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芢生物争取港上市  核心产品研发逾十年

华芢生物重点开发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药物,核心产品Pro-101-2预计2027年第三季度启动3期临床试验 重点: 华芢生物过去两年亏损近两亿元,行政开支甚至高于研发开支,研发团队仅有33人 总裁为创始人之子,加入公司前的工作履历集中在智能驾驶系统、无人驾驶系统领域   莫莉 最近港股气氛炽热,恒指连续十日上涨,带动新股市场回暖。自4月19日起,至少有16家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主要来自医疗、金融、人工智能、消费等行业。上周一,专注于生物大分子药物研发的华芢生物科技(青岛)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递表,但这间已成立12年的企业,至今尚无成功上市的产品。 华芢生物的主攻方向是发现、开发和商业化伤口愈合的多功能疗法,目前重点开发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药物,核心产品为重组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rhPDGF–BB)药物Pro-101-1及Pro-101-2,现正分别进行2b期和2期临床试验。早在2013年8月,华芢生物就与军科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开始Pro-101-2的临床前研究,直到2021年,Pro-101-2启动了针对糖尿病足溃疡治疗的临床试验,从临床前研究至今,研发时间已超过10年,公司预计2027年第三季度启动3期临床试验。 PDGF是血小板在损伤后分泌的生长因子之一,能促进新血管的生成、调节炎症并刺激细胞增殖和迁移,加速伤口的愈合,常用于慢性伤口、糖尿病溃疡。虽然研究已经证明PDGF的有效性,但是中国至今尚无一款获批上市的PDGF药物,各大药企的在研药物中也没有其他竞争对手。中药企业天士力医药(600535.SH)曾经开发过一款PDGF-BB候选药物,2014年就已进入3期临床试验,但至今没有进展。 而在美国市场,至今仅有一款施乐辉(SNN.US)旗下的PDGF药物Regranex由FDA在1997年批准上市用于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但治疗该疾病的新一代产品速必一已于2023年底在中国获批上市。 从行业来看,PDGF所属的生长因子药物的市场规模并不算大。根据招股文件引述的研究,在2017年至2020年期间,中国生长因子药物市场呈下降趋势,但是受需求增加、适应症范围扩大及家庭消费能力提升的推动,预计该市场将进一步增至2026年的86亿元。 长远来看,这个市场的增长速度仍然有限,该研究预计,2026年至203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5.3%。不过,华芢生物的10款在研管线中的7款PDGF候选产品,覆盖了多种适应症,除了烧伤和糖尿病足溃疡外,还涉及痔疮和放射性溃疡等适应症。 研发团队仅33人 由于暂无上市产品,在2022年和2023年,华芢生物分别录得8,593万元及1.05亿元亏损。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亏损由行政开支占主导,而非研发开支。公司2023 年的行政开支和研发开支分别为4,212万元和3,992万元,行政开支主要包括行政人员的薪金、花红以及其他雇员福利、招待及差旅费用、与融资活动及招聘咨询服务有关的服务费等。 从雇员人数来看,作为一间生物医药公司,华芢生物的研发团队人数仅有33人,行政人员的人数却有44人,2023年研发人员的人均福利开支为31.9万元,甚至不如行政人员的人均福利开支32.3万元。 从华芢生物的高级管理团队成员履历来看,他们在医药研发领域的经验似乎尚有不足。公司创始人及董事会主席为现年55岁的贾丽加,她曾在北京的多间医药企业担任过销售经理、副总经理,主要负责医药的销售及运营管理。公司的董事会副主席、执行董事以及总裁王轲珑是贾丽加之子,年仅33岁,在加入华芢生物之前,王轲珑的主要经历集中在智能驾驶系统、无人驾驶系统领域。 