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增全賴降成本 鍋圈前景有壓力
疫情期間,火鍋食材供應商鍋圈憑藉「在家吃飯」的契機突圍,並成功將業務上市,如今疫情退卻,消費者用餐習慣復常,導致鍋圈收入大跌,管理層如何變陣開拓新財源
重點:
- 去年鍋圈收入同比減少15%至60.9億元,但受益於更好的成本控制,淨利潤反增9.3%
- 鍋圈已從三方面應對消費者用餐習慣的改變,大大壓縮銷售成本,但今年能壓縮的成本空間或有限
羅小芹
疫情期間,「在家」概念企業紛紛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鍋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2517.HK)以「在家吃飯」餐食產品作招徠,創業初期業務不慍不火,直至疫情爆發,催谷了外賣DIY火煱食材生意,鍋圈亦成功在去年11月登陸港股,並於上月28日交出上市後首份業績成績單。
隨着疫情緩解,人們外出用餐增加,對外賣DIY食材的需求相應減低,導致鍋圈去年度收入由2022年的71.7億元降至60.9億元,同比減少15%,與國家統計局發布去年全國餐飲收入取得20.4%的同比升幅大相徑庭,反映外賣DIY市場份額正逐步流失至戶外餐飲市場。
若與經營太二酸菜魚品牌的母企九毛九國際(9922.HK)及海底撈國際(6862.HK) 等有提供火煱餐食作比較,兩家中式餐飲店去年度在營收及利潤上均有相當增長。
財報顯示,九毛九去年收入為59.9億元,同比增長49.4%,股東應佔溢利4.53億元,同比更激增8.2倍;海底撈收入增長33.6%至414.5億元,股東應佔溢利增長1.75倍至45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兩家中式餐飲店的收入和淨利潤都遠超公司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經過三年疫情洗禮,內地餐飲市場大洗牌,在汰弱留強下,能夠殺出重圍的都非泛泛之輩,個別餐飲店生意遠超疫情前水平並不令人意外。
面對戶外餐廳業務快速復蘇,預計鍋圈收入跌勢要持續一段時間,它既要壓縮成本,也要避免收入進一步下滑,這是管理層急需解決的問題。
三管齊下
鍋圈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公司去年已經從三方面應對消費者用餐習慣的改變,一是開發新產品和將原有產品升級,二是通過收購工廠提升自產比例,強化整合垂直供應鏈,三是增加加盟店數目,利用規模優勢提升更好的成本控制能力,三者中以產品升級最為關鍵,因這是開拓新收入來源的必要手段,而提升自產比例和增加門店所帶來的規模效益亦能產生額外毛利,但今年要進一步壓縮成本未必有很大空間。。
在三管齊下後,鍋圈成功將去年銷售成本由2022年的59.2億元大大擠壓至47.4億元,剛好抵銷了收入跌幅,令去年毛利同比增加8.2%至13.51億元,毛利率也由2022年的17.4%改善至去年的22.2%。
另外,去年淨利潤同比亦增加9.3%至2.63億元,經調整淨利潤為3.18億元,同比增加23.8%。
鍋圈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共有10,307家零售門店,較2022年底增加1,086家,包括10,300家加盟店及7家自營門店,公司大部分收入也是通過加盟店進行,達到53.7億元,佔整體收入90.3%。不過,去年鍋圈在增加門店數目後,收入卻不升反跌,似乎希望以增加門店來提升收入已經進入瓶頸。
至去年底止,鍋圈註冊會員數目達到約2,790萬名,隨着公司繼續加強預付卡計劃,預付卡預存金額達約7.2億元,同比上升18%,若能壯大註冊會員的基礎,反而更有助鍋圈開拓收入來源。
力谷線上銷售
為賦能加盟商並促進其銷售增長,為消費者提供更靈活的購物體驗,鍋圈亦開發了多種線上銷售網絡或渠道,包括鍋圈APP、微信小程序、第三方外賣平台以及流行社交商務平台(如抖音),數字化成為公司增加收入、降低成本、以及提升效率的必要手段。
除了與超過279名食材供應商合作,公司在河南設有三個生產基地,可自行處理及生產一定比例的牛肉、肉丸和火鍋湯底等主要產品,一方面提高盈利能力和運營效率,另方面也有助穩定供應。以鍋圈持有19.36億元的現金及銀行存款,包括去年6.78億元來自經營活動的現金流,計息銀行及其他借款卻只有8,030萬元,向上遊收購投資更多生產線應該綽綽有餘。
鍋圈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楊明超指出,上市融資主要目的是圍繞上游的供應鏈進行延伸擴展,對於上游供應鏈合作商中,有潛力成為未來的食品品類工廠,將會考慮採取多種方式進行投資。
以現價計,鍋圈的追踪市盈率為58倍,相比之下,九毛九、海底撈和頤海國際(1579.HK)分別為16.6倍、20.08倍和16.7倍,鍋圈股價無疑偏貴,加上外賣DIY火煱食材市場正遇冷鋒,鍋圈今年業務將面對戶外餐飲業的挑戰,現時並非低撈的時機。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