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ft International files for Hong Kong IPO

西方制裁俄罗斯 舒宝国际受惠赶上市

这家一次性纸尿裤制造商的大部分产品都用于出口,销往俄罗斯的产品数量超过了在中国本土市场的销量 重点: 舒宝国际已申请在香港上市,它将其核心的纸尿裤产品系列归类为“人道主义”产品,以规避西方对俄罗斯的贸易制裁 公司对俄罗斯销售额占2023年收入的58%,高于2022年的50% 谭英 总部位于福建的舒宝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上周提交IPO上市文件,这可能开创了先河,它找到了一个将旗下核心产品线纸尿裤与国际制裁相提并论的办法。 这家一次性纸尿裤,以及女性卫生用品和成人失禁用品制造商近年一直在快速增长,2021年至2023 年间,收入和毛利润平均每年分别增长58%和86%。具体的数字其实并不是很高,去年的收入达到6.55亿元,毛利润为1.97亿元。但增长速度可能足以让投资者惊叹不已,去年5,890万元的利润也一样,是2021年的五倍。 那么,这家公司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呢?鉴于中国出生率不断下降,而舒宝国际2023年的收入中71.4%依赖纸尿裤,公司的故事很可能是萎缩而不是强劲的增长。公司上市文件中引用的研究显示,2021年至2023年间,中国婴儿纸尿裤销售总额持平或下降,去年的销售额估计为505亿元。 不同之处在于俄罗斯。虽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纸尿裤出口国,但俄罗斯历史上并不是此类产品的主要市场。直到去年,中国的一次性卫生用品出口额突然增加一倍多,达到14亿元。上市文件中的研究显示,2018年至2022年间,中国对俄罗斯的纸尿裤出口每年增长36.8%。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舒宝国际推动的,公司于2015年进入俄罗斯市场,并在2022年成为中国出口俄罗斯的第二大婴童护理一次性卫生用品出口商。 舒宝国际对俄罗斯销量激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制裁所推动,这正是全球地缘政治的一个怪象。制裁导致很多国际纸尿裤品牌争相退出该市场,舒宝国际及其中国同行则竞相填补它们留下的空白。 对舒宝国际来说,这已转化为一个重大商机。2021年,有一个俄罗斯客户贡献了舒宝国际11.8%的收入。但去年,这个比例飙升至48.7%,即3.18亿元,是舒宝国际最大的客户。这种情况现在对企业来说是件好事,但如果西方制裁最终解除,这个客户能找到其他非中国供应商,它就可能会成为一个软肋。 上市文件显示,舒宝国际的顶级客户是俄罗斯最大的儿童用品零售商,在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经营着 1,100多家门店,2021年的年收入为18亿美元。舒宝国际是该客户的合同制造商,通过一份有效期至 2030年的合同,为其日本风格的品牌供应纸尿裤。这一合作占舒宝国际2023年对俄罗斯总销售额的84%。 “人道主义”产品 舒宝国际以“人道主义”归类其产品,显然使其规避了西方的制裁。这分类现在或许可以行得通,但如果西方领导人不认可这种划分,未来也有可能出问题的,尤其是如果舒宝国际想增加西方市场的销售。 舒宝国际表示:“与我们产品的人道主义性质一致,我们通过将合同生产解决方案,扩展到俄罗斯全国领先的零售商,抓住了俄罗斯对自有品牌需求激增的增长机会。” 2021年至2023年期间,公司的自有品牌合同代工业务年均增长62%,去年总收入达4.48亿元,约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二。其中大部分销往俄罗斯。 与此同时,舒宝国际去年的国内销售额(包括女性护理和成人失禁用品)仅为2.06亿元,占总销售额的30.1%。其他主要市场包括东南亚和哈萨克斯坦,前者占去年销售额的5.3%,后者占1%。 那么,舒宝国际究竟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在中国,它更为人所知的名字是婴舒宝,旗下有三大品牌,分别是纸尿裤品牌婴舒宝、卫生巾品牌五月私语、成人纸尿裤品牌康舒宝。婴儿纸尿裤系列有六个不同的类别,从纸尿裤到湿巾,共有140种不同的产品。其女性护理用品有20种,成人失禁用品有15种。 公司婴童用品的生产设施利用率为84%,意味着如果来自俄罗斯或其他市场的需求持续扩大,它还有增长空间。女性护理用品的需求强劲,2023年生产设施的利用率为138.3%。成人失禁用品是薄弱环节,生产设施的利用率只有14.7%。 舒宝国际计划利用上市所得资金扩建工厂,新增年产3.2亿件婴儿护理用品的产能,同时新建一条年产8,000万件女性护理用品的生产线。公司的生产基地位于福建沿海城市晋江,到2023年底总产能为每年10亿件,共有16条生产线。 舒宝国际以提供家庭用品为本,它自身也是一家相当典型的家族企业。创始人兼董事长颜培坤拥有90%的股份,女儿颜嘉玮是他的私人助手、公司副总裁。生产部总监周家豪是颜培坤的女婿,采购部总监高跃是他的表侄。 那么,投资者该如何看待这家公司?今年2月申请在香港上市的上一家纸尿裤生产商新世好集团也有类似的增长指标,但其首次公开募股尚未获批。舒宝国际上市的独家保荐人是另一家族企业日进资本,其前身是TD Capital。这种家族控制和对地缘政治及单一客户的严重依赖,可以说风险集中和治理薄弱,可能让投资者望而却步。但从好的一面来看,舒宝银国际如今的增长势头是其他公司所没有的。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华芢生物争取港上市  核心产品研发逾十年