华芢生物负责产品研发和技术的执行董事翟俊辉于2019年加入公司,他拥有预防医学的博士学位,曾经担任过微生物学的副研究员;另一位负责领导公司临床前研发工作的首席研发官赵兴卉,则拥有遗传学博士学位,曾在多间研究所和医院担任副研究员。这两位研发核心人员都曾在军科院工作,而华芢生物的核心产品Pro-101-1及Pro-101-2都是与军科院合作研发。 从2012年成立以来,华芢生物直到2021年5月才拿到第一笔外部融资,Pre-A轮的投后估值为8亿元。同年10月及2023年5月,公司分别完成A轮和B轮融资,最后一轮融资的投后估值高达33亿元,两年来估值增长三倍。 华芢生物的外部投资者包括专注于私募股权投资的鼎晖投资,以及由青岛市崂山区财政局控股的政府产业基金青岛高科,在拿到后者的投资后,华芢生物在2023年6月将公司注册地址从北京迁到青岛。 虽说华芢生物暂未公布招股详情,亦无收入和利润,但是在若以最后一轮融资的估值来看,港股市场上有不少未盈利生物医药公司的市值远低于33亿元。例如专注于罕见病治疗领域的北海康成(1228.HK),市值仅约1.5亿元。对于研发进展较为缓慢、研发投入不高的华芢生物,投资者或许难以给出太多热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he leading Chinese maker of home appliances has been expanding overseas and actively promoting its brand.

美的再闯港交所 积极扩海外市场

这家中国家电龙头企业,最近积极扩张海外业务 重点︰ 美的集团继去年10月向港交所申请上市不果后,最近趁港股回暖再度闯关,市传集资逾10亿美元 公司去年盈利高达337亿元,创历史新高    裴梓龙 英格兰超级足球联赛进行得如火如荼,在各大绿茵球场上,不时会有中国品牌大卖广告,例如英超比赛场边的广告板上就经常出现“Midea”的醒目大字,反映这家中国家电龙头正全力进攻海外市场,希望抛开只为海外品牌做代工的形象,让世界认识”Midea美的”。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0333.SZ)早于1992年股改后在深圳交易所上市,2013年通过换股合并实现整体上市。从账目上来看,去年营收高达3,737亿元,同比增长8.1%,盈利则上升14.1%至337亿元,创集团史上新高,更向股东分红,每10股派30元股息,因此难言公司因为缺钱而要在港上市。 美的集团去年10月曾向港交所递表,计划在港发行H股,但最后无功而回,很有可能是因为当时港股市况疲弱,难以管理层心目中的估值上市。随着恒生指数最近从今年低点大幅反弹,美的集团立马卷土重来,市传将筹资超过10亿美元,以A股目前高达约4,800亿元人民币的市值,若成功上市,或成为本港近年最大规模新股。 美的集团去年盈利创新高,截至去年底的现金及现金等物更多达598.9亿元,选择此时在港股上市,可能是为了扩大海外业务。如果成功,或有助于提升公司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调动资金也更容易。 公司在招股文件中也承认这一点,直言这次上市集资将用于全球科技研发、智能制造体系的持续建设及供应链管理的升级、完善全球销售渠道和网络,以及提高自有品牌的海外销售。 目前持有美的集团32%股权的何享健,早于1968年已经成立公司,最初只生产玻璃瓶等简单产品,80年代中国家电业起飞,美的搞起了风扇业务,随后透过购入设备与技术进军空调产业链,成为中国最早生产空调的企业之一。 何享健早已有一颗出海心,80年代不止在中国大搞自家品牌,已经将脚步伸到世界,但主要是为通用电气、松下、LG及东芝等世界知名家电商代工产品。 直到2006年,美的正式在海外建立自家工厂,希望将自家品牌带到其他国家;到了2016年,美的更在一年内接连收购东芝生活、意大利空调品牌Clivet及库卡集团,大撒金钱扩大海外业务;2017年,美的集团业绩大增,全年收入增长高达50%,海外业务收入首次超过1,000亿元。 对于要在国际舞台占一地位,美的集团曾豪言到2025年,海外收入要达到400亿美元,即超过2,900亿元,在全球的市占率要达到10%,做到东南亚第一,北美前三。 不过,现在距离这个目标还有一大段距离。 翻开美的集团业绩报告,虽然公司在全球多达200多个国家与地区有业务、并于海外十多个国家及地区设有17个研发中心和21个主要生产基地,但2021年公司在中国以外的收入约为1,376亿元,2022年增长只有3.6%,去年则上升5.8%,只有约1,509亿元。