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禾生物将上市 传闻筹资额大减
这家2018年成立的生物科技公司,去年5月引入唯一一轮融资,投后估值刚好达到在港交所上市的最低要求 重点︰ 盛禾生物的产品仍在研发或临床阶段,并没有任何产品及授权收入,去年亏损1.3亿元 市传盛禾生物将集资5,000万美元,比去年传出的1.5亿美元的集资额大减66.7% 裴梓龙 香港股市近年持续疲软,新股市场更陷入寒冬,今年首季成功在港上市的新股只有12只,总集资额仅47亿港元,创2009年同期以来新低,全球排名更跌至第10位,跑输印度和沙特阿拉伯等新兴市场。 这两年来,在美国持续加息的大环境下,市场“便宜钱”不再,导致靠烧钱发展的初创科技企业,尤其是创新药企,比以往更难以在市场融资,只能靠消耗自有资本艰难维生。不过,内地开发免疫疗法、包括用于治疗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的抗体细胞因子的创新药企业盛禾生物控股有限公司,恰好在去年8月首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前获得融资,引入生物医药专业投资机构倚锋资本,以2.1亿元购入14.89%股份,投后估值达到14.1亿元,折合约15.3亿港元。 恰好是因为这笔“救命钱”,令盛禾生物刚好跨过港交所对未盈利生物公司申请上市的门坎。根据港股《上市规则》第18A章的要求,申请公司上市时的市值至少达到15亿港元,同时其运营资金足以应付集团由上市文件刊发日期起至少12个月所需开支的至少125%。 虽然如此,盛禾生物首次上市申请却无功而回,今年2月卷土重来,直到4月15日,终于成功闯关。 事实上,盛禾生物去年8月首次申请上市时,市场传闻公司会集资1.5亿美元,然而这次卷土重来后,市传的集资金额大幅缩减至5,000万美元。虽然最终集资额仍要公司正式启动招股时才公布,但这个消息也侧面反映在目前市场环境下,企业集资并不容易。 创新药这个赛道曾获资本力捧,虽然前期要靠烧钱研发,但如果有一两款产品能够成功商业化,因为有专利,就会成为“印钞机”。但这也伴随极高风险,万一全部失败,那投资就化为乌有。盛禾生物在招股文件首页就有这么一句︰“无法保证我们最终能够成功开发和销售我们的核心产品或我们的任何管线产品。” 根据盛禾生物的介绍,公司正在开发的9个管线中,有6个已经处于临床阶段,其中有三个属于核心产品,包括两个抗体细胞因子和一个ADCC增强抗体。据招股书引述的研究机构数据,盛禾生物旗下的三款抗体细胞因子,是全球治疗癌症患者临床进展最快的抗体细胞因子。 所谓抗体细胞因子,是由肿瘤相关抗原识别部分和细胞因子有效载荷组成的融合蛋白亚群,是近年较为新兴的生物制药方向。抗体细胞因子可为肿瘤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如T细胞和NK细胞)搭桥,类似于双特异性抗体的功能。通过激活免疫系统的各种成分,细胞因子分子以高密度固定在肿瘤病变处,抗体细胞因子进而显示出强大的肿瘤杀伤作用。 集资用于临床试验 目前盛禾生物所有的产品都在研发或临床阶段,过去两年的收入大多来自政府补助向银行存款的利息收入,还有合约生产服务销售收入,去年共录得2,100万元收入,但单单计算研发费用,过去两年分别花了5,317万元及4,304万元,两年用了约9,600万元。根据时间表,盛禾生物有6款产品已进入临床一期或二期,这也意味需要更多资金应付高额花费,这也正是急于上市的主因之一,公司也直言集资所得将全部用于三款核心产品的临床试验。 由于欠缺收入来源,盛禾生物过去两年分别亏损约5,200万元和1.33亿元。事实上,在2022年底,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只剩下182万元,根本无法应付开支,幸好去年获得倚锋资本2.1亿元融资,才有足够资金继续运营。而截至去年底,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剩下1.25亿元,到了今年2月底,再降至约1.02亿元,流动负债总额高达3.98亿元,当中有3.17亿元是按公平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负债。 今年以来,暂时只有专注于针对自身免疫及过敏性疾病生物疗法的荃信生物(2509.HK)这家尚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上市时的市值近44亿港元,上市首天股价大涨23.7%,表现相当不错。不过,统计去年成功在港上市的7家尚未盈利生物科技股,只有科伦博泰生物(6990.HK)的股价目前仍录得超过一倍升幅,其余已全数跌穿招股价,跌幅达37%至69%,反映投资市场在目前高利率的大环境下,对生物科技板块的前景不太看好。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盛禾生物依靠外力 催谷估值申请上市