华芢生物重点开发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药物,核心产品Pro-101-2预计2027年第三季度启动3期临床试验 重点: 华芢生物过去两年亏损近两亿元,行政开支甚至高于研发开支,研发团队仅有33人 总裁为创始人之子,加入公司前的工作履历集中在智能驾驶系统、无人驾驶系统领域   莫莉 最近港股气氛炽热,恒指连续十日上涨,带动新股市场回暖。自4月19日起,至少有16家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主要来自医疗、金融、人工智能、消费等行业。上周一,专注于生物大分子药物研发的华芢生物科技(青岛)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递表,但这间已成立12年的企业,至今尚无成功上市的产品。 华芢生物的主攻方向是发现、开发和商业化伤口愈合的多功能疗法,目前重点开发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药物,核心产品为重组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rhPDGF–BB)药物Pro-101-1及Pro-101-2,现正分别进行2b期和2期临床试验。早在2013年8月,华芢生物就与军科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开始Pro-101-2的临床前研究,直到2021年,Pro-101-2启动了针对糖尿病足溃疡治疗的临床试验,从临床前研究至今,研发时间已超过10年,公司预计2027年第三季度启动3期临床试验。 PDGF是血小板在损伤后分泌的生长因子之一,能促进新血管的生成、调节炎症并刺激细胞增殖和迁移,加速伤口的愈合,常用于慢性伤口、糖尿病溃疡。虽然研究已经证明PDGF的有效性,但是中国至今尚无一款获批上市的PDGF药物,各大药企的在研药物中也没有其他竞争对手。中药企业天士力医药(600535.SH)曾经开发过一款PDGF-BB候选药物,2014年就已进入3期临床试验,但至今没有进展。 而在美国市场,至今仅有一款施乐辉(SNN.US)旗下的PDGF药物Regranex由FDA在1997年批准上市用于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但治疗该疾病的新一代产品速必一已于2023年底在中国获批上市。 从行业来看,PDGF所属的生长因子药物的市场规模并不算大。根据招股文件引述的研究,在2017年至2020年期间,中国生长因子药物市场呈下降趋势,但是受需求增加、适应症范围扩大及家庭消费能力提升的推动,预计该市场将进一步增至2026年的86亿元。 长远来看,这个市场的增长速度仍然有限,该研究预计,2026年至203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5.3%。不过,华芢生物的10款在研管线中的7款PDGF候选产品,覆盖了多种适应症,除了烧伤和糖尿病足溃疡外,还涉及痔疮和放射性溃疡等适应症。 研发团队仅33人 由于暂无上市产品,在2022年和2023年,华芢生物分别录得8,593万元及1.05亿元亏损。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亏损由行政开支占主导,而非研发开支。公司2023 年的行政开支和研发开支分别为4,212万元和3,992万元,行政开支主要包括行政人员的薪金、花红以及其他雇员福利、招待及差旅费用、与融资活动及招聘咨询服务有关的服务费等。 从雇员人数来看,作为一间生物医药公司,华芢生物的研发团队人数仅有33人,行政人员的人数却有44人,2023年研发人员的人均福利开支为31.9万元,甚至不如行政人员的人均福利开支32.3万元。 从华芢生物的高级管理团队成员履历来看,他们在医药研发领域的经验似乎尚有不足。公司创始人及董事会主席为现年55岁的贾丽加,她曾在北京的多间医药企业担任过销售经理、副总经理,主要负责医药的销售及运营管理。公司的董事会副主席、执行董事以及总裁王轲珑是贾丽加之子,年仅33岁,在加入华芢生物之前,王轲珑的主要经历集中在智能驾驶系统、无人驾驶系统领域。 华芢生物负责产品研发和技术的执行董事翟俊辉于2019年加入公司,他拥有预防医学的博士学位,曾经担任过微生物学的副研究员;另一位负责领导公司临床前研发工作的首席研发官赵兴卉,则拥有遗传学博士学位,曾在多间研究所和医院担任副研究员。这两位研发核心人员都曾在军科院工作,而华芢生物的核心产品Pro-101-1及Pro-101-2都是与军科院合作研发。 从2012年成立以来,华芢生物直到2021年5月才拿到第一笔外部融资,Pre-A轮的投后估值为8亿元。同年10月及2023年5月,公司分别完成A轮和B轮融资,最后一轮融资的投后估值高达33亿元,两年来估值增长三倍。 华芢生物的外部投资者包括专注于私募股权投资的鼎晖投资,以及由青岛市崂山区财政局控股的政府产业基金青岛高科,在拿到后者的投资后,华芢生物在2023年6月将公司注册地址从北京迁到青岛。 虽说华芢生物暂未公布招股详情,亦无收入和利润,但是在若以最后一轮融资的估值来看,港股市场上有不少未盈利生物医药公司的市值远低于33亿元。例如专注于罕见病治疗领域的北海康成(1228.HK),市值仅约1.5亿元。对于研发进展较为缓慢、研发投入不高的华芢生物,投资者或许难以给出太多热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Zeekr jumped in their trading debut on Friday after pricing at $21, representing the top of their previously announced range.