因此,要达到2025年收入达2,900亿元的目标,即两年内要翻接近一倍,相信会是十分困难的任务,所以这次上市便是要加速海外业务的发展,尽可能追赶目标。 首季营收再创新高 为人代工始终不如出售自家品牌,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今年初再次为出海定调,全力发展OBM(自主品牌制造商,制造并销售自有品牌产品),加强研发、制造、市场及服务等全价值链全球化布局,构建第二主场。 美的集团在招股文件中亦有提到近年海外OBM业务发展迅速,去年该业务收入占海外智能家居业务收入超过40%,主要以东芝、美的及Comfee品牌为主,去年亚马逊会员日活动、黑色星期五和网络星期一期间,公司有100多种产品进入亚马逊相关品类的“畅销产品”名单;而去年在美国亚马逊平台,公司品牌的窗式空调及微波炉市占率分别达28%及44%。 上月底,美的集团再交出一份令市场满意的季度业绩,今年首季度总营收达1,065亿元,同比增长10%,创下单季新高,同时表明计划投入30亿元加速海外自有品牌发展。该季度海外电商零售额同比大幅提升约60%,在巴西、埃及、马来西亚及中东市场,自有品牌销售同比增长超过50%。 最近内地家电股表现不俗,其中海尔智家(6690.HK)今年累计升幅逾三成,海信家电(0921.HK)更涨了一倍,股价创下历史新高,两者的市盈率均约15倍,而美的集团A股最近的市盈率约14.4倍,与两家国内同业接近;但对比海外品牌如开利全球(CARR.US)的39.3倍及日本大金(6367.T)的25.1倍,美的集团仍然落后,或许反映市场考虑到中国与美国及欧盟关系欠稳定的背景下,美的集团的出海之路或难以一帆风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he loss-making developer of cancer immunotherapies raised just enough financing last year to cross the valuation threshold for a Hong Kong listing.

盛禾生物将上市 传闻筹资额大减

这家2018年成立的生物科技公司,去年5月引入唯一一轮融资,投后估值刚好达到在港交所上市的最低要求 重点︰ 盛禾生物的产品仍在研发或临床阶段,并没有任何产品及授权收入,去年亏损1.3亿元 市传盛禾生物将集资5,000万美元,比去年传出的1.5亿美元的集资额大减66.7%   裴梓龙 香港股市近年持续疲软,新股市场更陷入寒冬,今年首季成功在港上市的新股只有12只,总集资额仅47亿港元,创2009年同期以来新低,全球排名更跌至第10位,跑输印度和沙特阿拉伯等新兴市场。 这两年来,在美国持续加息的大环境下,市场“便宜钱”不再,导致靠烧钱发展的初创科技企业,尤其是创新药企,比以往更难以在市场融资,只能靠消耗自有资本艰难维生。不过,内地开发免疫疗法、包括用于治疗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的抗体细胞因子的创新药企业盛禾生物控股有限公司,恰好在去年8月首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前获得融资,引入生物医药专业投资机构倚锋资本,以2.1亿元购入14.89%股份,投后估值达到14.1亿元,折合约15.3亿港元。 恰好是因为这笔“救命钱”,令盛禾生物刚好跨过港交所对未盈利生物公司申请上市的门坎。根据港股《上市规则》第18A章的要求,申请公司上市时的市值至少达到15亿港元,同时其运营资金足以应付集团由上市文件刊发日期起至少12个月所需开支的至少125%。 虽然如此,盛禾生物首次上市申请却无功而回,今年2月卷土重来,直到4月15日,终于成功闯关。 事实上,盛禾生物去年8月首次申请上市时,市场传闻公司会集资1.5亿美元,然而这次卷土重来后,市传的集资金额大幅缩减至5,000万美元。虽然最终集资额仍要公司正式启动招股时才公布,但这个消息也侧面反映在目前市场环境下,企业集资并不容易。 创新药这个赛道曾获资本力捧,虽然前期要靠烧钱研发,但如果有一两款产品能够成功商业化,因为有专利,就会成为“印钞机”。但这也伴随极高风险,万一全部失败,那投资就化为乌有。盛禾生物在招股文件首页就有这么一句︰“无法保证我们最终能够成功开发和销售我们的核心产品或我们的任何管线产品。” 根据盛禾生物的介绍,公司正在开发的9个管线中,有6个已经处于临床阶段,其中有三个属于核心产品,包括两个抗体细胞因子和一个ADCC增强抗体。