这家处于早期“烧钱”阶段的生物科技公司,刚好达到在港交所申请上市的最低市值门槛 重点: 盛禾生物未有任何产品及授权收入,但沉重的研发开支,令其负债不断上升 该公司今年5月引入成立以来唯一一轮融资,投后估值刚好达到在港交所上市的最低要求 莫莉 受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美国持续加息等负面因素影响,港股新股市场再度转趋淡静。2023年以来,仅有8家生物医药企业登陆港交所,即使是成功上市者,筹资规模也较2020年时的高峰期大大缩水,8间企业的合计募资额仅有52.67亿港元。 在持续了近两年的生物医药“资本寒冬”中,不少创新药企难以拿到融资,只能靠自有资金艰难维生,冲刺港股上市已成为部分企业的“救命稻草”, 8月初,Sunho Biologics Inc.(以下简称“盛禾生物”)向港交所首次递交了初步招股文件,计划在主板申请上市,并由中金公司担任独家承销人。 成立于2018年的盛禾生物是一家开发免疫疗法的创新药企业,包括用于治疗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的抗体细胞因子。盛禾生物已建立完全一体化的端到端自主研发能力,涵盖所有关键的生物药物开发功能,包括发现、抗体和蛋白质工程、工艺开发、临床前药理学研究、临床开发和符合良好生产规范(简称GMP)的生产。 目前,盛禾生物正在开发的9个管线中,有6个已经处于临床阶段,其中有3个属于公司的核心产品,包括2个抗体细胞因子和1个ADCC增强抗体。据招股书引述的研究机构数据,盛禾生物旗下的3款抗体细胞因子,是全球治疗癌症患者临床进展最快的抗体细胞因子。 抗体细胞因子是由肿瘤相关抗原识别部分和细胞因子有效载荷组成的融合蛋白亚群,是近年来较为新兴的生物制药方向。细胞因子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反应,但是存在全身毒性和半衰期短的问题,它作为单一疗法的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如今,研究者将细胞因子与抗体融合开发出新型的抗体细胞因子,可以识别肿瘤相关抗原帮助定位,再通过细胞因子启动免疫反应,实现定点消除肿瘤。不过,当前全球尚无抗体细胞因子药物获批上市。 根据招股书中的时间表,盛禾生物的三款核心产品都将于2023年四季度开始新的进程,其中两款抗体细胞因子将在中国启动II期临床试验,另一款ADCC增强单抗则将完成II期临床试验对象的招募,完成给药等试验项目。考虑到进入II期临床试验后的高额花费,也难怪盛禾生物急需在更大的资本市场上融资,其在IPO募集所得资金用途中写道:“将主要用于核心产品及其他管线的研发、临床前与计划中的临床试验。” 由于所有产品都还处在临床研究初期,也没有向其他公司“license out”的对外授权收入,盛禾生物正处于“烧钱”阶段。在2021年、2022年以及2023年前三个月,公司的净亏损分别为7,063万元、5,199万元及1,531万元。 上市前突击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持续亏损,盛禾生物的现金流状况已相当紧张。截至2021年末、2022年末以及2023年3月31日,公司分别产生流动负债净额3,670万元、5,150万元及6,290万元。其手中的现金也不宽裕,截至今年3月31日,盛禾生物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有17.5万元,显然无法支撑其9个管线的研发。 盛禾生物在风险提示中也提到,倘无法维持足够的营运资金,公司可能会违反付款义务,例如无法向受托研究组织(CRO)企业作出里程碑付款、无法满足资本开支要求、被迫缩减业务规模或运营受到其他负面影响,而这可能会对其业务、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前景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幸运的是,今年5月31日,盛禾生物引入生物医药专业投资机构倚锋资本,后者以2.1亿元换取盛禾生物14.89%的股份,这也是盛禾生物成立以来的唯一一轮融资。完成本轮融资后,盛禾生物的手头宽裕不少,解决了眼下的资金不足难题。招股书表示,现有的营运资金,可以支撑公司未来12个月约125%的成本。 更重要的是,这轮融资完成后,盛禾生物的投后估值约为14.1亿元,约合15.3亿港元,刚刚跨过港交所对未盈利生物公司申请上市的门槛。根据港股《上市规则》第18A章的要求,申请公司上市时的市值至少达到15亿港元,同时其运营资金足可应付集团由上市文件刊发日期起至少12个月所需开支的至少125%。 今年6月底,研发小分子及抗体靶向药物的来凯医药(2105.HK)成功上市,作为同样未盈利、无商业化产品的创新药企, 其市值约68.6亿港元(63亿元),或许因为其两款核心产品均获国际医药巨头诺华授权引进,来凯的估值明显更高。盛禾生物立足于抗体细胞因子这一制药新赛道,虽然核心产品的临床进展较快,但是新药开发时常“九死一生”,现有管线中能否有成功商业化的产品,市场恐怕仍需较长时间观察。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