快讯:极氪智能首日上市大涨

最新:由中国领先汽车制造商吉利支持的新能源车企极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ZK.US)上周五上市,该股定价为21美元,并于首日交易时上涨。 利好:该公司通过出售股份筹集约4.4亿美元,成为近三年来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的最大一笔融资。如果首次公开募股承销商完全行使超额配售权以出售更多股票,该公司还能再筹集6,600万美元。 值得关注:极氪进入中国竞争激烈的电动车市场相对较迟,至少在未来几年内,可能会出现重大亏损。 深度:极氪的上市可能标志着中国公司在美国恢复大型集资活动的开端,在此之前,中美两国的监管不确定性造成近三年暂停。大部分监管问题已于去年解决,但市场对境外上市中概股的情绪持续低迷,抑制了新股上市需求。上月,市场情绪突然发生变化,iShares MSCI中国ETF(MCHI.US)从1月底的低点大幅反弹,涨幅达25%,反映市场对这个价值被低估的行业重新产生了兴趣。这种积极情绪可能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极氪首次公开募股的兴趣。该公司专注于高端电动汽车市场,其车型起价通常在30万元左右,并于2021年推出了首款车型。 市场反应:极氪的股票在周五开始交易时的开盘价为26 美元,其后进一步上涨,收盘价为28.26 美元,涨幅达35%。 记者: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aidilao's Super Hi files for IPO