据招股书引述的研究机构数据,盛禾生物旗下的三款抗体细胞因子,是全球治疗癌症患者临床进展最快的抗体细胞因子。 所谓抗体细胞因子,是由肿瘤相关抗原识别部分和细胞因子有效载荷组成的融合蛋白亚群,是近年较为新兴的生物制药方向。抗体细胞因子可为肿瘤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如T细胞和NK细胞)搭桥,类似于双特异性抗体的功能。通过激活免疫系统的各种成分,细胞因子分子以高密度固定在肿瘤病变处,抗体细胞因子进而显示出强大的肿瘤杀伤作用。 集资用于临床试验 目前盛禾生物所有的产品都在研发或临床阶段,过去两年的收入大多来自政府补助向银行存款的利息收入,还有合约生产服务销售收入,去年共录得2,100万元收入,但单单计算研发费用,过去两年分别花了5,317万元及4,304万元,两年用了约9,600万元。根据时间表,盛禾生物有6款产品已进入临床一期或二期,这也意味需要更多资金应付高额花费,这也正是急于上市的主因之一,公司也直言集资所得将全部用于三款核心产品的临床试验。 由于欠缺收入来源,盛禾生物过去两年分别亏损约5,200万元和1.33亿元。事实上,在2022年底,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只剩下182万元,根本无法应付开支,幸好去年获得倚锋资本2.1亿元融资,才有足够资金继续运营。而截至去年底,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剩下1.25亿元,到了今年2月底,再降至约1.02亿元,流动负债总额高达3.98亿元,当中有3.17亿元是按公平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负债。 今年以来,暂时只有专注于针对自身免疫及过敏性疾病生物疗法的荃信生物(2509.HK)这家尚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上市时的市值近44亿港元,上市首天股价大涨23.7%,表现相当不错。不过,统计去年成功在港上市的7家尚未盈利生物科技股,只有科伦博泰生物(6990.HK)的股价目前仍录得超过一倍升幅,其余已全数跌穿招股价,跌幅达37%至69%,反映投资市场在目前高利率的大环境下,对生物科技板块的前景不太看好。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hares of Sichuan Baicha Baidao fell 26.9% from their IPO price of HK$17.50 to close at HK$12.80 in their Tuesday trading debut in Hong Kong.

快讯:茶百道上市连挫两日

最新:四川百茶百道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555.HK,下称茶百道)周二首日上市,当日收市股价大挫,收报12.8港元,比招股价17.5港元低26.9%。 利好:茶百道上市获得机构投资者支持,国际发售部分录得小幅超额申购,国际发售部分占全球发售发售股份数目比例,最终获调升至95.14%。 值得关注:该公司的公开发售部分,仅接获约50%申购,反映小投资者对其股份并不向往。 深度:茶百道成立于2008年,总部位于四川,是中国最大茶饮连锁店之一。据招股书援引的第三方数据,就零售额而言,它在中国现制茶饮连锁市场排名第三,占该行业去年销售额的6.8%。该公司去年8月首次向港交所呈交上市申请,但未能成功,今年2月再度递表,最终通过上市聆讯,并计划通过提高低线城市渗透率、海外扩张以及进军咖啡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来保持增长。自去年10月以来,至少有5家同业申请在香港上市,茶百道是其中之一,其他公司包括蜜雪城和古茗等。 市场反应:茶百道周三股价跌势未止,中午收盘软10%至11.52港元,市值170亿港元,比上市市值累挫34.1%。 记者:欧美美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he cross-border e-commerce company has applied to list its shares in Hong Kong after unsuccessfully shopping around mainland exchanges.

