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威亚太季度收入跌 改善业绩靠大型赛事
这家主打高端市场的啤酒企业,要改善业绩只能靠下半年的全球体育赛事 重点︰ 受去年高基数及极端天气影响,百威亚太首季收入及盈利分别同比下跌0.4%及3.4% 投资市场估计该公司下半年才复苏,除了基数降低外,还寄望于欧洲杯及巴黎奥运会等大型赛事 裴梓龙 去年一季度,中国正式从新冠疫情中“全面解封”,人们纷纷外出聚会,餐厅及酒吧的生意快速复苏,啤酒销量大增,不少品牌创下了销量新高。然而一年后,正是因为去年基数高的问题,各大品牌的啤酒销量表现都不太理想。 根据已公布业绩的酒企,青岛啤酒(0168.HK; 600600.SH)首季营收同比下跌5.2%,燕京啤酒(000729.SZ)营收增速只有1.7%,远低于去年同期的13.7%。到最近公布业绩的百威亚太控股有限公司(1876.HK),今年首季度收入同样比去年同期下跌0.4%至16.4亿美元,期内总啤酒销量减少4.8%至21.12亿公升。 更令投资者失望的是,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首季利润同比仍有所增长,但百威亚太就算将今年第一季的销售成本节省了4.4%,但整体纯利仍下跌3.4%至2.87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的销量及收入分别下跌6.2%及2.7%。 公司联席主席及首席执行官杨克(Jan Craps)解释,首季表现未如理想,主要受到中国及韩国销情温和影响,同时因为高基数效应,再加上中国广东等地3月受到大暴雨等极端天气侵袭,导致整体销量下跌。他在业绩会议上坚定押注中国高端市场,直言中长期而言,高端及超高端产品将是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内地消费者将更重视体验。 “公司去年11月已将高端及超高端产品轻微加价,但考虑到经济环境,其他层级的产品没有加价。虽然宏观经济环境受压,但人们仍想追求快乐并善待自己,公司将继续走高端化策略。”杨克说。 中国啤酒产量于2013年已经达到5,065万千升的高峰,其后产量逐年下降,到了2020年只有3,411万千升,2023年略为回升至3,789万千升,各大企业为追求利润,包括中国啤酒巨头青岛啤酒及华润啤酒(0291.HK)等纷纷转攻毛利率较高的高端市场,与百威亚太较劲,令整体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高端啤酒竞争激烈 以华润啤酒为例,去年推出雪花全麦纯生、无醇啤酒“喜力啤酒0.0”、中式谷物为原料的“秦始皇CPA”等高端产品,更有一款售价高达1,199元的烈性啤酒“醲醴”。根据华润啤酒去年业绩显示,公司次高档及以上的啤酒销量约250万千升,同比增长18.9%,不少主要产品的销量同比增长更达双位数,其中“喜力”的增长高达60%,中高档及以上产品的增长,成功带动华润啤酒去年盈利上涨18.6%。 华润啤酒主席侯孝海在2023年业绩记者会更扬言,今年或明年将达成次高端以上的中国啤酒销量第一的目标,提前一至两年完成“决胜高端”的战略目标,将会继续加强中高端产品的推广。 至于青岛啤酒,去年同样继续强化中高端市场,加强了白啤、纯生、1903及经典品牌,去年公司中高端以上产品销量同比增长了10.5%,达324万千升,中高端以上产品销量占比更提升了4.17个百分点,至40.5%。 青岛啤酒在今年4月回复投资者时直言,中国啤酒市场是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整个行业都在加强高端化产品,青岛啤酒将以一系列的营销策略取得竞争优势。连燕京啤酒、香港的生力啤(0236.HK)也持续推出高端产品,与各大巨头竞争。 不过,在目前中国消费降级的背景下,各大品牌都在高端市场竞争,能否成为新出路仍是未知之数。百威亚太的杨克称,公司倾向将中国消费者的态度及行为转变定为“理性消费”,而不是单纯的“消费降级”。“消费者的体验、仪式感对消费者的决策来说越来越重要。”杨克说。 大华继显(香港)策略师杨韵锐也同意消费降级对百威亚太的影响暂时不大,但最大问题在于公司的展望没有太大惊喜,“中国消费降级对公司的影响暂时不大,百威亚太的平均售价有所上升。但最大问题是竞争越来越大,我认为公司业绩最快要到下半年才会好转,寄望欧洲杯足球赛和巴黎奥运会,到时百威亚太的业绩或会复苏。” 他又称,目前百威亚太的预测市盈率达18倍左右,股息率只有3.65%,估值不算吸引,加上暂时未见利好消息,建议对该股感兴趣的投资者可先观望,到年中视乎股价表现才买入,并憧憬下半年业绩改善。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海底捞去年盈利倍增 新策略应对消费降级