特海国际申美上市 集资提速海外扩张

火锅巨头海底捞的国际业务部门去年收入增长23%,并首次实现盈利,集团希望借此吸引投资者的兴趣 重点: 总部位于新加坡的特海国际报告去年收入增长23%,并首度实现盈利,公司目前在香港挂牌,并已申请赴纽约二次上市 作为在香港上市的知名火锅公司海底捞的附属国际业务公司,特海国际在全球经营着 115 家餐厅,其中约一半位于东南亚 谭英 特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9658.HK)4月26日提交赴纽约二次上市的招股说明书后,公司在香港挂牌交易的股票次日上涨5%。曾经的母公司海底捞(6862.HK)的股价涨幅更大,因为投资者笃信,海底捞的这家国际子公司,可能受益于新资金的注入,为全球扩张提速。 特海国际和海底捞是一家家族企业,由创始人张勇及其妻子舒萍掌控。舒萍于2022年12月将特海国际从海底捞分拆出来,现在负责两家公司的经营。张勇和舒萍拥有特海国际逾50%的股份。特海国际的总部位于新加坡,舒萍在管理家族企业的同时,也和儿子生活在那里。 据媒体报道,特海国际计划通过在纽约上市集资1亿美元,不过IPO定价尚未公布。此次上市将是张勇名下公司的第5个IPO。 火锅在中国很受欢迎,张勇正试图将这种吃法输出往世界其他地方。 尽管如此,与市值近2,000亿美元的麦当劳(MCD.US)等国际餐饮巨头或百胜中国(YUMC.US)相比,市值95亿港元的特海国际仍微不足道。 特海国际的市销率和市盈率分别为1.48倍和36.5倍,与一些同行相比看起来相当不错。这可能部分是由于海底捞享有很高的知名度,30位雅虎财经分析师对海底捞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海底捞的估值被低估了高达50%。 特海国际的市值不到前母公司的十分之一,名气也没有那么大。关注最新上市申请情况的Seeking Alpha撰稿人多诺万·琼斯(Donovan Jones)表示,要获得类似的地位,特海国际可能面临诸多艰难。“中餐厅市场仍然高度分散,”他写道。“由于在地域上缺乏重点,于个别地区或缺乏当地知识,公司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特海国际拥有115家餐厅,其中大部分位于亚洲和美国西海岸,不过公司最近开始涉足中东市场,在迪拜开设了一家门店。自2019年以来,它的收入稳步增长,除了疫情的第一年,即2020年下降5%外,去年增长更达23%至6.86亿美元。 同样重要的是,公司去年实现净利润2,520万美元,这是自海底捞2019年开始公布海外业务数据以来的首次盈利。与此同时,其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从2021年的区区430万美元,增至去年的1.14亿美元。 海底捞2012年在新加坡开设第一家餐厅,开始向中国境外扩张,一年后在洛杉矶开了第二家店。它在美国的主要目标客戶是熟悉火锅就餐风格的海外华人,在美国的13家餐厅中有10家位于加州。 东南亚基地 特海国际的主要市场在东南亚,那里有51家门店,占其门店总数近一半。它在日本和韩国还有13家门店,在加拿大有3家,在英国、澳大利亚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有5家。2022年,该公司重组为一家开曼群岛公司,以便在香港上市。 根据招股说明书中引用的第三方市场数据,以2022年5.58亿美元的收入计算,特海国际是全球第三大中国餐饮连锁品牌,也是中国最大的中餐厅品牌。招股说明书指出,国际火锅市场在2022年规模达到了343亿美元,占整个国际中式餐饮市场3,061亿美元的十分之一以上。 特海国际指出,像它这样的大型全球中餐馆运营商还不多见,因连锁品牌的市场一般局限在个别国家。截至2022年底,在国际市场拥有10家以上餐厅的中餐品牌仅占总数的13.1%,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经营的更是稀少,仅占总数的5%。 特海国际在管理如此分散的资产方面能取得成功,来自于它跟海底捞的联系,或者更准确地说,得益于其创始人的本事,他们打造了中国最成功的本土连锁品牌之一。虽然在知名度上仍落后于母公司海底捞,但差距不大,因为海底捞报告整体翻台率每天为3.8次,而特海国际为3.5次。 海底捞在中国的主导地位部分归因于其标准化食材的能力。品牌也以确保顾客满意而闻名,从建立每位顾客个人特征的数据库,到顾客等位时为他们提供擦鞋和免费的美甲、洗头等服务。特海国际开设的餐厅提供的类似特色服务,包括在餐桌旁制作手工面条。 海底捞紧跟国内外同行的最近趋势,在3月宣布推出加盟特许经营模式,对它的1,374家自营店(去年底的数据)形成补充,采用许多连锁品牌都会用的战略,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快的增长。特许经营在中国也越来越受到餐饮品牌的欢迎,它们希望打入中国的中小城市,那里的消费者对价格更为敏感。 1994年,张勇辞去了在四川简阳一家国营工厂的电焊工作,开始火锅店生意,信奉“服务会影响顾客的味觉”。他要求员工孝敬父母,体现了中国敬老的价值观。 据彭博新闻社报道,张勇为员工提供住房等福利,这令员工流失率很低。他利用品牌的知名度筹集资金,并创建了一系列相关公司。其他早期分拆上市的公司包括生产火锅调料的颐海国际(1579.HK)和曾在北京上市的北京优鼎优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这些上市公司之间的相互联系,或许可以解释海底捞在中国本土市场取得成功的原因:颐海国际让海底捞对供应链有了更大的控制权,同时还能为自己筹集资金,减少对母公司的依赖。但在海外建立类似的网络可能更具挑战性,因为特海国际的业务分布在广泛地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在下坡路上寻找新的动力——Bamboo Works 2023年回顾特别报道