电商傲基科技求上市 渐降第三方平台依赖

这家曾多次申请在A股挂牌的跨境电商企业,最近转战港交所争取集资上市 重点︰ 傲基科技去年盈利达5.2亿元,同比增长133% 该公司近年持续降低对亚马逊的依赖,相关平台的收入占比由2021年的83.9%,降至去年的53.8%   欧美美 中国跨境电商傲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从2019年从内地新三板退市后,曾先后冲刺上交所科创板及深交所创业板,最终都无功而返。最近,这家主要通过亚马逊(AMZN.US)等第三方平台从事跨境企业对客户(B2C)业务,专注于提供Allewie、Ironck、Likimio、Shacerlin、Hostack和Fotosok等家具家居类产品的企业,毅然决定转战港交所,并找来华泰国际作为独家保荐人。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按销售收入计,傲基科技的6个产品品类(包括床架、食品柜、梳妆台和梳妆椅等)在亚马逊美国网站排名第一,去年旗下11个品牌的商品交易总额(GMV)超过1亿元;其包括床架、床、冰箱、衣柜及抽屉柜等10个产品品类,在亚马逊美国网站的市场份额也占10%以上,而其产品在第三方电商平台的平均退货率只有3.5%,处于行业最低水平。 根据初步招股文件,傲基科技过去三年的收入比较不稳,2021年达90.72亿元,2022年跌至71亿元,到去年再增至86.83亿元;至于盈利方面,2021年亏损5.9亿元,2022年成功转盈,赚了2.23亿元,去年再增长133%至5.2亿元,主要因为毛利率持续改善,由2021年的20.9%,升至去年的34.5%。 公司在2021年亏损,主要与亚马逊的封杀事件相关。当年正值中国跨境电商快速崛起之时,中国多家知名亚马逊“大卖商”接连被亚马逊封号,当中便包括傲基科技,另外还有帕拓逊、通拓、有棵树等,所有热销产品都无法出售,严重影响这些电商的现金流,部分更不得不变卖资产套现保命。 亚马逊当时解释,封号是因为发现有卖家滥用评论,出现严重违规行为。亚马逊虽然没有直接说明,但意思上就是有卖家涉嫌参与俗称“刷单刷好评”的虚假产品评论等。经过亚马逊一连串调查后,各大电商平台的账号也陆续解封,但也足以吓怕一众在亚马逊平台做生意的中国商家。 傲基科技在招股文件中也提及,当时在发现员工参与与亚马逊事件有关的非官方推广评分或评价的情况后,已立即要求所有相关员工于2021年5月停止使用非官方推广评分或评价,同时开展内部审查,并对网店进行了检查,以及实施相关补救措施。 经历了亚马逊事件之后,傲基科技也深明不得再过度依赖单一平台,通过亚马逊销售商品的占比由2021年的83.9%,下降至去年的53.8%;而通过沃尔玛(WMT.US)的占比就由2021年的3%,增至去年的9.8%;Wayfair的占比则由1.7%,增至去年的10%,至于包括eBay在内的其他平台的占比就由2.2%,增至3.1%,公司也开始推进自营网站的销售。 但从数据上看,傲基科技仍然十分依赖亚马逊平台。 除了电商业务外,公司近年也加强物流解决方案业务,目前与超过700家电商公司提供物流解决方案,更设立了全球多级仓储物流网络,截至去年底,在美国主要港口城市及欧洲营运27个海外仓储设施。 加强物流业务 2021年,傲基科技物流解决方案的收入只有4.9亿元,占总收入5.4%,到2022年收入已增至7.75亿元,占总收入升至10.9%,去年该业务的占比更大由提升至19%,收入比2022年增长1.13倍,达16.53亿元。 傲基科技在招股文件中提到,这次上市集资将用于扩张业务,以提升业务规模,包括建立全球打样中心,以实现快速打样及标准化;优化产品开发及减少产品开发开支,以及升级仓储及物流系统等;其次是用于加强数字化,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另外就是用于潜在投资或并购,剩下的用于一般营运。 