多家中国内地餐饮企业公布了不错的业绩或发出盈利预喜,包括这家火锅连锁集团“一哥” 重点︰ 海底捞发盈喜,预计去年净利润同比增长不少于1.7倍,最少有44亿元 在“消费降级”的大前提下,海底捞也部署推出廉价品牌及产品 欧美美 经过两年多新冠疫情,内地餐饮业去年终于等到春天,纷纷公布理想的业绩表现。 其中,在中国经营必胜客及KFC的百胜中国(YUM.US; 9987.HK)去年盈利大升87%至8.27亿美元新高、主打酸菜鱼的九毛九(9922.HK)也预期盈利增长不低于813%,深圳上市的全聚德(002186.SZ)也预期由2022年亏损2.78亿元,至2023年转赚5,600至6,600万元。最近,到了火锅一哥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6862.HK)发出盈利预喜,预计去年盈利同比大升不低于168%至最少44亿元。 餐饮界巨头业绩改善,无疑是因为去年初中国官方全面撤销“清零政策”,饿了近两年的消费者们终于可以放心外出用膳,令一众餐厅的客流量大幅回升。海底捞在盈喜报告中提到,去年收入预计同比增长不低于33.3%,达414亿元,而盈利增加主要是因为翻枱率提升与运营效率改善。 值得留意的是,海底捞无论是收入或盈利,都已超越疫情前的2019年,分别比当年增长不低于65.9%及71.8%,主要因为管理层的积极扩张策略。 说起海底捞的扩张,创始人兼董事长张勇曾经历最痛苦的至暗时刻,幸好他决定壮士断臂,今天才能走出阴霾。 2020年正值新冠疫情,由于张勇当时认为疫情很快过去,所以趁机快速开店,一年间新增门店多达544家,全球门店一举增至1,298家;到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继续扩充,半年就开了近300家新店,但疫情挥之不去,导致公司财政急速恶化。 直到2021年6月,张勇承认误判形势,直言2020年的扩店计划是“盲目自信”,并于年底启动大规模关店的“啄木鸟计划”,单在2021年年底便关闭260家餐厅,展开裁员行动,以提升运营效率。 到2022年下半年,张勇眼见疫情开始缓和,紧接起动“硬骨头计划”,重开之前关闭的门店,虽然全年只新增24家海底捞餐厅,另有48家恢复营业,但最终成功从2021年的亏损41.6亿元,到2022年扭亏为盈赚13.7亿元。 张勇并没有急于在疫情后扩充,截至去年6月底,中国门店总数为1,382家,比2022年底只增加了11家;他选择专注于加速内部改革,包括下放产品上下架的权力,再将海底捞门店按地区划分,由19名“区域教练”分管,而店长也可以根据本地化需求调整产品和服务。 去年,海底捞推出了各式各样的花式服务吸客,例如部份海底捞分店自发提供了“散场巴士”接送观众:而不少分店则自创多种独特菜式,例如北京、东北区域的“酸菜白肉锅底”,河南的“胡辣汤底”,苏州的“小龙虾炒饭”等,希望以独特化口味留住客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去年全国餐饮收入约5.3万亿元,同比上升20.4%,创历史新高,但餐饮同时是“内卷”最严重的行业,海底捞靠修甲、擦鞋、服务员举灯牌为客人唱生日歌等服务杀出一条血路,而去年员工大跳火爆抖音的“科目三”舞蹈,更成为网络热话。 转攻廉价市场 不过,即使扭尽六壬增加客源,也要面对经济增长放缓的挑战。由于内地居民消费力下降,近年出现了“消费降级”的现象,而各大餐饮品牌也打响了消费降级战。例如海底捞推出去服务化的平价品牌“嗨捞”应战,人均消费仅79元,比海底捞便宜逾20%,除了无人唱歌跳舞外,锅底也只有售价19.8元的清油麻辣鸳鸯锅,以及29.8元的川味麻辣鸳鸯锅,而每碟牛肉也只是28元至49元不等,比海底捞便宜超过一半。 经过一连串改革,海底捞去年多个假期的客流均大幅增长,截至去年6月底,其翻枱率同比上升0.4次,至每天3.3次,虽重回3次以上水平,但对比最辉煌时的每天5.2次,仍有一段距离;至于平均单价也有所下降,去年上半年整体单价只有102.9元,比2022年同期的105元减少约2%,市场预计,由于公司去年下半年持续提供折扣优惠,以及推出更多促销活动,预计单价会持续下跌。 海底捞的盈喜公布后,其股价在三个交易日内上涨约4%,预测市盈率16.7倍,稍高于九毛九的15.7倍,但比另一火锅连锁品牌呷哺呷哺(0520.HK)的17.8倍略低。 投资银行及券商大致看好海底捞持续复苏,建银国际表示,其分店在新春假期销售稳定,顾客人数同比大增35%,相信有利因素今年可望持续,认为海底捞股价可以“跑赢大市”,目标价19.7港元。中信证券则称,海底捞今年以来的同店增长领先行业,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19港元。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