李天翼 要回顾过去兔年的中概股,我们需要把视线稍微拉长一点,回到虎年开始看——当时,随着封控的全面实施,许多人开始抱怨低迷的经济和信心。有少数人开始“安慰”大家——虎年虽然差,但会是未来很多年中最好的一年。一开始市场是不相信的,随着封控的逐渐解除,中概股在2022年11月开始全面复苏,所有人都期待着中国经济重新回到“正轨”。 2023年初,在兔年春节假期中,中概股保持着昂扬的动力,继续收复失地,并成功地在假期的最后一天,来到了全年的最高点。之后的一整年发生了很多故事,不过整体的基调就是在下行周期中调整认知和心态——毕竟下行周期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是一件非常陌生的事情,因为中国的经济已经狂飙了35年。 Bamboo Works联合创始人、总编辑Doug Young(阳歌)表示: “22年底的兴奋到了23年初慢慢变成了理性,因为大家开始慢慢意识到,疫情并不是拖慢中国经济的唯一原因。中国还需要面对房地产行业的各种危机和越发岌岌可危的地方债。北京开始慢慢地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且开始尝试一些措施来解决问题,但是还没能足够让全球市场都认可这些努力。“ 下面,我们还是按照每年的传统,用Bamboo Works(BBW)报道的访问数据来回顾一下2023年的中概股。 年度新闻 BBW在2023年刊发了712篇新闻分析、快讯和专家文章,涵盖了9个行业数百家公司的信息。根据所有新闻内容在thebambooworks.com,Seeking Alpha等网站的投资者访问数据,我们根据总访问量、阅读深度数据,找出了代表中概股2023年表现的12篇新闻,跟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过去的这一年: 月份标题代码热度一月晶科能源利润飙升 但投资者仍未满意 (JinkoSolar Profits Soar, But Company Still Lacks Investor Respect)JKS.US56,480二月赣锋锂业盈利前景 还看电动车减价潮 (EV Slowdown De-Juices Ganfeng Lithium’s Profit…
CSRC affirms support for overseas IPOs