不过在目前中美关系仍然紧张的大局下,中国企业在美国做生意并不容易,不知何时会再受到制裁,高度依赖亚马逊、沃尔玛及Wayfair的傲基科技在招股文件中也提醒投资者,如果中美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我们无法向阁下保证日后我们的业务将不受影响。”公司也明言,美国政府可能不时实施可能对公司行业造成不利影响,或导致第三方电商平台政策出现变更,甚至影响公司的产品进入美国。 2012年至今,傲基科技完成4轮融资及8轮股权转让,当中投资者包括景林、深圳创投及红杉等,每股代价从0.66元一直增至16.8元,翻了24.5倍,而按最后一轮融资每股售价16.8元计算,估值高达64.68亿元。不过,港股今年表现疲软,包括阿里巴巴(9988.HK; BABA.US)、京东(9618.HK; JD.US)等电商巨头股价今年均录得跌幅,傲基科技如果希望以理想估值登陆港交所,估计要花费一番功夫来说服投资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he drug developer has raised around $400 million in seven rounds of financing. But after burning through cash, the company needs fresh capital to sustain its work on AI-assisted drugs.

AI制药烧钱迅速 英矽智能再冲港股

这家AI制药企业已经完成了7轮融资,合计募资约4亿美元,但其烧钱速度亦十分惊人,急需在更大的资本市场融资“续命” 重点: 英矽智能去年收入同比增长70%,达到了5,118万美元,其中有3,900万美元来自药物开发项目的对外授权 该公司目前还未有任何一种人工智能辅助开发药物通过三期临床试验,若研发进展不顺,将大幅影响公司市值   莫莉 在去年6月递交的招股书失效之后,AI制药企业英矽智能近期更新招股文件,将与2023年底赴港申请上市的同行晶泰科技争夺“亚太AI制药第一股”的名号。 英矽智能成立于2014年,是一间AI驱动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最新的招股书中,英矽智能透露,2023年的收入同比增长了70%,达到了5,118万美元,其中有3,900万美元来自药物开发项目的对外授权。在2023年9月和2024年1月,英矽智能接连完成两项对外授权交易,合同金额总额最高可达15亿美元,其中与Exelixis(EXEL.US)的合作,让英矽智能可以获得8,000万美元的首付款,这也是亚太地区的第一个AI新药的专利授权合作。 英矽智能的业务主要包括管线药物开发、药物发现服务,以及软件解决方案服务三大领域。其中,管线药物开发服务是支柱业务,公司通过研发内部管线候选药物,在其对外授权或实现商业化后产生收入,该分部去年贡献收入3,902万美元。 药物发现服务是与药企等第三方合作,利用英矽智能研发的Pharma.AI平台发现与疾病有关的靶点,识别并进一步研发,从中收取服务费。软件解决方案服务则是客户使用Pharma.AI平台时,就该平台的访问权限收取的预付订阅费。2023年,药物发现服务以及软件解决方案服务分别贡献879.6万美元和336.2万美元,期间签订软件客户达50个,新增礼来(LLY.US)、诺和诺德(NVO.US)等大型药企客户。 在大额对外授权合作的加持下,英矽智能去年财务表现稍为好转,除了收入上升,净亏损也同比减少1,019万美元至2.11亿美元。不过,尽管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收入,这间技术驱动公司烧钱速度仍然十分惊人,过去三年累计亏损达到5.6亿美元。 在过去生物医药融资活跃的时期,英矽智能依靠“人工智能+医药”的概念颇受资本青睐。