是老對手華為,首款轎車智界S7比小米汽車更早登場,華為董事長余承東揚言會蝕錢賣車,因此小米要在一個完全陌生的汽車市場,闖出血路絶不容易。 更何況小米估值絶對不平,據《彭博》數據顯示,集團預期市盈率達21.2倍,預測股本回報率(ROE)只得10.6%,對比中概科網龍頭騰訊(0700.HK)、阿里巴巴(9988.HK)及京東(09618.HK)預期市盈率分別為18.5倍、8.6倍和9.7倍,ROE則分別達16.3%、12.3%和11.1%,小米不單市盈率貴,ROE亦偏低,加上電動車業務經營初期難免會面對燒錢情況,相信小米股價在早前抽升過後,現水平已透支近期利好因素。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