中美虽开上市绿灯 公司规模受制数据审查

已有80多家公司成功在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备案,申请在美国和香港上市,另有23家公司申请在欧洲发行GDR 重点: 中国最高证券监管机构表示,自去年3月推出新规以来,已有86家公司成功备案,申请在香港和美国IPO 由于数据敏感性问题,在香港和美国新上市的公司,可能主要是融资金额不足1亿美元的较小公司       阳歌 今年境外中概股可能开局不算良好,但不要将其归咎于监管机构。 上周四,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一次行业活动上表示,中国证监会“坚定推进资本市场开放,将会同各方,进一步完善境外上市机制”。在表态支持中国公司境外上市约一个半月前,美国监管机构在去年11月底也表达了类似的支持。 但这些支持性的表态,并没有给香港和美国的中国股票投资者带来太大鼓舞。仅在今年前两周,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和中国ETF-iShares MSCI (MCHI.US)均下跌约5%,延续了2023年下跌超过10%的趋势,而标普500指数去年飙升了20%以上。 我们可以反过来看,认为中概股可能会在今年晚些时候上涨,因为许多中概股目前的估值都非常低。去年这个时候,这种乐观情绪似乎是有依据的,并引发海外上市中概股大幅上涨。当时中国刚刚取消严厉的疫情防控措施,美国和中国证券监管机构都发出信号,显示自2021年中期以来新股上市几乎冻结的问题,都已得到解决。 就在监管障碍似乎已消除、疫情结束后反弹在即时,中国经济却成了阻碍。去年中国经济预计增长5%左右,远低于往年。最近很多经济指标依然相当黯淡,没有迹象表明房地产危机会很快得到解决。 说实话,目前中概股的低估值状态,对价值投资者来说似乎是完美的买入机会,因为即便收入和利润增长为零,这些股票在达到合理估值之前仍有很大的上涨空间。 但很多投资者去年就在等这样的上涨,却始终未能如愿。 尽管经济形势低迷,但值得庆幸的是,当投资者重新发现阿里巴巴(BABA.US;9988.HK)和腾讯(0700.HK)等公司时,监管问题应该不再会成为障碍。这两家公司一度位列全球十大市值最高公司,而现在,阿里巴巴的市值仅为1,800亿美元,约是微软(MSFT.US)2.9万亿美元市值的二十分之一,后者上周超越苹果(AAPL.US),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美国此前曾威胁要驱逐所有在纽约上市的中国股票,但之后在与中国证监会达成信息共享协议,得以查阅中国公司的会计记录后,美国的威胁意味大大减弱。去年3月,中国证监会还向拟赴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推出了备案管理制度,通过让之前不受监管的流程正式化,消除了另一个重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大量IPO筹备中 让我们回到方星海最新的支持表态,他还谈到中国公司备案海外上市的最新数据。方星海说,自去年3月底实施新规以来,有51家拟在香港上市、35家拟在美国上市的企业完成了备案。 他还说,累计核准23家上市公司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合计募资约122亿美元。不少中国企业利用GDR在瑞士、德国和英国的证券交易所融资,这是中国政府鼓励企业在海外融资行动的一部分。 虽然方星海表态支持,而且成功备案的公司数量也相对较多,但我们应该指出,至少到目前为止,成功拿到备案的都是规模相对较小的IPO。我们咏竹坊报道过一些成功备案企业,包括有家保险和墨盒制造商星图国际,两家的规模也比较小。到目前为止,只有电动汽车制造商极氪,有可能筹集到1亿美元以上,这通常被视作大型IPO的起步标准。 自成功在中国证监会备案以来,已有两家公司在美国股市上市,分别是制药商阿诺医药(ANL.US)和汽车保险公司车车科技(CCG.US),后者利用一家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借壳上市。这两家公司上市后的表现都很糟糕,阿诺医药自去年10月上市以来股价下跌了一半以上,车车科技自去年9月上市以来更是下跌了三分之二。 在2021年中IPO冻结前,医疗大数据公司零氪科技、基于云计算的室内设计公司群核科技,以及和在线约会应用Soulgate等公司都曾提交申请,希望通过在美国上市融资1亿美元或更多。但这些公司后来都撤回了申请。只有Soulgate曾试图在香港重启IPO,并于2022年年中提交了申请,但最终未能上市。 虽然与金融相关的监管障碍已经全部清除,但剩下的最大障碍似乎是数据安全。中国目前要求所有用户超过100万的IPO申请者都要接受数据安全审查,而且由于担心这些公司的敏感用户数据可能会被外国政府获取,中国似乎并不急于批准这些公司在海外上市。 这类障碍可能会使很多中国最大的企业难以在海外上市,因为100万用户的门槛适用于许多公司。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在纽约和香港进行大规模IPO的日子,可能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过去。尽管如此,我们可能依然会看到一些制造商的大规模上市,比如极氪,它们的IPO应该不那么敏感,因为不存在大量的用户数据。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enseTime announced Sunday its founder and executive director Tang Xiao’ou passed away on the evening of Dec. 15 at the age of 55 due to health issues.

快讯:创始人突离世 商汤股价大挫

最新:中国领先的人工智能(AI)企业商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20.HK)周日公布,创始人及执行董事汤晓鸥于12月15日晚上因病救治无效离世,终年55岁。 利好:该公司表示,执行主席及首席执行官徐立、执行董事与首席科学家王晓刚,以及执行董事徐冰与其他董事与管理团队,将继续领导公司,相信汤晓鸥的逝世不会对日常管理及一般业务运营活动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值得关注:根据该公司的“同股不同权”架构,汤晓鸥持有占商汤七成投票权的A类股份,随着他的离世,其投票权将按规定失效,因此商汤将失去拥绝对控制权的控股股东。 深度:商汤是中国计算机视觉AI初创企业“四小龙”之首,通过开发AI软件平台,向政府及企业客户提供应用于智慧城市、监控及自动驾驶等人工智能即服务(AI-as-a-Service)。虽然该公司曾被美国政府列入“中国军工企业”黑名单,令上市计划一度延迟,最终仍顺利于2021年12月挂牌。不过,受庞大研发开支拖累,该公司自2014成立以来一直未能盈利,而股价于上市后也一路走下,最新的股价已较招股价3.85港元潜水逾71%。 市场反应:商汤股价周一下挫,中午收盘大跌11.9%至1.11港元,创上市以来新低。 记者:欧美美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络investors@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