自2014年成立以来,英矽智能已经完成了7轮融资,合计募资约4亿美元,股东名单星光熠熠,包括启明创投、创新工场、高瓴资本、药明康德(2359.HK; 603259.SH)及复星医药(2196.HK; 600196.SH)等。2022年8月,英矽智能完成了IPO前的最后一轮融资,更获沙特阿美旗下的多元化风投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领投,公司的投后估值高达8.95亿美元。 截至去年底,英矽智能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1.77亿美元,这个金额与不少通过港股《上市规则》18A章上市的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相比,其实已为数不少,但以英矽智能的资金消耗速度来看,可能无法维持一年的运营开支。2023年,英矽智能的研发开支为9,734万美元,同比增长24.5%,行政开支亦高达1,734万美元,当中包括劳工成本、股份薪酬开支等项目。 此外,公司的负债水平较高,截至2024年1月31日,流动负债总额达到8.47亿美元。由此可见,管理层或急于登上港股市场,获得更为通畅的融资渠道,为众多管线的下一步研发提供资金。 AI制药前路未知 招股文件披露,公司旗下拥有涵盖纤维化、肿瘤学、免疫学和其他治疗领域的15款候选药物管线,其中6种已取得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批准。其中,小分子候选药物ISM001-055是英矽智能的核心产品,也是研发进展最快的管线。对于AI制药行业来说,这款候选药物也有重要意义,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ISM001-055是全球首款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发现靶点、并设计化合物的候选药物。 过去两年里,由AI辅助研发并进入临床试验的候选药物不断增加,但是目前还未有任何一种人工智能辅助开发的药物通过了三期临床试验。部分AI设计的小分子药物临床研发进展不顺,导致研发企业的市场估值一落千丈。2022年上市的英国AI制药企业BenevolentAI(BAI.AS)曾备受瞩目,但是其核心管线BEN-2293在II期试验中未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公司随后裁减一半员工,股价亦下跌超过90%。 英矽智能的ISM001-055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临床项目,在中国和美国近40个研究中心同步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中美国2a期临床试验已于 2024 年2月完成首批患者给药,在中国2a期临床试验预计将于2024年第四季度完成,该候选药物的研发情况,或对公司业务前景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港股和A股市场尚无AI制药企业上市,另一间冲刺港股上市的晶泰科技在2021年的最后一轮融资中,投后估值高达19.7亿美元,比英矽智能高出一倍有余。与其他AI制药公司相比,英矽智能不仅拥有自我造血能力,通过管线授权持续产生营收,还拥有进展较快的自研管线,值得投资者长期留意。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he Chinese provider of mobile advertising services has finally won IPO approval at the fourth attempt, but faces a muted market reception.

四闯港交所获放行 乐思招股反应一般

这家在中国向客户提供全面移动广告服务的企业,三年内四度向港交所申请上市,最终获得放行 重点︰ 乐思集团的收入持续增长,但去年前9个月的毛利率大幅下降至15.5% 该公司客户高度集中,去年前9个月五大客户贡献近七成总收入,同时也非常依赖阿里巴巴及另外两大供应商   裴梓龙 香港股市终于迎来龙年首两只新股,分别为香港钢结构工程承造商泓基集团(2535.HK),以及中国内地移动广告服务供应商乐思集团有限公司(2540.HK),前者筹资最多1.35亿港元,后者筹资最多1.88亿港元。 由于香港IPO已经实施FINI(Fast Interface for New Issuance),由招股到结算周期由T+5缩短至T+2,两只股份由29日开始招股,3月5日结束,3月8日便可以上市。其中乐思集团首两天的融资申购反应冷淡,只录得约1,900万元申购额度。 事实上,这已经是乐思集团2022年以来第四次申请上市,经过前三次的失利,这次终于通过港交所聆讯,计划发行1.25亿股,招股价1.1港元至1.5港元,每手2,500股入场费约3,788港元,筹资最多约1.9亿港元。 乐思集团的主要业务与平台经济有关,主要是向客户提供全面移动广告服务,以在媒体伙伴营运的媒体平台营销其品牌、产品及服务,包括流量获取、广告素材制作、广告投放、优化与分发等,其业务非常依靠互联网,在目前科网企业四面受敌的大环境下,市场反应相对冷淡也无可厚非。 再看乐思的业绩,其收入持续增长,其中去年前9个月营业额大增41.6%,估计因为中国在疫情后重启经济,各大企业增加广告投入。 公司两大业务中,移动广告解决方案服务的收入占比逐年提升,由2020年的90.9%,增至2022年的92.2%,去年前9个月的占比更升至96%;但其客户数目反而从2022年底的164家减至106家,流失了58个客户。公司解释,因为期内主要集中为大客户M提供服务,导致客户数量减少;至于广告分发服务收入去年前9个月减少近20%,至1,995.5万元。 虽然收入持续增长,但乐思的毛利率去年大幅下降。2020年至2022年的毛利率分别为20.4%、19.9%及20.9%,但去年前9个月却大降至15.5%,公司解释是因为来自媒体伙伴的返点减少,导致流量获取成本上升,以及广告分发服务收入下降。 这种跌幅压抑了乐思的盈利能力,2020至2022年的盈利分别为4,977万元、5,749万元及6,831万元,去年前9个月则为4,891万元,同比增长22.2%,低于同期收入41.6%的增幅。 毛利率下跌,除了因为成本增加外,更大原因是行业竞争激烈。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中国移动广告市场相当分散,按2022年总账单计算,行业前五大公司只占了市场的9.6%,乐思集团作为中国移动广告服务供应商,市占率只有0.1%。 依赖五大客户及供应商 作为行业的小型参与者,要生存就要与客户保持良好关系,这也令乐思的客户高度集中,五大客户在2020至2022年的收入,分别占公司总收入约75.4%、67.3%和48%,去年前9个月的占比再次增至68.7%,当中最大客户已独占40.8%。 乐思在招股文件大派定心丸,称与这五大客户保持了1至6年的友好战略关系,但是根据公司描述,与客户的合约一般只有一年,意味是逐年签约,而任何一方透过发出5至30日的事先书面通知,便可以终止合约。这就是说,作为行业的小型参与者,乐思的议价能力不算高。 另一方面,乐思的供应商同样非常依赖五大公司,尤其是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需要在这五大供应商平台购买广告空间来为客户投放广告,2020年,这五大供应商占公司总成本高达92.5%,2021年再增至93.9%,2022年略为减至70.5%,但去年前9个月再次升至88.8%。令人担忧的是,包括阿里巴巴、供应商A及供应商C三家的成本,去年前9个月占了总成本的65.7%,这就意味着乐思作为中介商,如果这五大平台任何一家失去市场领导地位,恐怕会拖累乐思的业绩。 乐思在目前市况不佳的环境坚持上市,可能是因为现金流有欠充裕,去年前9个月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5,739万元,2022年同期为净流入1,301万元;幸好融资后获得1,296.5万元,才令公司在去年9月底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有1,463.5万元,但比2022年底的5,919.5万元大减75.3%,估计这正是公司上市筹资的主要原因。 从估值上看,乐思集团这次上市市值约5.5亿港元至7.5亿港元,以去年前9个月赚4,891万元估算,推算全年利润6,522万元,市盈率将为7.7至10倍,对比同样在中国从事移动广告的赤子城科技(9911.HK)5.7倍的预测市盈率,其定价并不便宜。 中国移动广告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约3,660亿元,增加至2022年的约8,95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25%,但艾瑞咨询预期2023至2027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仅放慢到只有8.7%。乐思作为中小型参与者,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还看管理层在公司上市后有否新部署。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